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你可以活得更好
感恩好友芷英、桂嬋、啟璟,在我罹患癌症、失業、無家可歸,人生最潦倒的時段,收留我,給我溫暖。
感恩葉曙教授,當時他是台大醫院病理科主任,邀我回病理科工作,我怕我的病會耽誤工作,他竟說可以一邊工作一邊治病,還說,工作能做多少便多少,我感動得眼淚直流。為了報答葉教授知遇之恩,我用「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的極限,盡心盡力地工作,想不到一做就做了三十年。
感恩當年台大醫院的放射科黃淑珍主任,她看著我脖子上的腫瘤,卻告訴我,我脖子上所受的電療劑量,已經相當高,如果再電下去,副作用將會嚴重影響我的生活品質。我第一次遇到一位癌症醫師,寧願不治癌患,而為病人保有他的生活品質。我能過今日這樣的日子,黃主任的拒絕治療,功不可沒。日後,當我自己面對癌患時,也學會替病人評估,治療效果會怎麼樣,生活品質會怎麼樣,來讓病人有一個選擇的空間。
感恩我的專業──細胞病理,當我對細胞研究愈深,研究越透徹,才發覺生病的事,幾乎都是咎由自取,自己置自己的細胞於死地,不給它超生的機會,身體才會沒有機會復原。因此,我開始自我反省,自己調適,並慢慢地改變,不管多困難,只要方向是對的,我都會堅持下去,才能和我的癌細胞和平相處,一直到今天。
感恩我的癌細胞們,它們每天都會傳一些訊息給我,讓我每天都有機會面臨一些挑戰,提醒我運動不能懈怠、飲食不能疏忽、生活不能隨便,所以我每天運動(包括靜坐)起碼四小時;素食,盡量吃有機食物;生活非常規律。我看病四十多年,癌症病人經過手術、電療、化療,仍然活過四十年的,其實也有,但是我看到這些病人,能維持很好的生活品質卻不多,所以我深深覺得,我之所以能夠活到今天,擁有今天的生活品質,並非偶然。
感恩我的癌友們,他們讓我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讓我分享他們的快樂、成長與治療經驗,也讓我陪伴他們走過悲痛,乃至死亡,使我增加很多面對悲痛與死亡的經驗,也更能看透生死與珍惜當下。
感恩我的背傷逐漸轉變成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時,我在輪椅上聽著我的主治醫師下斷語:「你的情形會越來越壞,一直到你死的那一天。」這令我痛下決心,不再靠別人。於是,我非常辛苦地開始學瑜伽、靜坐,並一點一滴地在進步。如今三十年之後,我不但不需要輪椅、不再背痛,還可以常常爬山。
尤其感恩我的先生慶榮,三十多年來,每逢假日,必把水壺、背包準備好,拉著我去爬山。台北市的郊山,幾乎沒有我們不曾去過的。當初,對我來說,這真是痛苦的磨練,慢慢地,我在進步,終於我們還爬上了玉山。如果不是他的堅持,也許我的健康,可能要倒退好幾步。不過爬山時,也不免會碰到濫墾濫葬而覺得傷感,所以我們決定,當我們死去後,要選擇植葬的方法,不營墓,並讓我們的骨灰,最後能夠達到滋養土地的功能。現在,慶榮已經達到目的,一年了。
慶榮文筆很好,而且堅持寫利益大眾的文章,甚至為此而得罪當局,淪為政治犯,卻也不改初衷。他也鼓勵我寫利益大眾的文章,以前我出的十幾本書,都是由他潤筆、下小標、校對及處理出版事宜。慶榮走了,我當然哀痛,但是我卻把這些哀痛,化成力量,一直督促我自己,把這本書完成。
如果有人因為看了這本書,而刻意開始經營健康,生活品質日漸改善,我們兩人(雖然身處兩地),都會非常高興。換句話說,如果這本書能夠利益更多的大眾,將是我懷念他最好的方式。
這本書的內容是我多年來拿身體做實驗的結果,也等於是我經營健康的經驗,歡迎你也加入實驗,不管你從那一個章節切入,只要開始,並持續做下去,一定會比較健康,也會比以前活得更好。
(專文推薦1)玩出漂亮人生◎許秋桂
