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臺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

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臺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
定價:390
NT $ 189 ~ 351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地方史及區域文化比較
  探討「殖民地─帝國體制」朝向「總力戰體制」轉變之1932-1945年間
  分踞帝國南北境的臺灣、朝鮮殖民地
  如何以不同方式承受或轉化「戰爭帝國」引發的社會變遷?

  曾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朝鮮乃至「滿洲國」等,在21世紀後殖民研究中如何相遇?

  本書係雙邊研究之結晶,收錄10篇全新論文,並有合作紀要及研究介紹。

  兩組學者從地緣政治、文化教養分析、文化政治、生命政治、欲望政治、性別研究、跨界影像、戰爭戲劇、思想史、文化翻譯等視野,超越「壓迫∕抵抗」、「民族抹煞」史觀,精心獻出十五年戰爭期文化史最新解讀。

作者群簡介

韓國研究小組:

金艾琳(Kim, Yerim)

  延世大學國語國文學博士,現職:韓國聖公會大學東亞研究院HK教授

金杭(Kim, Hang)

  韓國高麗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HK研究教授。

白文任(Baek, Moonim)

  延世大學國語國文學博士,韓國延世大學國語國文學科副教授。

蘇榮炫(So, Younghyun)

  韓國延世大學國學研究院HK研究教授

車承棋(Cha, Seungki)

  韓國聖公會大學東亞研究院HK研究教授

臺灣研究小組

柳書琴

  臺灣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王惠珍

  臺灣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陳偉智

美國紐約大學歷史學博士候選人

石婉舜

  臺灣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博士

三澤真美惠(Misawa, Mamie)

  日本大學文理學部中國語中國文化學科副教授

 

目錄

中文版序陳萬益
中文版編者序柳書琴
合作紀要與會議重點(一)臺灣與朝鮮如何設法相遇?:殖民地文學的比較研究╱柳書琴
合作紀要與會議重點(二)「總力戰」下的殖民地文化狀況:殖民從屬國相互關係的探討視野╱金艾琳

第一章:時空重塑與意識的地形學
戰爭、文化與世界史:從吳新榮〈獻給決戰〉一詩探討新時間空間化的論述系譜╱陳偉智
戰爭景觀(Spectacle)與戰場實感的動力學:中日戰爭時期帝國對大陸的統治與生命政治或者對朝鮮和朝鮮人的配置╱金艾琳
殖民都市、文藝生產與地方反應:「總力戰」前臺北與哈爾濱的比較╱柳書琴

第二章:他者經驗與自我建構的力學
搖墜的帝國,後殖民的文化政治學:皇民化的技術及其悖論╱車承棋
戰前臺灣知識份子閱讀私史:以臺灣日語作家為中心╱王惠珍
「我們─我─存在In-dem-Wir-sein」哲學轉向:朴鐘鴻與海德格╱金杭
被動員的「鄉土藝術」:黃得時與太平洋戰爭期的布袋戲改造╱石婉舜

第三章:差異、欲望或龜裂的政治學
戰爭和情節劇:日本殖民統治末年宣傳電影中的朝鮮女性╱白文任
被遺忘的「抗戰」電影導演何非光:一位殖民地時期臺灣出身者想像中的『我們』╱三澤真美惠
戰時體制期的欲望政治╱蘇榮炫

 

編者序

  本書韓文版《作為「門檻」的戰爭:殖民地總力戰與韓國.臺灣的文化構造》,已於2010年7月由韓國首爾的Greenbee出版社出版。從跨國研究組織結成、會議召開到論文翻譯、譯校、出版,事項繁多。兩年來,擔任「韓國研究小組」召集人的聖公會大學金艾琳教授,樂於承擔,悉心規劃,在此首先要感謝她與我並肩迎接了許多挑戰。此外,所有率直、熱情並以精采論文投入本團隊的韓國、日本、臺灣的學者們,也讓我油然充滿敬意。

