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保存到創造:開啟數位人文研究
- 作者:王泰升,陳詩沛,杜協昌等/合著
-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2011-11-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0300208
- ISBN13:9789860300208
- 裝訂:精裝 / 280頁 / 18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國立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從2009 年開始舉辦每年一度的「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希望藉由這個會議,不但能夠介紹世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並提供國內外人文與資訊學者交流的機會,讓臺灣的數位人文研究能夠遍地開花,並與國際接軌。《數位人文研究叢書》即是這個年度會議產出的一項成品。本叢書中的每一篇文章均在研討會中發表過,再經修改及至少兩位審查人的審查通過。
《從保存到創造:開啟數位人文研究》一書所輯錄的文章,是精選自第一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的13篇論文。
當數位資料的累積數量達到前所未有,如何融合人文研究的關懷和能夠快速分析大量資料的資訊科技,進而從傳統的研究材料中尋找出新的現象與脈絡,發掘出新的研究議題,並建立新的研究方法,就是「數位人文」的核心關懷與理想。多年來國內外致力於數位典藏之推動,已累積豐富之經驗與數位資源。在數位典藏成為文化資產保存、再現、和多元應用之重要工具的同時,如何將數位資源與資訊分析技術結合運用於人文社會學科的知識探索中,也成為備受關注的課題。本書所收錄的每篇論文都在嘗試跨越傳統學科的分界,透過資訊技術與人文社會研究的對話和整合,呈現出數位時代的人文研究新視野。
作者簡介
項潔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暨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合聘研究員,同時也是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主任。他曾出任臺灣大學圖書館館長,投入臺大的數位典藏工作及數位人文研究已十餘年,實質負責台灣大學的數位典藏工作,並建立了「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等十餘個大型數位圖書館,及開發人文學者使用資料庫的資訊工具及檢索方法論。
作者(姓名依論文順序排列)
王泰升、陳詩沛、杜協昌、項潔、陳志豪、Xiao-guang Wang、Mitsuyuki Inaba、劉吉軒、賴隆平、葉智豪、王昱鈞、蔡宗翰、洪振洲、馬德偉、張伯雍、李志賢、黃仁順、Shinya Saito、Shin Ohno、Mitsuyuki Inaba、Atifa Rawan、Yan Han、Shinya Maezaki、Jyi-shane Liu、邱正略。
序
Preface
導論──什麼是數位人文
Introduction: What is Digital Humanities
Part I 歷史學與資料庫的交會
When Historians meet Databases
數位化歷史資料庫與歷史研究
── 以明清檔案、淡新檔案、日治法院檔案等資料庫為例
Digital Archives and Historical Studies
◆ 王泰升
史料整體分析工具之幕後
── 介紹「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的資料前置處理程序
The Document Processing Workflow of THDL, Taiwan History Digital Library
◆ 陳詩沛、杜協昌、項潔
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與歷史研究的實際應用
── 以「淡新檔案」為例
Applications of Taiwan History Digital Library to Historical Studies: A Case Study
Using Tan-Hsin Archives
◆ 陳志豪
Part II 資料擷取與探勘
Data Mining and Extractions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Digital Humanities: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Correspondence and Co-word Analyses
數位人文研究的結構與演化
── 以對應分析與共字分析為基礎之實證研究
◆ Xiao-guang Wang, Mitsuyuki Inaba
臺灣文官職等升遷預測
Rank Promotion Prediction on Taiwanese Government Officials
◆ 劉吉軒、賴隆平
歷史文獻的命名實體擷取
── 結合主動學習法之半監督式模型
Semi-supervised Chinese Historical Named Entity Extraction with Active Learning
◆ 葉智豪、王昱鈞、蔡宗翰
Part III 視覺化敘述
Visualizing Narratives
佛教數位典藏與GIS 技術應用經驗分享
Applying GIS Technology in Buddhist Digital Archive Projects
◆ 洪振洲、馬德偉、張伯雍、李志賢、黃仁順
Platform for Visualizing and Sharing Collective Cultural Information
集體文化資訊的視覺化與分享平臺
◆ Shinya Saito, Shin Ohno, Mitsuyuki Inaba
Part IV 資料庫建置、分享與典藏
Production, Dissemination, Archiving
Creating Digital Access and Preserving a Unique Collection in Humanities
阿富汗特藏檔案的保存與數位化
◆ Atifa Rawan, Yan Han
Creating a Digital Database of Japanese Ceramics in Western Collections
西方典藏之日本陶器數位資料庫建置
◆ Shinya Maezaki
From Government Gazettes to Personnel Change Databank: Digital Data Production
for Retrieval and Analysis
從政府公報到人事異動資料庫
── 數位資料產出及檢索分析
◆ Jyi-shane Liu
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資源檢索系統的建立與運用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Resource Retrieval System of Household Survey
Books of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 邱正略
編者序
從全球各國數位典藏發展的歷史來看,臺灣開始的不算太早,但也不算晚。暫且不論個別學校、單位或個人的研究和努力,從國科會在1998 年以「數位博物館計畫」開始投入國家資源,有系統地發展數位典藏來算,到現在也已將近15 年了。在這段不算短的時間裡,我國投入了大量經費,也將大量的文化資產數位化,其中最重要,從2002 年開始執行的「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更產生了指標性的作用,讓「數位典藏」在臺灣成為一個大眾語言內的詞彙。
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的成功,至少有一部分歸功於許多資深且傑出的研究人員,尤其是人文學者,不計報酬地全心投入。但是從大約2005 年開始,我們漸漸發覺這些優秀的學者在他們本身的研究中,似乎並沒有充分利用他們花了大量精力數位化的檔案;這令我感到困惑,因為這樣不是事倍功半嗎?為什麼不能將數位化工作和本身的研究結合在一起呢?觀察到這個現象後,我開始去探討它的環節。我發現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數位典藏系統的設計往往沒有考慮到使用者── 尤其是研究者── 的需求,以致於一直到現在絕大多數的研究者還是認為檢索系統只能幫他們找資料罷了,而不能幫忙整理或分析資料。這是很可惜的,因為許多資訊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如果能夠與數位檔案結合並有效地運用在這些系統中,應對人文研究產生非常大的助益。在更進一步的探討後,我發現這個問題並不是臺灣獨有的,在國外亦有學者思考這個問題,而且已有一個研究社群,那便是「數位人文」。
用最簡單的話來講,「數位人文」就是結合大量數位材料,運用資訊科技,來從事人文研究。顧名思義,這是一項跨領域整合的工作。要達到這個目標,除了要有大量高品質的數位資源可供使用外,更需要人文學者與資訊學者密切的互動與合作。有鑑於此,國立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從2009 年開始舉辦每年一度的「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希望藉由這個會議,不但能夠介紹世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並能提供國內外人文與資訊學者交流的機會,讓臺灣的數位人文研究能夠遍地開花,並與國際接軌。
《數位人文研究叢書》即是這個年度會議產出的一項成品。叢書中的每一篇文章均在研討會中發表過,再經修改及至少兩位審查人的審查通過。在此特別感謝臺大數典中心的蔡炯民博士、陳怡君小姐與全體同仁對本叢書投注的心力。我們希望透過這個系列的叢書,提升國內學界對數位人文的認知,並激發進一步的研究。
項潔
2011 年9 月於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