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鞦韆

呼吸鞦韆
定價:280
NT $ 210 ~ 252
  • 作者:荷塔.慕勒
  • 原文作者:Herta Muller
  • 譯者:吳克希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1-08-2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135421X
  • ISBN13:9789571354217
  • 裝訂:平裝 / 288頁 / 25k長 / 13.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荷塔.慕勒得獎作品

  一部關於政治紀實文學不可忽視的作品。

─德國《時代周刊》 

  一個真實的故事。

  《呼吸鞦韆》描寫二戰後1945到49年蘇聯勞改營裡一群德裔羅馬尼亞人的故事。他們被送到了勞改營,替希特勒的德軍贖罪,幫俄國做戰後重建,成為二次大戰後時代的犧牲者。在勞改營中,隨時都可能發生逮捕、酷刑和謀殺,恐怖的陰影彌漫在日常生活中。尤其還有時時刻刻的飢餓狀態,無處可躲。荷塔.慕勒以一種獨特間且帶有詩意的方式,將這種窒息的恐怖感在作品中表達出來。

  慕勒對在蘇聯的放逐生活有細緻的描述和刻畫。當時被抓捕的人們,包含所有17至45歲的羅馬尼亞籍德國人,17歲的羅馬尼亞裔詩人奧斯卡.帕斯提歐爾(Oskar Pastior, 1927-2006)與慕勒的母親都在其中。慕勒的母親在極度的心理創傷下,絕口不談勞改營的事。被問急了會說不記得了……。所有其他村裡生還返鄉的人亦然。這段經歷籠罩著慕勒成長的村落。帕斯提歐爾卻是能夠描繪記憶。慕勒在一直想瞭解母親,並且想解開少年時期的納悶的情況下認識了帕斯提歐爾。

  《呼吸鞦韆》的主角李歐就是奧斯卡.帕斯提歐爾。他在羅馬尼亞被徵集,遣送到烏克蘭,做了五年的勞役,1950年重回家園。19年之後,離開了獨裁統治的羅馬尼亞,到了西柏林從事寫作。在寫作生涯中,帕斯提歐爾得過德國各種獎項,其中包括畢希納文學獎。帕斯提歐爾同意慕勒寫他的勞改營故事,也答應全力協助她。他們獲得羅貝特.伯許基金會的贊助,2004年前往烏克蘭,造訪當年勞改營的舊址。之後兩人經常見面,帕斯提歐爾口述當年的生活片斷和人物;並且也親自撰寫,提供手稿。2005年兩人決定以共同作者的方式寫這本書。合作進行當中,帕斯提歐爾於2006年過世。經過年餘傷痛,慕勒最後還是在2009年3月把作品完成,也幸運榮獲諾貝爾獎。

  慕勒的作品不是控訴,而是生動地描寫人的日常生活如何受到專制政治的影響和控制。

  注

  奧斯卡.帕斯提歐爾(Oskar Pastior,1927-2006),德裔羅馬尼亞人。詩人、翻譯家。十七歲被遣送烏克蘭勞役。一九五○年回到羅馬尼亞,一九六九年之後離開羅馬尼亞前往西伯林,從事寫作。得過德國各種寫作獎項,也是德國極富盛名的畢希納文學獎(Georg-Buchner- Preis)的得獎人。

作者簡介

荷塔.慕勒(Herta Muller)

  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獲獎評語:「她以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直率描繪了被放逐者的景觀。」

  德國小說家、詩人、散文家。

  1953 年出生於羅馬尼亞的尼慈基村,自1987年起住在德國。慕勒曾經生活在羅馬尼亞的專制政體下,屬於講德語的「少數民族」,作品經常帶有政治色彩,生動地描寫人的日常生活如何受到專制政治的影響和控制.她詩性的文字實驗也備受推崇。

  慕勒主要是用德文寫作,多部作品已被翻譯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等。著有《風中綠李》(Herztier,1994)、《狐狸當時已經是獵人》(Der Fuchs war damals schon der Jager,1992)、《衛兵拿起他的梳子》(Der Wachter nimmt seinen Kamm,1993)、《今天我不願意面對自己》(The Appointment)等書。

  在諾貝爾文學獎之前,荷塔.慕勒曾獲得幾項德國文學獎,如 1989年Ricarda-Huch-Preis、Marieluise-FleiBer-Preis、1991 年Kranichsteiner文學獎。1994 年克萊斯特獎(Kleist-Preis)、1997年格拉茨文學獎。1998年以《風中綠李》獲因帕克獎(International IMPAC Dublin Literary Award)。

