台灣的世界級

台灣的世界級
定價:340
NT $ 74 ~ 306
  • 作者:林昌修林芳怡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出版日期:2005-06-29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7475542
  • ISBN13:9789867475541
  • 裝訂:平裝 / 22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推薦文
台灣的新建築傳奇             

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自一九九○年以來,台灣社會已然產生很大的改變。在社會環境上,先是延續了一九八○年代末期因解嚴而產生的社會鬆動,又一次地激起台灣的社會活力(相較於過去台灣社會所擅長發揮的經濟成長能量);然而緊接而來的政治選舉(1992年的總統直選,1994年的台北市長民選)、經濟不景氣、地震天災等因素,導致台灣社會的不穩定狀態達到前所未有的境地。儘管如此,然此同時,台灣的實質環境也正在醞釀著一種「新的」,而且是「在地的」的可能性,尤其是自1996年由時任文建會副主委的陳其南先生(現任文建會主委)所負責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運動,以及在宜蘭由日本建築師「象集團」所完成的「冬山河親水公園」改造工程……,似乎在在說明了台灣在地草根性實質環境的潛力。而1999年所發生的「集集大地震」,雖然是台灣自有記錄以來,史上最嚴重的地震災害,對社會也產生極大的衝擊,但是緊接而來的救援行動及復建工程,尤其是由教育部范巽綠次長所推動的「新校園運動」,將一批地處偏遠、物質條件不佳、因地震而全毀的中小學,透過一批台灣新秀建築師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難而一一獲得重建。相對於前述的社會不穩定,這些既是社會,又是建築的實際工作成果,似乎也貢獻了安定社會的積極力量。

  但是,台灣的建築發展顯然不應該僅止於此,也許我們以九二一災後重建試煉了我們的應變能力,從而獲得了一些信心;然而在「平常」時期,我們究竟有什麼機會塑造我們的「建築傳奇」(legend)?三年前,北京清華大學舉辦了一場以兩岸青年建築師為主要對象的研討會;會中,當台灣的建築師展現出如前述的災後重建成果時,對岸的建築師所展示的是,重建其失落已久的商業市場建築。這是個兩極化的成果展示,兩個不同的議題對兩岸而言,都是當前的重要課題,沒有對或錯的問題存在。但是當中國大陸以商業市場著手,試圖展現其始於二十世紀末的建築傳奇而欲邁向世界舞台之時,台灣卻相對處於一種力道不足的狀態;即使2004年年底,我們擁有了全世界最高的建築──「台北101大樓」,台灣的整體建築發展,仍處於世界的邊緣之中。

  其實我們應該這樣理解,所謂的「建築傳奇」,應該是一種長期的經驗累積所形成的成果;「建築傳奇」必須具備良好的建築品質,而且需要建築師個人在設計議題上的關注及下功夫。「傳奇」,其實就是一種時間經驗的累積成果,這是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建築要邁向世界舞台的必要基礎。

  從上述這個角度來看,地震的災後重建成果,雖然在此地形成了一股力量及信心,但是這股力量似乎缺乏正確的導引,對現時的台灣建築發展而言,這項成就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我所期待的是,由這個事件所形成的整體典範,而非個人明星式的影響,但是我仍認為,這股力量值得重視。這股力量,相對於災後重建的被動作為,宜蘭在台灣近二十多年來的蓬勃發展中,一直扮演著積極、主動且持續貢獻的角色,此即一種傳奇之始。在宜蘭,我們看到地方建築師集體一致地為專業理想和品質而努力不懈,這當中雖然仍不可免地要有創造力十足的建築師和作品,但是宜蘭的整體建築水平,對形成一種「傳奇」之所需,已達到了初步的要求。以本書的編輯為例,宜蘭的建築地圖已自北部、中部、南部、東部的傳統台灣地理分野中,獨立出來,可見其份量。而宜蘭的經驗傳承,將呈現的是其對建築自主性的要求,將建築視為提升生活和環境品質的要項;因為重視建築,因此為缺乏經濟基礎的宜蘭「增加」了一份少有的獨特感,我認為這是一種傳奇的開始。

  本書共收錄了四十二件作品,這些作品都是一時之選。每件個案都有參與建築師在台灣現實社會環境中掙扎後的成績,這些都是我們應該持續關心和注意之處。這四十二件作品所可能形成的一致性的基調是什麼?對於形成一種傳奇而言,也許一時之間並不需要太多的「量」,但是一定要有「質」。我認真地期望,透過這四十二件作品的「質變」所可能於日後所形成的「量變」!