認識李醫師是癌症結的緣。民國八十七年,當時我四十四歲,在沒有任何徵兆和心理準備之下,診斷醫師宣布我罹患直腸癌,當時我任職於署立桃園醫院,儘管在醫院歷經許多患者的生老病死,突如其來的噩耗還是讓我當下無法接受。就在我還來不及掉眼淚、來不及悲傷之際,我就進手術房開刀,開始和病魔作戰的日子。進出醫院多次後,有一天晚上,住左、右病房的病友相繼過世,我徹夜難眠,之後換床位換了兩次,醫護人員對我這個囉唆的病人也顯現出厭煩的態度。當下我重新檢討我人生的前半段,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人生的下半場我又該如何自處?於是我就辦理自願出院手續,回家思考是否繼續做化療的問題。
就在這個時候,朋友介紹我去看李醫師。看到李醫師,她開給我一堆功課,要學放鬆、要說話慢一點、要穿輕鬆一點、要吃素、要爬山……。但是,卻把要不要做化療的問題還給我,她說,要做,就要認份做下去;要不做,就要自己承擔後果,以後不要賴別人。
我決定停止所有西醫的治療,改變飲食,並開始我的爬山生涯,幾乎每天都在山上過個大半天,就這樣,我的身體居然給我很正面的回應。於是我乾脆把工作辭掉,天天往山上鑽,一爬竟然持續了九年,才改成斷斷續續地爬,身體是越來越好。
都是爬山的功勞嗎?也不一定,因為爬山,我必須放下很多事。做到放下,竟然也是另外一切新的開始。
四年前,福慧學苑就在這樣的機緣下成立的。福慧學苑其實是朋友聚在一起研究怎樣把日子過得更好的地方。這裡有教室,可以請人來演講、來講經,李醫師就來過好幾次。這裡有瑜伽教室,不但可以上課,可以練功,也可以打坐。這裡還有一個大廚房,可以大家一齊煮出美味的素食,還可以提供便當及餐點。
這幾年,與李醫師走得更近了,她的有趣點子特別多,而她常說的口頭禪是:「好不好玩?」我們就這樣天天玩,並在玩耍中蛻變。
最近看到我的人,都說我像脫胎換骨,變了一個人。我也覺得我越來越有自信,朝著臨終無障礙的目標邁進。
這本書的內容,其實都是我們的生命經驗,看似簡單,背後辛酸卻非局外人能知。所以讀這本書,必須細嚼慢嚥,然後努力執行。當你能夠做到小心飲食、真心溝通、耐心運動、用心生活、放心睡覺、工作正常、情緒平和、物用淡泊,健康快樂自然來。最後,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成功是留給堅持到最後的人,與大家共勉之。
(本文作者為福慧學苑負責人)
〔專文推薦2〕活出不一樣的自己◎廖斯賢
「來爬山吧!我們星期天一起去象山走走好不好?」
「不行啦!星期天,我要準備信託人員證照考試,還要寫論文。」
「來爬山吧!楊師姐,我最近爬山爬得很有心得,覺得對身體很有幫助。」
「不好啦!有人說爬山對膝蓋很不好,爬久了膝蓋會報銷。」
「來爬山吧!何姐,聽說妳最近身體欠安,血糖一路飆高。」
「阿賢,你瘋啦!外面太陽那麼大!」
這是我和朋友間真實的三段對話,說真的,雖然看過李醫師的《我賺了三十年》,對爬山這件事,我雖然老早就知道它「很好、很好、很好」,但是我卻始終「很少、很少、很少」去爬山。
直到去年(2009),因為代表〈綠主張〉訪問李醫師的緣故,李醫師拉起我的手端詳了一下,搖搖頭說:「年輕人,你氣血循環不好,去爬山吧!」我才開始認真去爬山,真的爬山一陣子後,我才深刻的體悟到自己的無知:「我─真─是─一─個─大─笨─蛋!」書都看了六、七年,這麼有效的事情卻讓我一延再延。
爬山真的很好,準備考試是不是?我那個朋友後來雖然證照滿手,如她所願的也拿了名校的EMBA,可是早早憂鬱症纏身,學歷一疊的代價是病歷一疊。
爬山對膝蓋不好?其實只要在下坡時學會適度地攀爬及倒走,爬山對膝蓋根本沒有很多衝擊力,還能延展到平常動不到的腿後肌群。
太陽大,天氣熱?那更不是理由,山上有樹蔭,而且涼風習習,微風吹動林間樹梢,那才是真享受,好清涼。
另外我發現,爬山最大的益處是培養出一顆出離心,當登高遠眺,本來在紅塵火宅中的煎熬,往往一瞬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親近李醫師以來,深深覺得她實在是一位充滿寶藏的長者。這本新書她開筆以來,寫好一篇就傳給我一篇,我逐篇拜讀,有的時候拍案叫絕,有的時候捧腹不止,更多時候是覺得慚愧。
