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歷史上的一瞬之光,請照亮我前行
作為一個歷史教師,經常有人請教我適合學生閱讀的相關書目,而我這個人是絕不藏私的。
中學歷史課本就是我極力推薦的助眠讀物,它是臥室不可缺少的藏書。只要放在床頭,睡前隨手一翻,在最短的時間內即能營造出愛睏的氛圍,迅速地讓你失去意識,立刻一覺到天明。
「欸,老師等等!你能不能推薦一本提神醒腦,有助於點燃學習熱情的書啊?」
哦哦!好的,如果你沒有失眠的困擾,又極需要一本歷史界的蠻牛,那就是這本《人類群星閃耀時》啦,可別輕易翻開哦,因為後作用力太狂了。讀起來會讓你的交感神經作用強烈,嗑個一章就容易心跳加速、呼吸亢奮,再多讀幾章包你眼眶發熱,血液沸騰!想要讀歷史讀到心蕩神馳,豈能錯過褚威格的經典之作。
先拋開歷史課本裡那些帝王們的豐功偉業吧!你可曾想過人類築夢的勇氣、內在的掙扎,猶疑不決的徬徨,都可能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來自奧地利的作家褚威格,相信歷史就是「一切時代最偉大的詩人和演員」,真實的事件比小說更宏大,比起戲劇更瘋狂。那些歷史上驚心動魄的關鍵時刻,往往就發生在某個瞬間。無論當事人是否有意為之,或是心念恰好一轉,霎那間所迸發出的能量,雖似流星一瞬之光,卻能閃耀整個時代,甚至決定整體國家、民族的存亡。歷史不見得一定必然,而那些得以主宰命運的偶然,即被稱為「人類群星閃耀時」。
在本書中,褚威格描述了十四個決定性的歷史瞬間。那瞬間,可以是一秒鐘,可以是十五分鐘,可以是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儘管每一篇章時間尺度都不相同,褚威格的「歷史縮寫」皆用他瑰麗的文筆,戲劇性地記錄了一個人改變世界的過程。事件在歷史課本中的鋪陳像是流水帳,只平庸呆板地按照時間順序乖巧地排列著;但同樣的事件在褚威格筆下,每一瞬間都像是立體清晰的電影分鏡,生動又激情的文字下,滿載著角色複雜的思維與情緒。
在這本書中,你會驚嘆,是那樣的一秒鐘,法國元帥格魯希猶豫的一秒鐘,讓他錯過了增援拿破崙、與敵軍在滑鐵盧拼盡最後子彈的機會。這一秒的決定,摧毀了拿破崙二十年英雄生涯所創建的一切,也底定了十九世紀的命運。同樣是一秒鐘,因牽涉反對沙皇的革命活動,杜斯妥也夫斯基被捆綁在刑柱上準備接受死亡的到來,臨終前所有往日回憶襲來,讓一秒漫長如千年。此刻忽然一個士兵帶來沙皇的諭令,改判決為流放西伯利亞。這一秒,催化出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對於在死中經歷生的人,痛苦變為喜悅,幸福成為折磨,從此,他的作品要將人間的苦難用筆墨煉為不朽!