審校者簡介:

胡昌智

  台灣大學歷史系所,德國魯爾大學歷史學博士。曾於東海大學任教,並曾被國科會派駐德國與英國,負責推動台灣與歐洲間的學術合作。目前從事譯著。研究領域主要在史學史及德國浪漫主義。譯有《歷史知識的理論》、《維機揭密》,著有《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等。

譯者簡介

吳克希

  本名郭光宇,宜蘭人,曾於台北、新魯汶、巴黎、柏林等地研習社會學、哲學及古典語文學,現為自由撰稿人。

 

目錄

關於行李打包
榆錢菠菜
水泥 
石灰女 
外來客團 
木頭與棉花 
激盪年代   
關於行駛 
關於嚴厲的人 
對伊爾瑪.普菲佛來說,太多了一滴的幸福
黑楊樹 
手帕與老鼠 
關於心鍬 
關於飢餓天使 
煙煤燒酒 
齊柏林 
關於咕咕鐘的幻痛 
執勤卡蒂 
麵包案件 
弦月聖母 
從自己的麵包到腮麵包 
關於煤 
一秒拖過一秒 
關於黃沙 
俄國人也有他們的門路 
關於冷杉 
十盧布 
關於飢餓天使 
拉丁文祕密 
煤渣磚 
輕信和懷疑的小玻璃瓶
關於日光中毒 
每班都是件藝術品 
天鵝唱歌的時候
關於爐渣 
酒紅色絲圍巾 
關於化學物質 
誰把土地換掉了 
馬鈴薯人 
天空在下,大地在上 
關於悶 
替代弟弟 
那行字底下的空白 
閔考斯基軸線 
黑狗 
湯匙來,湯匙去 
我的飢餓天使一度是律師 
我有個計畫 
白鐵之吻 
事情的經過 
白兔子 
鄉愁。好似我需要它呢 
光明時刻 
乾草般的輕率 
關於勞役營幸福 
人活著呢,人只活一次 
有一次我會來到優雅的鋪石路上 
和死寂一樣徹底  
不動明王 
你在維也納有個小孩嗎  
手杖 
速記簿 
我一直還是鋼琴 
關於寶貝 
後記 

譯後記 個體的體驗  吳克希
訪問側記  胡昌智

 

推薦序1

與飢餓共舞的藝術

  這不是一個戰勝飢餓或死亡的故事,如何與飢餓、恐懼、死亡、貪婪、羞愧以及膽怯和平共處且倖存下來,是這部作品的中心旋律。

  人的卑微在所有難堪的細節中反而像是理所當然的事,唯有讓自己臣服在所有的不便與匱乏中,才可能安然地度過每個幾乎致命的瞬間。

  到底有多少種飢餓可讓人區分,而且一一面對?用眼飢來吃澄黃的火光、用顎飢來吃裊裊的炊煙,飢餓怪獸不分時刻地襲擊,飢餓天使如影隨行的陪伴,彷彿可帶來永久解脫的祝福,而人的韌性是如此地耐磨,就靠著祖母的那句話:「我知道你會回來」,而活了下來。

  如何讓人餵養難挨的飢餓,挖廚餘的馬鈴薯皮、摘榆菜、摘路旁樹上的果實、抓住分發麵包女人的寵愛、用煤乞討、吃黃沙、啃橡皮、誘殺土狗、還是伺機搶下身旁瀕死者的菜湯,人性尊嚴只能放在一邊,為的就是讓自己的呼吸鞦韆能夠繼續擺盪。

  飢餓伴隨著鄉愁,鄉愁帶來的不是渴望就是絕望,盼望是個稀有的名詞,最終還是失望,或許還是飢餓天使的馴服,造成自己不可也不想與人親近。五年的蘇聯勞動營最終就是這五件事:一旦經歷勞動營,就認知到鏟煤才有麵包,不可說出零點,透過各種求救互換才能活存,看多了苦難、人就深深地麻木了。

  即使回到了家鄉,鄉愁卻轉向了勞役營,沉默替代了無動於衷,彷彿也成了家人累贅的悲哀,畢竟勞役營的經歷像是一張讓人永遠逃脫不了的大網,覆蓋在自己的呼吸鞦韆上,再也無法自如擺盪,留下的就僅是強迫勞動的烙印、無盡的空虛、永遠的孤獨以及與飢餓共舞的記憶。