  此刻,我們將把《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臺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的合作成果,獻給中文讀者們指正。帝國主義的擴張以及帝國主義之間的競逐和征戰,引發了巨大的歷史推力。受到德國影響的日本帝國「總力戰」,不同於過去的傳統戰爭,也不同於已成為今日戰爭基本型態的總體戰(Total War),故而在此次的共同研究中我們特意採取了此一歷史現場上的詞彙。作為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前期一連串帝國主義擴張行為之巔峰產物,它在1937年到1945年間正式成形。誠如標題所示,它導致的地理疆界、殖民統治權力界線、社會生活以及後殖民意識之變動,乃是「韓國臺灣比較文化研究會」所有成員的共同關懷。我們嘗試探問的是:中日戰爭到太平洋戰爭時期,總力戰對被強制捲入其中的不同區位殖民地民族臺灣人、朝鮮人之世界圖景、歷史意識、民族認同、社會結構、日常生活,帶來了哪些衝擊?帝國與殖民地之間權力層位的變化,如何以各種有形或無形的力量,影響統治界線與認同想像的位移?面對戰爭帶來的全體變遷,殖民地民眾如何調適、重建其「非常期」下的主體、社會關係、精神意識與日常生活?回應新現實,殖民地知識階層與一般民眾,表露了哪些不同於前期統治階段的憂慮、欲望,他們又如何掙扎、如何浮沈、如何行動?

  我們發現,當帝國與殖民地被不可抗拒的總力戰體制拉進一個彼此更為貼近、更為相似的「皇民化」同一性結構之際,廁身帝國內部的被殖民民族,已然面臨到不得不在過往主張的「差異性」與「特殊性」戰略之外,尋求其它有利位置或後殖民戰略的時期。從總力戰開始前到實施後,前仆後繼的全方位變動,在政治、經濟、社會、日常生活,乃至思想、情感與欲望的領域擴延開來。戰時下、變動路、新體制、時局,正是這時代漫天飛舞的代名詞。透過臺、韓本土領域文化活動與文化結構的分析,我們一方面盼望從殖民地相互參照的共時性視野,指出在帝國誘導力、壓力或兩股力量的縫隙間,殖民地透過新的統治力學構造爭取出來的,一些別開生面的戰時殖民地文化政治及其成果。另一方面,在避免以均質化視野約化帝國∕殖民地二元關係的前提下,也將針對處於戰時時空力學與殖民權力交叉作用的變動之網中,發生在被殖民者同一民族內部,因階級、年齡、性別、群體移居、個人越界之差異,所產生的各種社會認同、意識形態、生活與行動的分化或龜裂現象,提出更多說明。

  任何工作的成辦,都是一群人同心耕耘的結果。從會議召開到中文版推出,本計畫能在臺開花結果,首先要歸功於行政院國科會、清華大學人社院的補助。其次,聯經出版社的肯定,發行人林載爵教授的支持,陳芳明教授「臺灣與東亞叢書」的企劃,編輯沙淑芬小姐的縝密用心,使本書研究目的能夠獲得彰顯。再者,清華大學臺灣文學所陳萬益所長的鼓勵、王惠珍教授的協辦、陳素主助理的行政協助,提供了有力後盾。計畫助理黃懿慧、蔡佩均,兩年來在學者聯繫、會務運作、稿件初編、校對、譯稿溝通各方面,盡心盡力的堅持與付出;以及「臺灣研究小組」學者們親身投入反覆往來的譯稿校勘之中,確保了本書的品質。此外,在兩研究團隊間搭起對話平臺的韓臺中日多國學者、翻譯家及學人,李永燮、李貞順、李珠海、李海鷹、焦艷、陳姃湲、裴英姬、山內文登、姜廷沃、李文卿、李善禎等,尤其功不可沒。最後,蔡文斌、石廷宇、郭靜如、陳運陞、吳昱慧、溫惠玉、陳正維、張育薰、徐淑賢等,參與會務或校對的臺文所研究生們,也都是本書的幕後英雄。

  謹此感謝各方奧援,並誠摰地以我們這一群人的集體心血,獻給所有關心臺灣和東亞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人們。祈願我們所共有的這世界,更加和平而美好。

 

