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幕後:好萊塢錢權祕辛

大銀幕後:好萊塢錢權祕辛
定價:450
NT $ 210 ~ 405
  • 作者:Edward Jay Epstein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11-01-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326742X
  • ISBN13:9789573267423
  • 裝訂:平裝 / 40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沒人寫過這樣一本電影產業專著,全景收攬又好看透頂;著名作家愛德華.傑.艾普斯坦為我們揭露電影幕後真正的魔法何在:也就是好萊塢片廠到底是怎麼賺錢的。

  好萊塢唯一看重的藝術,就是談生意的藝術:大製作要賺大錢,靠的不是片子本身的票房,而是其他形形色色的業務,舉凡電玩、原聲帶、連鎖速食的搭售商品,至主題遊樂園的遊戲項目。片廠搶的或許是大明星、奧斯卡,但是,片廠的母公司爭的就是沒那麼光鮮的市場,如有線電視、家庭錄影帶、付費電視等等。

  不過,錢,倒還只是好萊塢傳奇的小角色,另還要加上好萊塢的社會和政治氛圍──權勢、地位──才有辦法道盡好萊塢全貌。《大銀幕後──好萊塢錢權祕辛》一書,除了透露外人不知的財務祕辛,為創建好萊塢的先驅勾勒浮凹鮮明的形象,另也滿載內幕消息,看得人瞠目稱奇。想要了解好萊塢當今的現況,想要知道好萊塢古往今來複雜又精采的求生歷程,沒看本書還真看不到全貌。

作者簡介

愛德華.傑.艾普斯坦(Edward Jay Epstein, 1935-)

  就學於康乃爾大學和哈佛大學期間攻讀政治學,一九七三年取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碩士論文以追尋政治真相為題材(Inquest: The Warren Commission and the Establishmenet of Truth),博士論文以電視新聞為題材(News From Nowhere)。兩本論文皆已出版成書。原本在MIT和UCLA教授政治學,後來覺得寫書的教化功能更強而專事寫作。現居美國紐約市。作者網站:www.edwardjayepstein.com.

譯者簡介

宋偉航

  台大歷史系、台大歷史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組畢業。曾任出版編輯,現專事翻譯。譯有《我的動物天堂》、《補綴的星球》、《人類大世紀》、《重拾山居歲月》、《靈魂考》、《酷男的異想世界》、《邱吉爾:樂在危險的人生》、《我在DK的出版歲月》、《禿鷹律師》、《無辜之人》、《幫凶律師》等書。

 

目錄

第1章 新舊好萊塢

第一部 江山代有新制

第2章 造物主
第3章 全球美國化
第4章 六巨頭
第5章 交易所

第二部 欺騙的藝術 藝術的欺騙

第6章 受苦受難開發記
第7章 放行的綠燈
第8章 預備製造假相
第9章 燈光,鏡頭,開拍
第10章 點點滴滴
第11章 假相大功告成

第三部 招徠觀眾

第12章 打知名度
第13章 趕觀眾進戲院
第14章 進攻號角響起

第四部 好萊塢的經濟邏輯

第15章 爆米花經濟
第16章 外面的世界
第17章 DVD革命
第18章 電視授權的暴利
第19章 商品授權
第20章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第21章 米達斯公式

第五部 好萊塢的社交邏輯

第22章 到好萊塢一遊的票友
第23章 集體的靈犀
第24章 新興的精英階層
第25章 好萊塢的工作和玩樂
第26章 作假的文化
第六部 好萊塢的政治邏輯
第27章 腦中的畫面
第28章 遊戲規則
第29章 好萊塢眼中的世界

尾聲:好萊塢的過去與未來
後記:電視大亨崛起
註釋
致謝

 

內容連載

新舊好萊塢
諸神的黃昏

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日,好萊塢眾家菁英頂著結冰的低溫和凜冽的狂風,魚貫走過成排的新聞攝影機,準備進入洛杉磯的「神殿大會堂」(Shrine Auditorium)參加第二十屆奧斯卡金像獎頌獎典禮。進入會堂,眾人發現舞台改裝為碩大的生日蛋糕,擺了二十個巨型的「奧斯卡」獎座,權充二十根蠟燭。

