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年代:風雲變色的晚清70年

革命的年代:風雲變色的晚清70年
定價:360
NT $ 154 ~ 324
  • 作者:雷頤
  • 出版社:遠足文化
  • 出版日期:2012-03-09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731979
  • ISBN13:9789866731976
  • 裝訂:平裝 / 384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官;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這是一千年多前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現在看來仍然鏗鏘有力。而歷史這面鏡子,映照出來的似乎不僅是「興替」,還有人類掙脫不了的必然?!

  1911年中國的辛亥革命是清廷「逼」出來的,2011年中東的茉莉花革命,以及延燒全球的佔領運動,也是被「逼」出來的,相距剛好一百年,一世紀的時間,人類究竟從歷史中得到什麼?知古以鑑今?事實上,我們看到的不過是更精良的殺戮方式,換個年代與場景,上演相同的戲碼,當權者的顢頇與腐敗不曾改變,只等點燃革命之火的引線。

  與其說「革命」是下層激進的結果,不如說是被上層的「極端」逼出來的。清朝以外族之姿,統治中國長達兩百六十餘年,由盛至衰,終至滅亡的關鍵在於清末七十年。

  1840年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屈辱的近代史序幕,經此震撼,清廷雖有鑑於西方船堅炮利,勉強推動「師夷之長以制夷」,骨子裡卻仍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虛幻中,抗拒正視眼前事實。而面對戰敗的巨額賠償,付出代價的當然是一般小老百姓,政府的腐敗與橫徵暴歛終將人民逼上梁山,於是農民起義事件頻仍,其中以太平天國聲勢最為壯大。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克京師,咸豐狼狽敗逃熱河,面臨內憂外患的清廷原本岌岌可危、氣數將盡,想不到隔年恭親王奕昕上奏《統籌全局摺》,其中「精闢」、「冷靜」、「客觀」分析當前局勢,指出西方進犯中國不過為了經濟利益,並非想據地稱王,農民起義才是心腹大患(因為妄想稱帝),於是得出結論,對外懷柔迎合,對內藉夷狄之力鎮壓太平軍、捻軍等叛亂份子,於是此「高瞻遠矚」的論述又讓清廷苟延殘喘達半世紀之久,此事彰顯了當權者心心念念的僅是──確保政權、不計代價(當然付出代價的不會是居上位者)。對內殺聲震天,對外逢迎乞和。而這樣的場景,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仍所在多有。這也證明了當權者在確保政權的議題上,極其敏感且反應迅速,然面對需要振衰起敝、變法圖強時,卻又搬出「祖宗之法」,表現出上國捍衛傳統價值的傲慢之姿。

  縱觀晚清歷史,每當還有一線希望,清廷總是拒不變化,直到時機已逝才被動「變革」。改革愈遲,所付出的「利息」也將愈大,更重要的是使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大大延誤。本書帶領讀者從晚清六個重要的時間點切入,看這七十年間,如何讓一個自詡為天朝上國的大清王朝,因其愚昧與自大終導致自取滅亡,結束中國封建帝制。

  .1840:定勢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割地賠款告終。雖然林則徐等人已開始意識到與西方文化的差距,但堂堂「天朝」仍鄙視洋人,更別提向蠻夷之邦學習。
  .1851:求索
  「太平天國」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強烈震撼了大清王朝,幾乎將其推翻。最終雖然失敗,卻也讓李鴻章等人崛起,促成日後的洋務運動。
  .1863:接軌
 太平天國動亂邁入尾聲,「華夏中心」世界觀的徹底崩塌,中國一方面不得不「容忍」西方文化思想入侵,一方面仍要阿Q地維持尊嚴與身段。
  .1875:政爭
  同治皇帝病死,慈禧強立光緒為帝,藉口操練海軍,動用軍費修頤和園,埋下甲午海戰失敗的重要導火線;而甲午慘敗,恰恰是清王朝走向滅亡的重要一步。
  .1898:變局
  鼓吹君主立憲的戊戌變法,因慈禧為首的守舊勢力發動政變而以流血悲劇收場,但這次堪稱悲壯的百日維新,卻也讓有識之士深刻反思,思考新的救國之道。
  .1911:革命
  原本難成氣候的革命黨,最後竟能一舉推翻清王朝,結束中國幾千年帝制,除了許多深刻的政治、經濟、社會原因,事實上是清政府「製造」了革命黨。