  台灣除了擁有全球首屈一指的半導體企業、跆拳道好手、自行車產品外,其實還有一群實力堅強的建築設計團隊。十多年來,在這群頂尖的設計精英的傾心打造下,不僅屢屢向世人展示台灣傲人的建築奇蹟,讓外人對我們的建築成就刮目相看,更在這片土地上,留下許多精采絕倫的公共建築作品。

  建築是百年大業,尤其在當代,建築師所面對的問題已超乎單一建物的形式表演和空間規劃,而必須同時兼顧周遭景觀、地理條件、都市規劃、社區意識、社會脈動、企業形象、地方產業與在地文化等面向。近十年來,台灣最出色的一群建築人及國外知名的設計團隊,聯手在全台各地陸續完成了許多轟動業界的公共建案。這些建案有的是商業辦公大樓、藝術展演空間,有的是大學校園規劃、舊建築再利用,有的是景觀公園、森林遊樂區、自然保育地,有的是寺院佛堂、紀念性空間、九二一災後重建工程……。或許你曾實地造訪過其中的一些建築,並為其打破僵化思考的空間規劃、精緻完美的施工品質、與自然相融的地景重塑驚嘆不已,但鮮少人知道這些建築背後默默耕耘、嘔心瀝血的設計團隊,以及建築師規劃當初的用心所在。

  本書收錄全台三十八處四十二棟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公共建案,不僅為台灣傑出的新建築群象勾勒出最清晰完整的輪廓,呈現著台灣新建築百花齊放的旺盛生命力,而且透過這些建築人的集體發聲,我們更預見了持續發展中的台灣新建築運動其波瀾壯闊的未來願景。期待的是,這股風起雲湧的台灣新建築運動能一步步將台灣推向世界的舞台,讓台灣的地域風貌在世上綻放光采。

  全書兼具建築導覽及旅遊指南雙重功能,書中圖片均由專業設計者所提供,書末亦附建案電話地址、交通資訊、地圖指引,讀者可按圖索驥自行前往參觀。

本書特色一本為國人量身訂作的全方位建築旅行書

  • 全書架構從地理區位劃分,分成北部、宜蘭、中部、南部、東部五大章節,逐一介紹分布全台三十八處的四十二個精采建築案例。
  • 本書所選案例均由一九九○年代之後所設計完成的精采公共建築,讀者可自行前往觀賞。
  • 全書圖片均由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單位及個人所提供,圖片精采清晰,最能詮釋建築師的設計精神。
  • 內容淺顯易讀,打破一般建築專業書給人艱澀難讀的障礙,除了案例本身的空間分析外,更完整呈現其歷史背景、地理條件、風土民情、產業活動,以及設計者的精心巧意。
  • 書末附所有案例之相關簡介,包括案例地址&電話、交通資訊、建築師事務所地址&電話、得獎記錄,以及所在位置地圖,極具實用性。