年輕時,認為太多事情是理所當然的,什麼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讓自己變有用,那些都是老了才需要努力的事。原來事實上完全不是這樣,這些事如果在年輕時打下基礎,到老了時,再努力就容易多了。而且,這些事要成功,又要靠前面章節工夫的累積,才做得好。所以這本書,應該是一本工具書,擺在床頭,隨時翻閱,一分努力,就有一分收穫。
同時,李醫師指出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的身體有無限潛能,只要給細胞一個機會,它們就會活出不一樣的生命。
真誠希望有緣接觸到這本書的朋友,除了熟讀更要力行,活出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本文作者為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西區社代、編輯委員會委員)
〔專文推薦3〕心理健康主流化:李豐醫師是實踐者◎張(王玉)
喜歡李豐醫師說話的真誠,她總是實話實說,對於她認為對的、好的事,不只鼓勵大家親身體驗,也會用其自身經驗,忠實地述說其體驗結果的正反兩面,並引導大家不要光是相信權威,而是要傾聽自己身體的反應。
即使之前已拜讀過她的前一本著作《我賺了三十年》,知悉她對於細胞的論述,但是當我面對自己罹患子宮內膜癌,而考慮是否要手術、甚至放射線治療的議題時,我仍然慌了手卻。我前去與她見面,她的第一句話還是:「你要向你的細胞道歉!它一直要告訴你,它已經受不了你的速度、你的緊張,卻得不到你的注意,最後它只有以癌細胞的形式出現,來引起你注意!你要先向你的細胞說聲抱歉!」而我的確也虛心受教!
我國政府組織再造,將在二○一二年,合併衛生署及內政部的社會司,成為「衛生福利部」,下面設立「心理健康司」,就是希望真正為全民打造一個優質的社會環境,使民眾身心靈和諧安寧狀況,減少醫療支出,此舉也順應世界衛生組織(WHO)不斷提醒各國要推展正向心理健康的國際趨勢。二○○四年WHO總部出版「促進心理健康」、二○○九年WHO歐盟更出版「心理健康、復原力與不平等」,都在強調人其實具有自我恢復的韌性與彈性,只是很多時候資源與資訊的不均,導致很多人不知道心理健康是人人應擁有的。
所謂健康,應包括心理和身體層面,身體健康會因為心理狀態而受到影響,身體健康的狀態也會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無論是癌症或其他疾病,都是因為過去生活習性和心理狀態導致人體發病,而當知道自己生病時也會伴隨恐慌、害怕、焦慮等情緒,此時個人應如何自處?如何助人人助?家人朋友可以如何陪伴、一起面對?這些答案都在李醫師的這本新書裡!
這本書中,李醫師以平日會出現的對話方式,描繪其面對癌症、生活嘗試、夫妻友伴互動的情景,令讀者如臨其境。她的正面思考,她自愛助人健康又快樂的理念,在在提醒我們,透過自我反省,努力作飲食、生活及心態上的改變,建立起善待自己細胞的方向,細胞自然會樂意地配合。若細胞的自癒功能茁壯,有病的人自然會獲得改善,沒有病的人也會更健康。她也不避諱地提出若要走得自在,必須先做到臨終無障礙。而書中流露出李醫師和其夫婿之間的關懷、支持與尊重,更是令人動容。
我自己在生病的經驗中,也有很多關心我的朋友,提供我不少相關資訊,包括對治療的建議、生活的改善等,最有啟發性的是病友的經驗,有人告訴我十年前她的放療,導致某些無法恢復的後遺症,但這些幾乎沒有主治醫師會願意重視。而李醫師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向我們解釋身體有自己療癒的能力,並不斷分享她的嘗試、她的體驗、最後也不忘提醒讀者:「你有你自己的速度與體驗,要有耐心,多聽自己身體的回應!」
當她認識推動我國「笑笑功」的高瑞協老師後,她同樣身體力行,並且告訴高老師,癌症病人的「氣」沒有那麼足夠,需要輕柔和緩的笑。當李醫師自己的氣通了,其哈哈笑的開心與開朗,更證明「笑」對提升自身免疫力與心情轉化是有幫助的。這也對應WHO所提出的「正向心理健康」的提醒,必須將心理健康融入生活、融入各種政策制訂中,也就是所謂的「心理健康主流化」,關於這點,李豐醫師的確是真正的實踐範例!
