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序
狂飆時代最惹淚的愛情殉道者
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曾讚美:「《少年維特的煩惱》是歐洲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之一。」他愛不釋手,就連遠征埃及時都交代部屬,務必隨軍攜帶這本小說,更曾親自召見歌德,表達崇敬之意。
《少年維特的煩惱》於一七七四年甫出版,就成為當年度甚至是當代的第一暢銷書,至今已譯成超過五十種語言,全球銷售突破千萬冊。本書也和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小仲馬的《茶花女》,同列史上三大經典愛情悲劇。
◎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青春悲歌?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部極具「自傳色彩」的作品。歌德將自己經歷的劇烈情感挫折,和好友為愛自殺等真實事件,昇華淬鍊後,寫成了這本虛構的文學小說。
一七七二年,歌德二十三歲,在威茲拉爾(Wetzlar)的帝國最高法院實習。在那裡,他愛上了好友凱斯特納(Johann Georg Christian Kestner)的未婚妻夏綠蒂‧布芙(Charlotte Buff)。世俗規範明明白白橫在眼前,但歌德仍舊深深迷戀著她。
夏綠蒂拒絕了歌德,這使得歌德幾乎打算要藉自殺以求解脫。幾個月後,歌德的另一位好友卡爾‧耶路撒冷(Karl Wilhelm Jerusalem),也因為戀上友人之妻而飲彈自殺。歌德為此相當震驚,加之自己同時間又經歷了另一場苦戀,故一氣呵成寫成《少年維特的煩惱》。
◎引爆「狂飆世代」青年熱情共鳴的經典小說
歌德可謂擔當了整個「狂飆世代」的精神象徵。狂飆世代是從古典主義過渡到浪漫主義的中間階段,這個世代的青年亟欲打破苦悶壓抑的封建規範,主張「感情自由」、「個性解放」,而《少年維特的煩惱》正是伸張了青年內心訴求的典型代表作品。
二十一世紀的青年或許很難想像《少年維特的煩惱》在歐洲掀起的「維特熱」。當時,眾多讀者群起模仿書中的維特形象,從維特裝(藍色燕尾服搭配黃背心)、維特杯子、維特茶壺,甚至到維特香水,比比皆是。
◎獨家收錄十幅「法國插畫名家」勒魯復刻插圖‧浪漫再現
野人文化特別收錄奧古斯特‧勒魯為一九二八年法國版《少年維特的煩惱》所作的十幅水彩畫和版畫。勒魯畫風精緻細膩、活潑奔放。每幅畫都是以書中最經典的場景和劇情作成,大大增強了各個情節轉折處的震撼力道。
勒魯(Auguste Lerox,1871─1954)是法國相當知名的書籍插畫家。他曾獲「羅馬大獎」首獎(Prix de Rome,巴黎競爭最烈、聲望至高的藝術競賽),並為眾多知名作家的著作作畫,包括福婁拜、巴爾札克……等。
◎改編多部小說、電影、歌劇,影響力橫跨兩百餘年
在文學上,雨果、巴爾札克……等著名作家都深受歌德影響。「樂聖」貝多芬在青年時期閱讀本書時,也深感共鳴。二十世紀初德語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湯馬斯‧曼(Paul Thomas Mann)更創作了名為《夏綠蒂拜訪威瑪》(Lotte in Weimar)的延伸小說。二十一世紀哲學大家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Fragments d’un discours
amoureux,商周出版),也以本書為文本,探討戀愛百態。
此外,以本書作為原創故事的改編電影則有五部之多。台灣蘇打綠樂團的主唱青峰亦受到《少年維特的煩惱》啟發,寫下了一首同名曲。二○一五年韓國也將本書搬上音樂劇舞台,掀起經典追讀熱潮。
除了這些藝術作品外,《少年維特的煩惱》也在商業界中占一席之地:亞洲知名製菓大廠樂天(LOTTE)的品牌名稱,正是來自書中女主角的暱稱Lotte。
◎多情文豪歌德的感情世界
歌德一生可說是風流韻事綿延不斷,從少年至暮年,幾乎每段戀愛都談得刻骨銘心、如火如荼,更不乏有挑戰世俗道德的感情經歷。
一七六五年,十六歲的歌德遵從父命,前往萊比錫學習法律。在那裡,他認識了大自己三歲、聰明伶俐的安娜(Anna Katharina Schönkopf)。這段戀情一開始宛如天作之合,兩人談得熾熱異常,歌德還以女友為謬思,發表了第一部詩集《安內特之歌》(Annette)。然而,年輕的歌德妒意太甚,使得兩人之間的爭吵、隔閡日漸加劇。最終,兩人轟轟烈烈地分手了。
一七七四年前後,歌德結束了與夏綠蒂‧布芙苦澀的愛戀,並完成《少年維特的煩惱》後,在一七七六年於威瑪邂逅了另一段不倫之戀。
歌德愛上了已婚、大自己七歲的史坦因夫人(Charlotte von Stein),兩人幾乎日日見面,且頻繁通信。這段愛戀持續了十餘年,歌德甚至曾說,史坦因夫人對自己的影響如同莎士比亞的作品一般豐富。但如母親般的情人關心太切,常讓歌德感到喘不過氣,最終他不辭而別,前去義大利。
歌德一生中交往的女性友人不知凡幾,但只有一段感情修成正果。一七八八年,歌德三十九歲,他愛上了性格開朗、年僅二十三歲的工廠女工克莉絲汀娜(Christiane Vulpius)。隔年,兩人同居,並且誕下了兒子奧古斯丁。
克里斯汀娜出身低微,歌德則身處威瑪的上流社會,過大的階級差距使得這段感情亦不為世人所接受。歌德一直抵抗著世俗的壓力,兩人直到同居十八年後才得以成婚。然而,婚後的甜蜜時光不過十年,克里斯汀娜就過世了,這讓歌德相當痛苦,太太的離世給詩人帶來了無盡的空虛。
一八二三年,歌德七十三歲,他在捷克的溫泉城馬倫巴遇上才貌雙全的十九歲少女烏爾麗克(Ulrike von Levetzow)。兩人朝夕相處,時常一起散步、讀書,老詩人的激情再度燃起。然而,這段戀情未獲家人同意,歌德請朋友代為求婚亦遭婉拒。於是,這位多情文豪將人生暮年的最後一次心碎,化為詩作《馬倫巴悲歌》(Marienbad Elegy)。至於烏爾麗克,則是一生未婚。
歌德曾說:「如果沒有愛,沒有情,我寫不出任何東西。」的確,綜觀他一生情史,幾乎每個女人都曾化作其文學作品的靈感源頭,也造就了如《少年維特的煩惱》、《浮士德》等偉大壯麗的藝術創作。
歌德完成《少年維特的煩惱》時,僅二十五歲,正是精神與心智最旺盛之時。維特與歌德不只深刻展現了歐洲青年的「感傷主義」文化,更綻放了普世的情感衝突與傷痕血淚,使少年維特成為永恆不逝的精神典範。
至今,「狂飆世代」的萬事萬物已倏忽而去,但少年維特永恆不逝,仍在一代代的讀者心中燃燒。
野人文化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