    作者簡介

  • 林芳怡 台灣省台北市人,成功大學建築學士。現為「禾怡國際文化」主持人,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秘書長,參與策劃、執行多項建築文化活動,並兼任《建築Dialogue》雜誌編輯顧問、《建築師》、《台灣建築》雜誌編輯委員。編有《台北大街風情》、《空間啄木鳥》(以上均由創興出版)、《寧靜的地景革命──第二期宜蘭厝建築圖集》(田園文化)、《永續綠建築》(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出版)。
  • 林昌修 東海大學建築學士,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專長為建築設計思考方法、創作理論研討和當代建築思潮。現為東海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CitiCrafts建築作坊協同主持人,作品散見各建築專業期刊。
  • 黃衍明 成功大學建築學士及碩士,西雅圖華盛頓州立大學建築碩士。專長為建築設計、設計理論、設計評論。現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副教授。著有《都市空間筆記》(探索文化)、《尋找失落的故鄉──台灣城鄉紀實》(建築情報雜誌社),並與王明蘅等人合著《工廠別墅──一個類型的誕生》(田園文化)。
  • 蕭瑞綺 成功大學建築系學士,東海大學建築碩士。曾任《建築師》雜誌採訪編輯,現為「禾怡國際文化」專案。參與採訪、編輯《創意島嶼狂想曲──2050願景台灣》(遠流文化)、《桁間巧師──李重耀的建築人生》(重耀建築)。著有《台灣的木建築》(木馬文化)。
  • 蘇智鋒 逢甲大學建築學士,比利時魯汶大學建築碩士,英國倫敦大學建築博士。專長為建築及都市型態學、建築設計、建築理論、環境與行為研究。現為逢甲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作品散見各建築專業期刊,詳參網址:http://cfshu.idv.fcu.edu.tw。
  • 鐘小芬 淡江大學建築學士,曾任環藝景觀專案設計,《台灣建築》雜誌執行編輯,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秘書,現為「禾怡國際文化」專案,曾參與籌辦執行台南縣政府「2004第一屆南瀛建築文化獎」徵選及系列活動,台北市政府「第三屆台北市都市設計景觀大獎」。
 

  自一九九○年以來,台灣社會已然產生很大的改變。在社會環境上,先是延續了一九八○年代末期因解嚴而產生的社會鬆動,又一次地激起台灣的社會活力(相較於過去台灣社會所擅長發揮的經濟成長能量);然而緊接而來的政治選舉(1992年的總統直選,1994年的台北市長民選)、經濟不景氣、地震天災等因素,導致台灣社會的不穩定狀態達到前所未有的境地。儘管如此,然此同時,台灣的實質環境也正在醞釀著一種「新的」,而且是「在地的」的可能性,尤其是自1996年由時任文建會副主委的陳其南先生(現任文建會主委)所負責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運動,以及在宜蘭由日本建築師「象集團」所完成的「冬山河親水公園」改造工程……,似乎在在說明了台灣在地草根性實質環境的潛力。而1999年所發生的「集集大地震」,雖然是台灣自有記錄以來,史上最嚴重的地震災害,對社會也產生極大的衝擊,但是緊接而來的救援行動及復建工程,尤其是由教育部范巽綠次長所推動的「新校園運動」,將一批地處偏遠、物質條件不佳、因地震而全毀的中小學,透過一批台灣新秀建築師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難而一一獲得重建。相對於前述的社會不穩定,這些既是社會,又是建築的實際工作成果,似乎也貢獻了安定社會的積極力量。

  但是,台灣的建築發展顯然不應該僅止於此,也許我們以九二一災後重建試煉了我們的應變能力,從而獲得了一些信心;然而在「平常」時期,我們究竟有什麼機會塑造我們的「建築傳奇」(legend)?三年前,北京清華大學舉辦了一場以兩岸青年建築師為主要對象的研討會;會中,當台灣的建築師展現出如前述的災後重建成果時,對岸的建築師所展示的是,重建其失落已久的商業市場建築。這是個兩極化的成果展示,兩個不同的議題對兩岸而言,都是當前的重要課題,沒有對或錯的問題存在。但是當中國大陸以商業市場著手,試圖展現其始於二十世紀末的建築傳奇而欲邁向世界舞台之時,台灣卻相對處於一種力道不足的狀態;即使2004年年底,我們擁有了全世界最高的建築──「台北101大樓」,台灣的整體建築發展,仍處於世界的邊緣之中。

  其實我們應該這樣理解,所謂的「建築傳奇」,應該是一種長期的經驗累積所形成的成果;「建築傳奇」必須具備良好的建築品質,而且需要建築師個人在設計議題上的關注及下功夫。「傳奇」,其實就是一種時間經驗的累積成果,這是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建築要邁向世界舞台的必要基礎。