  荷塔.慕勒筆下的里歐是她對母親也是德裔羅馬尼亞人被強制遣送到蘇聯勞役營進行當時所謂「重新建設」的紀念,故事內容取材於自和慕勒同時居住在羅馬尼亞家鄉村民的回憶。本作品亦讓人感受到在鐵幕政權統治的民眾,如何與難堪生活共存的「藝術」,無奈且無法逃離,在描述每個人物所遭受苦難間的語句輕柔冷靜但總帶著清醒卻激情的悲愴,讓人體會到在理性的訴說中觸碰到回憶時傷感的痛楚,使得文本內容更凝聚一股觸動心弦的動力,這即是她作品的獨特所在。

輔仁大學德文系副教授 劉惠安

推薦序2

推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荷塔.慕勒作品《呼吸鞦韆》

  2009年荷塔.慕勒(Herta Muller)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她被視為具有獨特風格的德語作家,在羅馬尼亞,她屬於德裔少數民族,擁有特殊的生活經歷,移居德國之後,她成了羅馬尼亞裔德國人。不同的生活環境和文化差異並未淡化她對以往的記憶。儘管二十多年前她便離開了羅馬尼亞,但被驅逐與流亡的過去,不快樂的童年以及恐懼壓抑的生活經歷,都成為她各類作品的構思和取材之源,因此德裔羅馬尼亞人的命運,沉痛的歷史傷痕一直都是她描述的主題。

  藉由得獎的長篇小說《呼吸鞦韆》(Atemschaukel),慕勒以回憶往事、省思歷史以及描繪那些失去家園的邊緣人命運為主題,一點一滴細膩的書寫了記憶中深層的恐懼。小說記述了德裔羅馬尼亞人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命運以及他們的流亡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羅馬尼亞曾經是納粹德國的盟國,但在戰爭結束前夕卻又改變了立場,投向蘇聯。1945年初蘇聯卻將八萬德裔羅馬尼亞人強制送往蘇聯勞役營作為懲罰,其中包括慕勒的母親以及畢希納獎得主-詩人奧斯卡.帕斯提歐爾(Oskar Pastior)。在勞役營的非人生活中多數人死於寒冷、饑餓及過度勞動,這段歷史長期以來被視為禁忌,因而少為人知。六十年之後,慕勒和帕斯提歐爾共同尋訪今日烏克蘭境內的勞役營,開始了驚心動魄的記憶之旅,經歷了殘酷的折磨,不久後帕斯提歐爾驟然去世。慕勒根據他所提供的第一手資料,虛構了一個十七歲男孩雷歐(Leopold Auberg),以他的視角,用詩意卻又冷峻的語言,辛酸而又幽默的筆調,敘述一段隱密而曲折的回憶,記錄著種種荒謬和悲哀,嘗試為那些被歷史的殘酷巨輪所碾碎的小人物樹碑立傳,這是一部關於政治紀實文學所不可忽視的作品。

  慕勒作品的特色在於簡潔的語言,大量運用充滿詩意的語言、隱喻及象徵等寫作技巧。沉悶的主題往往經由她優美的文辭,及其伴隨著的隱藏意象和幽默筆觸中得到緩和與舒解。作品中的文字不僅透露著詩性,同時也細緻入微的描述和刻劃日常生活,融入字裡行間所隱約透露出的正義感,三者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和諧地並存於作品之中。由於慕勒少數族群的成長背景,迫使她不僅處於德國社會邊緣,更游移於德國文學的邊陲,恐懼的童年和被驅逐的經歷,給予她與眾不同的生命,致使她得以用多元化的語言,透過作品向世人展現自己的成長歷程。她從未停止以批判的眼光回顧過去,而德裔羅馬尼亞人在蘇聯時代的遭遇則是她主要關注的焦點。慕勒在《呼吸鞦韆》後記中回憶著,這部根據帕斯提歐爾在勞役營裡親身經歷的流亡生活所寫成的小說,揭露了歐洲歷史中一段幾乎不為人知的篇章,重現了無數被遺忘的歷史圖景。她書寫的不僅是德裔羅馬尼亞人的流亡史,更深入探討了個人在極權社會中的生命經驗。