本書特色

  晚清的變化,對近代中國以至於台灣的歷史均影響極鉅,而真實歷史事件往往比八卦更精彩!作者行文流暢,如說故事般深入淺出,將清朝覆亡的來龍去脈娓娓道來,細數影響歷史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有如重回戲劇性的事件現場。

  本書集結作者相關主題的短文,以六個重要年份劃分,有如對晚清歷史脈絡的整理,前因後果融會連貫,清晰好讀。

作者簡介

雷頤

  1956年生,中國知名歷史學者。吉林大學歷史學碩士,專研中國近代史。目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員。專長於中國近代思想史、中國近代知識份子與當代中國史。

  雷頤認為把歷史說給大眾聽,也是歷史研究者的一個使命,因此不同於一般史學家僅是搖筆著書,他寫部落格、寫隨筆、在報刊上寫評論,甚至開設大眾歷史講座,用淺近流暢的語法理出歷史的脈絡。

  著作:《取靜集》、《時空遊走:歷史與現實的對話》、《雷頤自選集》、《經典與人文》、《圖中日月》、《薩特》、《被延誤的現代化》、《歷史的進退》、《歷史的裂縫》、《李鴻章與晚清40年》、《歷史:何以至此》等。

  譯著:《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胡適與中國現代知識份子的選擇》。

  其中《李鴻章與晚清40年》被評選為中國的圖書媒體2008年度十大好書。

  (以上皆為簡體版書籍)

 

目錄

.1840:定勢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割地賠款告終。雖然林則徐等人已開始意識到與西方文化的差距,但堂堂「天朝」仍鄙視洋人,更別提向蠻夷之邦學習。

.1851:求索
「太平天國」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強烈震撼了大清王朝,幾乎將其推翻。最終雖然失敗,卻也讓李鴻章等人崛起,促成日後的洋務運動。

.1863:接軌
太平天國動亂邁入尾聲,「華夏中心」世界觀的徹底崩塌,中國一方面不得不「容忍」西方文化思想入侵,一方面仍要阿Q地維持尊嚴與身段。

.1875:政爭
同治皇帝病死,慈禧強立光緒為帝,藉口操練海軍,動用軍費修頤和園,埋下甲午海戰失敗的重要導火線;而甲午慘敗,恰恰是清王朝走向滅亡的重要一步。

.1898:變局
鼓吹君主立憲的戊戌變法,因慈禧為首的守舊勢力發動政變而以流血悲劇收場,但這次堪稱悲壯的百日維新,卻也讓有識之士深刻反思,思考新的救國之道。

.1911:革命
原本難成氣候的革命黨,最後竟能一舉推翻清王朝,結束中國幾千年帝制,除了許多深刻的政治、經濟、社會原因,事實上是清政府「製造」了革命黨。

 

內容連載

「糞桶妙計」與「師夷長技」
一八四○年六月,英國四十餘艘船艦和四千餘名士兵到達中國廣東海面,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雙方打打停停,浙江定海於七月初失陷。一八四一年元月,廣東的大角、沙角炮臺又被英軍攻佔。消息傳到北京,道光皇帝慌忙派皇侄奕山為靖逆將軍,戶部尚書隆文、湖南提督楊芳為參贊大臣,調集各省軍隊一萬七千餘人開往廣東,與英軍作戰。

此時已古稀之年的楊芳是湖南提督,距廣州最近,所以在三月初率先帶領大批湖南兵勇進入廣州。他是貴州松桃縣人,行伍出身,曾是林則徐部下。早年從軍參與鎮壓湘黔苗民起義,升守備;嘉慶年間,隨軍清剿川楚陝三省白蓮教起義軍,又參與鎮壓河南李文成起義,升甘肅提督;道光初年,歷任直隸、湖南、固原提督;在平定張格爾之役1中,用計生擒張格爾,戰功卓著,被封三等果勇侯,加太子太保銜;不久又因平定彝族起義而晉封一等果勇侯。鴉片戰爭爆發前後任廣西、湖南提督。就在他進入廣州之前,虎門炮臺失守,關天培戰死,英艦駛入省河,廣州城直接暴露在英軍炮火的威脅下。這時,琦善已被革職,即將押解去京,而奕山、隆文尚未到任,楊芳以參贊大臣的身份短時期主持了一陣廣東軍務。楊芳武功赫赫,以善戰聞名,所以他一到前線廣州,當地民眾如大旱之望雲霓,據說所到之處『歡呼不絕』,當地官員也認為他是一道可以倚靠的『長城』,甚
至已被解職、但仍居廣州的林則徐還特地出面為這位老部下祭旗。