  從上述這個角度來看,地震的災後重建成果,雖然在此地形成了一股力量及信心,但是這股力量似乎缺乏正確的導引,對現時的台灣建築發展而言,這項成就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我所期待的是,由這個事件所形成的整體典範,而非個人明星式的影響,但是我仍認為,這股力量值得重視。這股力量,相對於災後重建的被動作為,宜蘭在台灣近二十多年來的蓬勃發展中,一直扮演著積極、主動且持續貢獻的角色,此即一種傳奇之始。在宜蘭,我們看到地方建築師集體一致地為專業理想和品質而努力不懈,這當中雖然仍不可免地要有創造力十足的建築師和作品,但是宜蘭的整體建築水平,對形成一種「傳奇」之所需,已達到了初步的要求。以本書的編輯為例,宜蘭的建築地圖已自北部、中部、南部、東部的傳統台灣地理分野中,獨立出來,可見其份量。而宜蘭的經驗傳承,將呈現的是其對建築自主性的要求,將建築視為提升生活和環境品質的要項;因為重視建築,因此為缺乏經濟基礎的宜蘭「增加」了一份少有的獨特感,我認為這是一種傳奇的開始。

  本書共收錄了四十二件作品,這些作品都是一時之選。每件個案都有參與建築師在台灣現實社會環境中掙扎後的成績,這些都是我們應該持續關心和注意之處。這四十二件作品所可能形成的一致性的基調是什麼?對於形成一種傳奇而言,也許一時之間並不需要太多的「量」,但是一定要有「質」。我認真地期望,透過這四十二件作品的「質變」所可能於日後所形成的「量變」!

                                          台灣的新建築傳奇
                                    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吳光亭

 

內容連載


實踐大學設計教學大樓─東閔紀念大樓 蕭瑞綺/文

「實踐大學」是個都市型的大學。它位於台北市大直區的校區,緊鄰著周邊的社區,與都市紋理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為了因應此一獨特的區位條件,校園建築與都市環境的結合,以及學校與社區的互動,便顯得格外地重要。
「東閔紀念大樓」位於「實踐大學」的南端,作為設計學院及一般教室使用;同時,它也是南側的校門,隔著一條巷道與社區公園相對。

對社區環境開放的校園建築
不論是實質的空間距離,或是人群活動的感受距離,「實踐大學」及其周圍的社區,都可說是緊密地相連在一起。秉持著開放的校園精神,學校採取了與社區聯繫的積極態度,所以「設計教學大樓」這道「門」,不但沒有高大封閉的校門和圍牆,反而相當重視空間的流動感及開放性。沿著斜切45°的基地線,設計者將建築物分割成兩個不同高度的量體:較低矮的量體朝逆時針方向扭轉45°,與較高的另一量體交錯,自然形成一個入口意象,來引導人們的視線及步行動線,參觀者可從校外的社區公園,穿過大樓一到三層挑高的半戶外穿堂過渡空間,毫無障礙地一路走進校內的中庭綠地。
另一方面,三層挑高空間向內退縮的設計,使得這棟七層樓高的建築物,雖然幾乎緊貼著狹窄的社區巷道,但在人的視覺可及高度內,卻能擁有通透寬敞的空間,不會讓通過巷道的人感受到巨大的壓迫感。
這三層挑高的穿堂空間,同時也讓館內使用者的聲音、視線及活動,透過流通的空間,開始有了交流的機會,促成原本屬於三個不同系所的使用者彼此間的聯繫溝通。而經過扭轉的建築量體,很自然地形成幾個向外延伸的陽台空間,讓學校師生在課間休息期間,得以悠閒地享受戶外環繞著校園的優美山景。

用認真的態度成就低調簡約之美
低調簡約是設計者面對複雜環境時的解決之道,同時也是對周遭社區抱持尊重的表現。本案以清水混凝土、水泥磚、鋁、鋼及玻璃,作為主要的建築材料,並呈現出材料原始的顏色及質感。灰黑色調不但降低了高大量體對環境空間所造成的壓力,而且彷彿是要用來比擬校園嚴肅認真的學術氣氛。
然而,越是選擇簡單的材料,施工的品質就越不容忽略。以清水混凝土為例,許多建築師都喜歡用來作為建築材料,但完工後卻會明顯看到牆上東一塊、西一塊,有如補丁般的補強痕跡,不但無法呈現出清水混凝土素淨的質感美,甚至還暴露出施工階段的不嚴謹態度。本案中,設計單位及施工單位都以「現代工藝精神」來自我期許,把建築物當作一件藝術創作,每個階段都一絲不茍地貫徹執行,希望用認真的態度成就低調簡約之美。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2
    $74
  2. 二手書
    59
    $202
  3. 新書
    9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