文藻外語學院德國語文系副教授張守慧 

書評

「關於寶貝」─我的讀法

  這篇是《呼吸鞦韆》全書六十四篇的最後一篇。《呼吸鞦韆》描寫主角雷歐在俄國勞役營渡過在五年艱苦的日子,最後回到故鄉。前面的篇章,作者敘述主角被遣送的過程,勞役營裡的各類工作與場景,飢餓的感受及產生的幻覺;作者也描寫營裡各式人物:理容室的和事佬,分配麵包的嚴峻女人,跋扈的管訓員,以及其他男女役犯。在最後這篇裡,作者將雷歐回鄉後的心理狀態一層層的攤開來。

  主題是「寶貝」。全篇的基調是開場的第三句話:最美的寶貝上有「我到過那裡」的字樣。全篇的思路或順著這個基調發展,或變化它,或挑釁它。首先我們說,作者是用「寶貝」代表「過去」這兩個字。所以,這篇的第一句話「小寶貝上面的字樣是:我在這裡」,它的意思是,小寶貝如一張相片,呈現過去的一個小片段或場景,它讓我們想起,我在這裡。第二個句子「大一點的寶貝上面的字樣是:你還記得吧。」大一點的寶貝可以指過去的一件事或一個人,想起了它,就會像在自問,你還記得嗎?頭兩句話都只是個引言,真正重要的是第三句裡的「最美的寶貝」,它指的是整個勞役營五年的時光。他讓主角想起「我到過那裡」。

  主角在被釋放回鄉之前不久,跋扈的管訓員徒爾跟主角在勞役營的理容室裡高談闊論,他說如果大家能生還回鄉,這裡的五年就會成為是「最美的寶貝」,作者在這裡一方面交代了開場句子裡這個詞的出處。另方面,作者順著這個主題,花相當多的文字敘述徒爾在高談寶貝理論時,已經有人預謀,而且不只一個人,將來回鄉後要殺掉他。後來,他也真的在多瑙河橋下死於非命,領帶還塞在他嘴裡。作者用這一段的敘述表達:在徒爾管訓的陰影下,把勞役營的日子比擬為「最美的寶貝」其實是個十足諷刺。

  「最美的寶貝」不只是個諷刺,而且是個擺脫不掉的夢魘……(中略)接下來作者將思路轉了一個方向……(中略)

  這篇文章如果就這樣結束,全篇會像心理分析的報告。或許因此,在十二項症候群之外,作者再美麗地勾畫一次他的幻想症:幻想回到過去勞役營。(中略)……隨著旋律,他分別與餅乾盒、電話、煙灰缸共舞。最後的舞伴是有異國情調的一顆葡萄乾,它把他吞下去之後,他的幻覺達到高潮,他又回到了勞役營的往日:他說,「然後我體內就有了一種遠方」。  這一篇應該還有其它讀法,你為什麼不自己試試看?

胡昌智(德國魯爾大學博士,《維基揭密》譯者)

 

內容連載

齊柏林
在那個沒有煉焦爐組、抽風機和蒸汽管道的地方,在那個只有白色冷卻塔雲向草原遠颺時在高空眺望的地方,在那個鐵軌盡頭處、那個我們卸煤時從煤坑 望過去只看得到瓦礫堆上的開花雜草的地方,也就是在工廠後面那個即將成為荒野、光禿禿又殘敗至極的土地上,有踩出來的小徑在那裡交錯。小徑通向一條巨大的生鏽鋼管,一支淘汰了的曼內斯曼戰前鋼管。它有七到八公尺長,兩公尺高。它的頭端朝著煤坑,像蓄水池那樣焊封起來。另一頭,也就是朝著荒地的尾端,卻是洞開的。那是一根碩大無比的鋼管,沒人知道它是怎麼到這裡來的。自從我們來了勞役營,至少明白了它有什麼好處。大家管它叫齊柏林。

這艘齊柏林本身並沒有銀光閃閃地在天空飄,不過它倒是能教理智飄起來。它是一家鐘點賓館,營區指揮部和隊長們也睜隻眼閉隻眼。我們營裡的女人和德軍戰俘在齊柏林裡幽會,他們在這附近的荒地或炸爛的工廠裡清瓦礫。科瓦其‧安東說,他們來和我們的女人貓結婚。鏟煤的時後,你睜大眼睛吧。

那還是史達林格勒戰役的那個夏天,我在家裡廊台上渡過的最後一個夏天,收音機裡傳來一個渴望著愛的德意志帝國女聲說:
每位德國婦女都獻給元首一個孩子。

我的菲妮姑姑問母親:這我們怎麼辦呢,現在是元首每晚都會來七城寵幸我們其中的一個,還是大家輪流坐車去帝國找他啊。

那天吃的是酸燜兔肉,母親舔著月桂葉上的醬料,葉子慢慢從她雙唇之間抽過去。舔乾淨了,她把葉子插進她的鈕扣孔。我心想,她們不過是在表面上取笑希特勒而已。從她們發亮的眼睛就看得出來,她們渴望的可不只這麼一點點。我父親也看到了,他皺起額頭,一時忘了咀嚼。我祖母說:我還以為妳們不喜歡小鬍子哩。發一封電報給元首,叫他先刮一刮鬍子。