內容連載

戰爭、文化與世界史:從吳新榮〈獻給決戰〉一詩探討新時間空間化的論述系譜╱陳偉智
一、前言

本文試圖透過對於鹽分地帶文學家吳新榮(1907-1967)在1943年底於《興南新聞》文藝欄「筆劍進軍」系列中,發表的〈獻給決戰〉一詩的分析,討論戰爭與「文化」的關係,或者更精確的說,在決戰期,臺灣的知識人對於「文化」議題的思考,以及所呈現的世界史歷史意識。

戰爭時期臺灣的文化史,從戰爭動員體制的分析,「皇民文學」或是「興亞文學」的研究,乃至於對民俗文化或是鄉土文化的改造與挪用,歷來已有許多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重新檢視了戰爭期,特別是決戰期的臺灣文化史的複雜意識形態構圖,社會意識的轉變,與新的政治地理空間想像,強調臺灣人作為歷史行動者,其主體性形成的動態過程。

在上述新的歷史研究的脈絡中,吳新榮的位置,乃至其所代表的臺灣南部鹽分地帶(今臺南縣北門佳里一帶)的文學家們,被認為是具有代表性的南部臺灣人的文學社群。決戰時期鹽分地帶同仁的活動與作品,在當代的研究中,往往強調他們在文學與民俗研究上所表現出來的地方特色。換言之,當代的研究者書寫文學史時,是把類似鹽分地帶同仁的活動,作為表現,乃至於保存「臺灣性」或是「民族文化」的個案,放在「抵抗」的系譜中,抵抗戰爭時期日本殖民地統治的意識形態動員。但這種從後來重建的民族敘事中所設定的抵抗位置,似乎忽略了這些人作品中呈現的時局色彩。

然而,即便是具有顯著的時局色彩,也不能單純地以協力者複製戰爭動員宣傳的評價,就予以否定。類似的狀況,我們也可以在「皇民文學」的討論中發現。但是若不只是簡單的否定,或是委婉地納入文學史的敘事中,歷史學家林瑞明所說的「騷動的靈魂」的存在,讓我們可以更進一步探討戰爭與文化之間的複雜關係。

從後見之明來看,兩次世界大戰作為世界史的重要事件,在世界各地都觸發了不少知識份子思考戰爭的意義,同時也往往產生了重新思考「文化」議題的歷史契機。在日本統治臺灣的歷史過程中,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不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中,也同樣觸發了臺灣知識人對於戰爭的思考。作為一個「世界史的」歷史性時刻,在這樣的歷史契機中,思索著臺灣在歷史當下的狀態。「文化」成為突破這種狀態的思想嘗試,並進而形成一個相對於政治、經濟等其他社會基本範疇的獨立領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文化」以新造詞在臺灣登場,是作為表現或者期待一個與以往的狀態不同的、朝向未來的「現在」,一個進入到新的歷史階段的語言符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戰本身被認為是一個世界史的歷史契機,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正在形成,從而「文化」也在這樣的契機中,再次變成一個主題。吳新榮在〈獻給決戰〉中,最後以「啊!這一戰,大東亞之戰/新秩序的建設、新文化的創造」結束,雖然是在既有的戰爭論述設定的論述空間中,使這樣的想法得以呈現。然而吳新榮將戰爭開啟的歷史契機跟「新文化的創造」聯結在一起,進一步顯示「文化」不單只是戰爭動員的手段,更是戰爭的目的,一個具有時間意識自覺的新歷史階段的創造。

本文首先透過對〈獻給決戰〉文本的詮釋,分析其中呈現之以臺灣為中心的泛亞細亞主義空間想像,「文明─民族」為中心的地緣政治,以及對於新歷史階段的企望。接著分析此一文本的誕生過程,並討論吳新榮所鑲嵌於其中的同時代論述空間,以及在文本中反映的臺灣思想史系譜。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電子書
    48
    $189
  2. 二手書
    65
    $255
  3. 二手書
    67
    $260
  4. 新書
    79
    $308
  5. 新書
    79
    $308
  6. 新書
    85
    $332
  7. 新書
    88
    $343
  8. 新書
    9
    $351
  9. 新書
    9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