又或者,你會嘆息,是那樣的一個月,讓英國的極地探險家史考特,過去幾年來的希望與幾個月來所受的磨難都變成一場心碎。征服南極點的世界第一人是全部,第二只剩遺憾。一個月之差,讓史考特踏上極點那刻無法歡呼,只有憂傷懊惱。隨後的歸途,史考特與他的隊員們不敵南極惡劣的酷寒風雪,全員覆沒。他遺留下的書信日記,收件者是他的家人與朋友,但口吻卻彷彿是在向全人類訴說他那曾經與命運搏擊展現出的高昂生命力。在那風刀霜劍嚴相逼的最後日子裡,每個活著的時刻,史考特沒有投降,而是選擇傾訴永恆。
歷史課本太喜歡拼湊支離的片段,談單薄的第一,於是我們無感到昏昏欲睡。但褚威格說起故事來,有血有肉。讓一念之間幻化成一個宇宙,帶你到寬闊的天涯,也帶你去幽暗的海角。
十四個史上意義深遠的星光時刻,在在提醒你,不要小看自己的心念,最暗的天空總有最閃耀的星星。每個生命中的微小決定,也許就是決定歷史的重大時刻。
有那麼一首歌這樣唱著:「每當我找不到存在的意義/每當我迷失在黑夜裡/夜空中最亮的星/請照亮我前行」
透過褚威格將關鍵時刻絕妙再現,你會相信一個人的堅韌或軟弱、執著或躊躇都能改變歷史的進程。面對生命決定性的瞬間,你不得不全力以赴。
小說《一瞬之光》曾寫道:「如果下一個瞬間就是最後一瞬間,那麼任何瞬間都將是最閃耀的極致時光。」
那些人類用意志去創造的歷史,用靈魂血肉去受過傷的苦難,不論成功或失敗,都是讀了讓你澎湃到輾轉反側的星光時刻。你也將更關注起自身生命與當今世界的時時刻刻。所以,翻開這本書吧!讀著褚威格為你精彩描述的段落篇章,用歷史上的一瞬之光,照亮我們前行。
吳宜蓉/SPECIAL教師、《OSSO~歐美近代史原來很有事》作者
那些轉動歷史的關鍵時刻
看某些歷史作品,就像是在觀賞一場緊湊精彩的棋局。
這些大人物們早就知道自己注定要名留青史,只是他們還不知道,命運究竟會對哪方微笑。各種戰略、招數在他們腦中盤算,最後選定某個決勝點,將手中全部的資源推入──
接著,就讓命運來決定一切了!
閱讀史蒂芬.褚威格(Stefan
Zweig)的作品,就很有這樣暢快淋漓的感覺。身為二十世紀最有名的奧地利作家之一,他經歷的年代剛好也是歐洲最風雨飄搖的年代。在他的自傳《昨日世界》裡,他栩栩如生的描述奧匈帝國的百姓是怎樣得知塞拉耶佛事件的消息;而這起事件又怎樣讓全歐洲捲進殘酷的世界大戰、之後希特勒又是如何捲起一陣民粹狂潮。讀他的作品,就好像走進了歷史的時空,你好像可以看見一個春暖花開、風光明媚的公園,行人悠閒經過、而遠方街頭藝人演奏的旋律,絲絲縷縷的傳過來……
但突然間,人群停止、音樂聲也跟著消失了。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往一處聚集,而匯聚處的圓心則是一張告示:就在不久前,奧匈帝國繼承人斐迪南大公被刺殺了!
這本《人類群星閃耀時》也有相似的強烈畫面感,整本書描述了十四名歷史名人、以及他們的改變歷史的決定性時刻。但坦白說在閱讀這本書時,我大概也可以理解這本書為什麼不被歸類為歷史著作、而是文學作品的原因。
事實上在褚威格那個年代,「現代的」歷史學才出現不過一百多年。偉大的歷史學家們向那時最興盛的自然科學看齊,努力擺脫哲學、神學的控制,甚至嘗試和文學藝術劃清界線,把「歷史」轉變為一門嚴肅考據的人文科學。歷史研究不再重視時代中的個人成敗,而是著重分析時代的文化、社會條件與群體。而最後,所有的歷史研究終將指向一個方向:文明將朝著更進步、更理性、與更自由的方向前進。
但褚威格不想這麼做。套一句歷史學家海因里希.馮.特雷奇克(Heinrich von
Treitschke)的看法:某些偉大個人的性格與行為──將決定世界歷史的走向!身為作家、而非歷史學家的褚威格,並沒有浪費篇幅來做歷史學分析(相反的,有些嚴謹的歷史學家總是會情不自禁的花上好幾頁,來解釋他辛辛苦苦找到的A史料與B史料如何不同,並闡述各種之所以造成這些差別的原因),而是極為細緻、讓人彷彿身歷其境似的描寫了當時情景,以及主人翁們內心的情感狀態。比如說,在〈決戰滑鐵盧〉這一章節裡,褚威格這樣描寫了開戰當天的早晨:
「雙方的四百門火炮從早上就開始不停地向對方轟炸。騎兵的鐵蹄踏響整個前線,衝向火力強勁的方陣。震耳欲聾的戰鼓響徹整個平原,大地顫抖!」
然而雙方統帥,英國的威靈頓公爵與法國的拿破崙卻並未關注在戰事上,而是仔細傾聽著手上懷錶發出的細微聲響:他們都知道雙方都已經投入所有的力量,誰的援軍率先抵達戰場、誰就是滑鐵盧之役最後的贏家!