(本文作者為台大公衛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心理健康行動聯盟召集人、健康人生聯盟召集人、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監事)
〔專文推薦〕教我們解決人生問題的課本◎柴松林教授
一個人出生的時候,是生在承平的時代,還是戰亂的時代;是生在強盛的國家,還是衰弱的國家;是生在富裕的家庭,還是貧窮的家庭,是由不得自己的。連自己是美,是醜;是強壯,是軟弱;是聰明,是愚笨,也不是由自己決定的。但是既然生下來了,就希望能健康、快樂、平安、順遂,充實圓滿的過一生。
一個人能否了無遺憾的過一生,就要看能不能處理好在有生之年必須解決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生存問題。既然人生是要活,促進健康最為首要。要維持和促進生理和心理健康,不但複雜,且會隨著環境的改變和自己年齡的增長而不斷變化。有了健康,還要知道如何避免危險,但什麼事、什麼地方、什麼時候會有危險,不是只憑常識就可以逃避的。
第二個問題是生活問題。食、衣、住、行、育、樂,都是生活必須面對的問題。生活問題也是一個發展性的問題,一個人年輕時學會的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的方式,如果未能與時俱進,繼續更新與調整,很快的就不能適應。
第三個問題是人際問題。人際關係是最難處理、最變化多端的。因為自己和接觸的人都是不斷成長的,相互間的關係是變動的;欲求人際和諧,從與人相處到經營美滿的共同生活,並從中享受到溫情樂趣,更是困難的問題。
第四個問題是資源取得的問題。欲滿足生命過程中所需要的、所願望的,要靠資源。資源是一個人在有經濟活動能力期間,以自己的智慧與勞力服務社會,所換取到的經濟性報酬。工作時有所得,所得減去消費是儲蓄;有所得時要消費,沒有所得時,仍然要消費。怎樣才能使自己有能力有所得,知道怎樣消費才是正當,才能有儲蓄以供往後沒所得時之需,是隨時都要關注的;即使能力求精進,謹慎處理,還不一定能解決得了問題。
第五個問題是如何追求生命的深一層意義,使這一生充實圓滿,不致虛度,了無遺憾的告別現世問題。我們可能沒有萬貫家財,沒有顯赫地位,但是如果我們安於樸實純淨的生活,不存能力所不及的欲望,不與人做無謂的比較,其實我們是不缺的,不缺就是富裕。
在有生之年,我們以開闊寬容的精神,謙遜尊敬的態度,對人處世;從關心自己,避免造成別人麻煩為起點,去關心他人,並由近而遠,擴大至關心眾生,以至無生命之環境。我們依循自然率,堅持原則,不違初衷,努力精進,日有所長。最後以喜樂之心,告別這個給我們溫暖、喜樂,讓我們有機會貢獻己力,讓我們自覺有用的社會。
李豐醫師的這本書,是一本很好的課本,教我們學會處理人生所必須面對的五大問題,解決這些似熟悉卻陌生的問題。
李豐醫師和他生命中的伴侶慶榮,是我從年輕時就認識的,他們是我們全家人尊敬的好友。李醫師非但學養深厚,坦率、無私、熱情、誠信、急公好義、樂於助人,且是一位身體力行的實踐者。我一直沒有機會表達我對他們的尊敬,正好她出版這本適合各年齡讀者閱讀的書,讓我有機會把心中的話寫在這裡。
感謝在此閱讀衰退的時代,原水文化出版這本書;我也深信讀者諸君,他日若得享健康而愉悅的人生,必會感謝今日有幸閱讀此書。
(本文作者為《人間福報》總主筆)
〔專文推薦〕創造健康、自在又快樂的生命◎何美鄉醫師
你如何解讀自己的過往,就會如何塑造你的未來。──艾瑞克.蘭斯德(Eric Ransdell)
如果沒有罹患癌症,可能就不會有今天我們認識的李豐。
台大醫學系畢業的李豐出國深造,她如臨雲霄的菁英學程卻在最後階段因罹患癌症而中斷。之後,她歷經了多數凡人生命中都會有的種種挫折與苦澀;不同的是她可以在跌跌撞撞的歷程裡,歸納出生命中成功與失敗的法則。她的成敗,事關生命是否延續。最終,她活下來,在制服了她「體內的癌細胞」之後,李豐醫師更臻入化境的提煉出生活哲學。從了解細胞的運作開始、爾後融入飲食調整與運動修身、最後進入靈修養性的健康生活意境。現在她為我們道出她成功的生命故事,與我們分享心得,那無疑的是一個健康、自在、快樂的生命故事。
雖然,一個人的成功故事,不能被當成科學法則,但面對老化病痛的諸多醫學科學極限,人類的最好選擇,就是合理的推論,從成功案例中歸納可能的關連。