由於煤坑在收工後便一片荒涼,太陽卻依然把草叢照得刺亮,於是我就沿著小徑走去齊柏林,探了一下裡面。入口處的鋼管可以遮蔭,中段昏暗,最底部則黑得像袋子裡一樣。第二天鏟煤時,我就睜大了眼睛。午後稍晚,我看到一群三四個男人,穿過雜草走過來。他們穿的普佛艾卡裝和我們的不一樣,上面有條紋。在快到齊柏林的地方他們坐了下來,草叢掩到脖子上。不久,鋼管入口便用棍子掛了一張破枕頭套,表示「使用中」。過了一會兒,小旗子不見了。不過馬上又出現了,又不見了。第一批男人一離開,馬上又來了三四個,又坐進了草叢。

我也看到整個婦女小隊都在為貓結婚做掩護。三四個女人走進雜草叢裡,其他的女人就纏著隊長講話。當他問起那些不見的人跑哪兒去了,她們就告訴他,那幾個女人肚子痛拉肚子,到草叢裡方便去了。對某些人來說這也是實情,不過到底有幾個人真是如此,他也不確定。隊長咬著嘴唇聽了一陣子,頭卻越來越常轉向齊柏林。從那一刻我注意到,女人們得採取行動了,她們跟歌手羅妮‧米希咬耳朵,羅妮便以玻璃嗓音尖聲唱了起來,蓋過所有的鏟煤聲:

四下都是夜寂靜
只有山谷夜鶯啼

然後所有消失的人一股腦又都出現了。她們擠到我們中間來鏟煤,好似什麼都沒發生過。

我喜歡齊柏林這個名字,它呼應了銀光閃閃的忘卻,忘卻我們的苦難,也呼應了貓急的交媾。我了解到,這些陌生的德國人擁有我們的男人所欠缺的一切。他們是被元首派往世界的士兵,而且青春正茂,不像我們的男人,要不乳臭未乾,不然就熟過了頭。儘管他們也淒慘,也降了級,但之前卻曾打過仗。對我們的女人來說,他們是英雄,比在寮房幃幕後和勞役犯一夜春宵要好多了。一夜春宵當然還是不能放棄。只是對我們的女人而言,她們在一夜春宵裡聞到了自己的悲慘,聞到了同樣的煤和同樣的鄉愁。到頭來,它總是繞回日常生活中的給與拿。男人找吃的,女人找穿的和安慰。在齊柏林裡頭,愛情除了掛上和收下白色小旗子之外,沒什麼需要操心的。

科瓦其‧安東不會相信,我看著女人去齊柏林,卻一點也不嫉妒。他不會相信我腦中也印著同樣的路徑,在艾爾連公園和海神浴池,我這個圈內人識得了衣服滑落的興奮、浪蕩的愛慾和它們咬著不放的歡愉。我現在其實更常去約會,但不會有人相信。燕子、冷杉、耳朵、絲線、黃鶯、帽子、兔子、貓、海鷗。接著是珍珠。我腦中想著這些化名,頸背上扣著這麼多的沈默,這裡沒有人會相信。

齊柏林裡的愛情也有它的四季。第二年的冬天就給齊柏林劃上了句點。再來就是飢荒。當飢餓天使歇斯底里跟著我們四處奔走,當皮包骨時期來臨,當男人和女人看來不再有差別時,煤坑那裡卻還在不斷地卸煤。只有踏出來的小徑長滿了雜草。艷紫色的阿爾泰野豌豆在白色的歐蓍和紅色的榆錢菠菜之間漫生,藍色的牛蒡花開了,還有飛廉也是。齊柏林睡著了,歸於銹蝕,正如同煤塊歸於營區,青草歸於草原,我們歸於飢餓。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5
    $210
  2. 新書
    79
    $221
  3. 新書
    79
    $221
  4. 新書
    79
    $221
  5. 新書
    79
    $222
  6. 新書
    8
    $225
  7. 新書
    85
    $238
  8. 新書
    88
    $246
  9. 新書
    9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