最後,是威靈頓的普魯士援軍先抵達了戰場,也注定了拿破崙的失敗。
嚴謹的歷史才不會去考量拿破崙和威靈頓的心情點滴。但褚威格對歷史的準確性不感興趣,他想捕捉的是歷史上最重要的「聚焦時刻」,從他的眼中看來,這才決定了人類歷史的進程。
果不其然,這樣的歷史普及作品不被學院派接受,但立刻受到了年輕人的歡迎──原因在於,這本書出版的一九二○年代是個憂鬱的年代,殘酷的一次世界大戰打破了文明「進步」的想像。人們看見理應幫助世界走向正面、積極的科學,最後反倒成為戰場上最先進的殺人武器。而隨著凡爾賽失敗的和平、極右派的興起,人們對文明未來的走向越來越悲觀,人們不再相信歷史最終會通往一個理性進步的未來。
但相反的,偉大之人──尤其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之人,他們的苦難、掙扎與失敗,卻無形之間帶給讀者一種同情共感。人們終於知道自己身處的年代,並非整段歷史中的至暗時刻,而是每段時期都有自己的感傷與憂鬱。
回首我們現在的二○二○年代,意外的也跟百年前瀰漫著相似的悲觀情緒──世紀疫情、國際衝突,使得世界彷彿又陷入了黯淡之中。過去療癒許多年輕人的作品,在今日是否仍能帶給我們相同的感受呢?
也許,只有打開這本書才能知曉了。
神奇海獅/歷史說書人、《海獅說歐洲趣史》作者
譯後記
本書是奧地利傑出的作家史蒂芬.褚威格(一八八一〜一九四二)以詩人和藝術家的筆觸,於一九一二年至一九四○年間創作的十四篇歷史特寫(Vierzehn historische Miniaturen)。
「Miniatur」(譯為「特寫」)這一概念源自繪畫,意為細微畫、小品畫。它指專繪於面積頗小的物品之上的工筆劃,尤指書籍上的小品工筆劃。「特寫」也用於音樂中。音樂家以隨筆或速寫的方式,譜寫一時的心緒或留住一個特別瞬間。文學中,「特寫」意為篇幅相對短小的短故事、中篇小說、軼事、殘篇、微型小說、超短小說、閃小說或俳句。它是一種象形的繪畫般的書寫,以詞彙為材料,將事件和場景繪製成畫面。
《人類群星閃耀時》中的十四篇歷史特寫,十四幅歷史微觀畫,尊崇真相,以褚威格淵博的學識,完全個人的獨特視野創作而成。每篇特寫雖篇幅精短,但情緒強烈,把握了真實的歷史事件中決定命運、驚心動魄的關鍵時刻、巔峰時刻;施展了完整、巨大而濃縮的詩意和戲劇性力量。無論是追逐一種不存在的歷史原態,還是試圖在歷史—這一迷人的玩笑中收穫嗟歎和預言,跟隨褚威格的創作,讀者不難在一幅幅獨立精悍、醒目絢爛的歷史畫作中獲得啟示和滿足。以一系列的模進,每篇特寫都以獨特的風格,實現了歷史事件的節奏生氣。為此,在作者和讀者共同的呼吸和心跳間,歷史得以活靈活現,並在閱讀和想像中浮現眼前。此外,人道主義者褚威格還以他的激情、悲憫,以他對悲劇英雄命運的高度關注、共情、憐惜,表達他對造物主的敬畏,對人在有限生命中具備的神性,迸發的創造力的肯定以及對人間正義價值的遵照和捍衛。
我想謙卑地隱匿自己,在一座精妙的歷史博物館中默默保護一種安寧與完整;不站在一幅畫作和一位觀賞者中間,也不打擾歷史有力地附身於作者筆端時,與讀者的一次對視。
感謝讀者的寬宏大量。感謝編輯和出版人。
姜乙
二○一九年三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