那一晚,各家片廠可資慶祝的事可真不少。他們拍的電影放眼世界的藝術形式,堪稱民主之最,蔚為全美大眾最主要的付費娛樂。一九四七年,全美約只有一億五千一百萬人,但是,一般一個禮拜就會有九千萬人以平均四毛錢的票價去看一場電影。如此龐大的人潮湧進戲院,等於全美有活動能力的人口每三人就有兩人是往電影去的,還不是耗費鉅資進行全國大促銷才有的結果。這一大批人單純只是習慣要看電影,不管住家附近的電影院在放什麼片子,固定就是要去看一看。

這些進戲院的人,大部份也沒有要專程看哪一部片子。他們看的一般先是一段新聞短片,然後是一段喜劇短片,例如〈三個臭皮匠〉(Three Stooges),再來是卡通短片,例如〈兔寶寶〉(Bugs Bunny);一部B級劇情片,像是西部片,最後才是正角上場,美國於一九四七年那時候,電影院可是比銀行還要普遍,全國的社區電影院總計達十八萬家,每一家只有一間放映廳,一屏銀幕,一具擴大機(擺在銀幕後面),一間小放映室,一處大門華蓋。每一禮拜,一般都在禮拜四,「優比速」(UPS)的快遞貨車就會到電影院來拿走前一禮拜播的片盤,同時送上新的。戲院在大門華蓋上面放上新片片名、在地方報紙登載放映時間表,大概就是那時候戲院為電影打的廣告而已。

這些電影和短片幾乎全都出自當時七大片商旗下經營的地區交易所。這七大片商又分別隸屬當時好萊塢的七大片廠:「派拉蒙」(Paramount),「環球」(Universal),「米高梅」(MGM),「二十世紀福斯」(Twentieth Century─Fox),「華納兄弟」(Warner Bros.)、「哥倫比亞」(Columbia),「雷電華」(ROK)。這幾家電影公司以約莫一世代再多一點的時間,就已經將操縱美國大眾看什麼、聽什麼的機制,練得爐火純青,幾近乎無人得以遁逃。這樣的機制,總而名之,就叫作「片廠制」(studio system)。

而這些片廠也有共同的淵源:默片時代播放影片的騎樓商場、五分錢電影院、展覽廳。各大片廠的開山祖師,個個都是白手起家、自學而成的猶太人,也都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被東歐大移民潮推送到美國來的人。全都做過出賣勞力的工作,如撿破爛、賣毛皮、跑腿小弟、屠夫、舊貨商、推銷員,後來才轉行改放電影,而且發現這一行多的是忠心的影迷,尤以英文還不熟練的移民更是狂熱,市場的競爭相當激烈。為了凌駕在對手之上,他們憑直覺自然認為這上上之策,就是追求後來經濟學家口中說的「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米高梅」的創辦人路易.梅爾(Louis B. Mayer;1884─1957)循借貸的門路,將他名下的戲院從麻州海佛希爾(Haverhill,MA.)的一家戲院,擴充成好幾家戲院,集結成所謂的「院線」(circuit)──之所以叫「院線」,是因為他們當時多半利用單車將一部電影的片盤從一家戲院送到另一家戲院去放映(當時播放場次的間隔排得還很緊,有的時候一家戲院已經在放第一卷片盤,最後一卷片盤卻還在另一家戲院沒放完),這樣,他便能將他向片商交易所租來的同一部電影,在多家戲院裏同時放映──自然也多收幾倍票價。院線又再擴展之後,這些創業幹才便也成立自己的交易所,自己當起片商,將電影發行給其他戲院老闆。不過,他們賺的錢還是以自家戲院「票房」(box office)裏的進帳為主──這會叫作「票房」,便是因為那時賣票收到的現金,全都鎖在戲院辦公室的盒子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47
    $210
  2. 二手書
    48
    $217
  3. 新書
    53
    $238
  4. 新書
    79
    $356
  5. 新書
    79
    $356
  6. 新書
    85
    $383
  7. 新書
    9
    $405
  8. 新書
    9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