三月六日,也就是楊芳到廣州的第二天,廣州城附近又有兩座炮臺被英軍攻克。時人梁廷柟寫的《夷氛聞記》記載,楊芳看到夷艦上的大炮總能擊中我,但我卻不能擊中夷;我方炮臺還是在陸地固定不動,而夷炮卻處在『風波搖盪中』的艦船上;我主夷客,種種條件都大大有利於我而不利於『夷』,但夷炮威力遠在我炮之上,認定『必有邪教善術者伏其內』,於是廣貼告示,『傳令甲保遍收所近婦女溺器』做為致勝法寶。他將這些馬桶平放在一排排木筏上,命令一位副將在木筏上掌控,以馬桶口面對敵艦衝去,以破邪術。此事,《粵東紀事》也有記載,楊芳初到廣州,『惟知購買馬桶御炮,紙紮草人,建道場,禱鬼神』。三月十八日,英軍進犯,楊芳的這些招數自然完全無用,筏上副將倉皇而逃,英艦長驅直入,楊芳急將部隊撤回廣州內城,匆忙與英軍『休戰』。但在給皇上的奏折中,他卻文過飾非,反稱自己如何用計巧妙、英勇退敵。然而,楊芳在難得的休戰期間並不積極備戰,而是白天熱衷於購買西洋鐘錶和其他洋貨,『夜則買俏童取樂』,有時地方巡捕買不到『俏童』,便只得『將女子剃髮,裝跟班送進』。

在楊芳主持軍務的一個多月中,實際並沒有與英軍進行過什麼較大的戰鬥,四月十四日,奕山、隆文與新任的兩廣總督祁貢同時到達廣州。奕山等實際也『不知兵』,仍依靠楊芳出主意。幾仗之後,清軍大敗,奕山等於五月末向侵略者求和,簽訂《廣州和約》。在求和談判中,楊芳很是積極,曾親至城上與英方講和,對英方要求悉數答應,按期交付了他們索取的『贖城費』洋元六百萬元。所以《粵東紀事》說自楊芳到廣州之後,『未打勝仗,鬼子之毛,未拔一根』,而『至今兵臨城下,開庫求和,欺君辱國,貽害無窮,此楊芳之大罪也』。

對楊芳的所作所為,當時就有人以詩譏諷道:『楊枝無力愛南風,參贊如何用此功。糞桶尚言施妙計,穢聲長播粵城中。芳名果勇愧封侯,捏奏欺君竟不羞,試看鳳凰岡上戰,一聲炮響走回頭。』(《平夷錄廣東‧感時詩》)還有人作對聯嘲笑琦善、楊芳、奕山和祁貢道:『琦侯爺痛哭龍牌,楊參贊廣收馬桶,奕將軍潛師赴敵,祁宮保出示安民。』(《入寇志‧省中聯語》)