此時正值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末期,二次大戰後嬰兒潮世代正逐漸步入中老年期,而當下醫學的科學極限仍未能擁有那顆返老還童的特效解藥。嬰兒潮世代,創造了諸多戲劇性的歷史先例,科技突破、經濟起飛、網路資訊蓬勃,此時他們雖可安然享受終生奮鬥的成果,卻也面臨著生命另一不可避免的關卡──老化與死亡。雖說已邁入所謂的「耳順之齡」,統計數字卻顯示他們仍有三、四十年的預期生命等著他們。因此,這群一輩子挑戰權威的嬰兒潮世代,正在尋找新的健身概念。其中不乏有運動至上、素食主義、崇尚美容整型、拒絕老化的族群。他們的健康意識是崇尚體能的維持,講究生活品質。他們影響世界潮流的力量後勁未消,在步入年邁之際,仍不改其追求新事物的樂天本性。而李豐醫師的生命故事,正可為我們這一龐大世代的老化歷程領航。
本書參雜著醫學專業的認知與對醫學知識深入淺出的另類解讀,同時提供了合理的科學推論,在此先舉出書中兩個重點與大家分享。
為什麼運動可以讓人更快樂?因為運動可以刺激腦內啡(endorphin)的分泌。腦內啡與麻啡因(morphin)的生化結構雷同,具有鎮痛以及提升心情的作用。所以運動對健康的影響是多重性的。
為什麼正面思考可以讓人更健康?李豐從病理的角度,來解說胃細胞如何在情緒緊張之際,收縮所有的血管,而導致消化不良。
身為嬰兒潮世代一份子的我,是在西方接受了百分百西醫科班訓練的醫師,我深深了解架構在針對疾病治療的西醫核心哲學,及其醫療功效的極限。而面臨老化與諸多可能罹患的慢性病,仍需藉由修身養性的生活習性,來維持身心的健康平衡,以期暫緩老化速度,這是一條長長久久的道路。現在,讓我們仔細傾聽李豐醫師的成功故事,感受生命自我意識的無限可能,進而啟發個人靈感並激發毅力,以邁向更健康的生命之路。
願我們這群龐大的嬰兒潮世代能藉助李豐醫師的啟發,再度顛覆傳統,自創另一修身養性、優雅自在的生活哲學,並能將它傳遞給我們的下一代!
(本文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專文推薦〕愛自己,愛環境◎陳來紅
李豐醫師以她的生命書寫,給了我們諸多啟示。罹癌後四十年間她寫了19本書,即是給我們最好的見證:見證生命存在的美好,只要活著,即可以如此源源不斷的創作。我有幸參與其中的兩本,能受邀寫推薦序,更是受惠!
《放鬆:聽身體說話》讓我學會傾聽身體;這本《你可以活得更好》,讓我見識細胞的奇妙功能。全書的目標,其實是要我們做自己生命健康的主人!全書以其細胞病理的專業角度,對讀者殷殷叮嚀、循循善誘,親切如家中的長者。
李醫師在書中告訴我們,如果善待細胞,身體就會越來越好!要相信細胞的自癒能力,學習聽懂細胞說的話,就可以趨吉避凶、不生病。她詳細地分析食材與生命的關係,由土地到身到心,教我們學會從對時令食材的看重,與對生產者的感恩,來增加能量。
書中也強調規律運動習慣的重要性,無論是動態或靜態,主動或被動的運動,都是為了讓細胞動起來!我那活到94高齡、一生健康的老爸,生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要活就要動!」就是最好的明證之一!
書中精彩的章節,還包括生活規律對細胞的影響,由作息到壓力的舒解,人工的彩妝汙染,她都一一提醒我們,務必切記並做到規律成習,細胞才會回饋健康給你。至於提到以正面思考來面對生命中所有好與壞的事件,更讓我想到長期以來李醫師對我影響至深的一句話:「別人做錯事,你不必懲罰自己!」
如今她一一整理這些親身經歷,認真活著,也勸人好好活著,感動了無數緊張地與癌對抗的人們,解放他們罹癌的焦慮,重新調整生命態度,讓好細胞重生、癌細胞遠離。或許這就是她的使命吧!
前不久網路流傳一篇文章「流轉不息的愛」,要世人正視生命的最後一堂課,為生命畫下一個無悔的句點。千金難買早知道,從這本書,李醫師引領我們認識如何活力久久,惜福知足,走也自在!李醫師以罹癌後四十年的歲月經歷,送給了我們這份禮物──讓我們「可以活得更好」!謝謝李豐醫師!謝謝妳的愛!
最後感謝原水出版社對環境保護的愛,捐出書籍定價的2%,來支持並肯定主婦聯盟20年來對環境的努力。細水長流是環境保護永續的態度、也是力量,非常感謝!
(本文作者為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創社理事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