不過,以馬桶、尤其是婦女溺器等做為破敵法寶,並非楊芳的發明,而是頗有些年頭的傳統。其實,楊芳還算『文明』的,因為他並未如傳統那樣直接以婦女下身面對敵陣。

明萬曆年間,四川播州土司楊應龍造反,巡撫李化龍奉命征剿。據李化龍編撰的《平播全書》記載,當他用火炮轟擊敵陣時,楊應龍令數百裸體婦女排立高處,手拿箕器,『向我兵扇簸,而賊鋒厲,我兵即以狗血潑之』。在他的記載中,此法似以普遍,因『賊凡遇我兵放銃,即令婦人脫去中衣,向我兵以箕扇之』,果然『炮不得中』。他找到的破解之法是『軍中即斬黑狗血灑之,法立破』。明代大思想家、哲學家方以智向來注重方術,所以又被認為是明代的科學家,他的《物理小識》對此事亦有記載。方以智同時還記述崇禎八年(一六三五),張獻忠圍攻安徽桐城時,守城官軍在城上架炮,張獻忠逼迫婦女『裸陰向城』,城上火炮頓啞,但官軍立即『潑狗血、燒羊角以解之,炮竟發矣』。方以智認為,這也是自古以來凡鑄劍、鑄鐘、煉丹等都不許婦女在場的原因。據《流寇志》記載,張獻忠在圍攻安徽滁州時,將許多婦女斬首,裸體倒埋坑中,使其陰部露出向城,結果城上大炮不是一放即裂就是啞不能放。守城官軍立取民間糞器掛在牆頭,於是『炮皆發』、『賊大創』。

清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山東王倫白蓮教起事,圍攻臨清城,被守軍所敗,《臨清寇略》詳記此事。一開始城上守軍向敵軍開炮,但並不能命中,敵軍仍然向前衝鋒。守將葉信將雞血、糞汁灑在城上,並叫來一些妓女在城上以陰門向敵。此招果然有效,一開炮就命中敵兵敵將,臨清之圍遂解。大學士舒赫德在給乾隆皇帝的奏折中也細述此事,只是他說守軍在城上灑的是狗血。

由於其來有自,楊芳在鴉片戰爭中自然仍用此法寶。甚至幾年後,太平軍可能也用過此法。魯迅在《阿長與山海經》中回憶了小時家中女傭阿長的故事,阿長對他說,長毛占城時『我們也要被擄去。城外有兵來攻的時候,長毛就叫我們下褲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牆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此事使年幼的魯迅『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因為『這實在是出於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驚異』,『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似乎實在深不可測』。

直到二十世紀初的義和團運動時,團民們也認為女性身體是汙穢之物,攻打不下教堂歸因於教堂內有許多婦女赤身裸或手拿穢物站在牆頭,或騎在炮上,破壞了神拳的法術。當他們火燒教堂或一些店鋪延燒到附近民房時,則經常歸因於路過的婦女或出門潑『穢水』的女性。因此對女性外出有種種『以防汙穢』的限制、規定,有時嚴禁外出,有時准許外出但必須頭戴紅布或轎蓋紅布,有不少不知者無辜被殺。但由女團民組成的『紅燈照』2,卻有避穢去邪的神功。

這種相信女性具有破邪魔力的觀念,來自於傳統認為婦女『不潔』、『骯髒』的深深歧視。在中國國門大開已久的二十世紀初,義和團還堅信此點,那麼在尚未打開的十九世紀中葉,楊芳在鴉片戰爭中以『糞桶妙計』禦敵便不足為怪了。相反,不能不令人嘖嘖稱奇的卻是,在此背景下林則徐、魏源能『睜眼看世界』,進而提出『師夷長技』;而他們因此被指為『潰夷夏之防』、有失國體而受到輿論的強大壓力,也不足為怪了。愚昧排外、堅持『天朝上國』的妄自尊大觀念仍主宰著『世道人心』,據當時記載,由於被『夷』所敗,不要說『師夷』,連談海外之事都成為禁忌:『海疆之事,轉喉觸諱,絕口不提。即茶房酒肆之中,亦大書﹃免談時事﹄四字,儼有詩書偶語之禁。』林、魏的『師夷勝夷』主張,當然更是『犯諸公之忌』而『舉世諱言之』。『師夷長技以制夷』在中國近代化『開篇』的遭遇,預示著中國近代化進程的艱難曲折。

1張格爾是乾隆年間回部大小和卓之亂中,大和卓波羅尼都之孫,他藉浩罕汗國之助圖謀復國。道光八年(一八二七)張格爾在喀爾鐵蓋山遭楊芳部屬生擒,押解至北京處死。

2紅燈照是義和團中的女性組織,成員多為十幾歲的年輕女孩。她們以『法術』焚燒西方人的教堂房舍及船隻,被認為不怕洋人『穢物』,能以毒攻毒破解邪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43
    $154
  2. 新書
    7
    $252
  3. 新書
    9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