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走進真實的三國夢
能夠寫一本以三國時代歷史為主題的書,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雖然在大學和研究所讀的都是中國近現代史,可是我自己算算:打從國一開始,在386單色電腦上玩日本光榮公司出品的「三國志I」起,對三國時代歷史和人物的投入的興趣和時間,大概比自己的本業還要多上好幾倍。
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想藉著一○一題正史和小說的對話,和大家更進一步認識真實的三國人物和歷史。即使時至今日,三國人物以及謀略,都還是商業策略、政治權謀觀摩學習的最佳範本,很多詞彙比如「三顧茅廬」、「苦肉計」、「說曹操,曹操到」還被現代人頻繁使用。問題是,我們腦海中的「三國」印象,是《三國演義》裡面那個劉皇叔愛哭、諸葛孔明可以招喚天兵天將、曹操被困華容道的那個「小說三國」,還是正史裡面,劉備不但不哭,還很堅強、曹操發明錦囊妙計、「草船借箭」其實是孫權不小心闖出來的「正史三國」?除了小說裡虛構的三國,我們也應該知道真正的三國,還有小說和歷史之間的差異,把文學想像的「小說三國」拓展、豐富成波瀾壯闊的「歷史三國」,這是我寫這本書,想要拋磚引玉的一點小動機。
在比較小說和歷史的差別時,主要的根據是《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鑑》等正史,凡是引用原文的地方,在白話文翻譯的後面,我通常都會在刮弧裡附上原文。另外,我還借重和參考了許多當代台灣與大陸學者的看法,在這裡要說明的是:因為這本書的對象,不是寫給研究中國歷史的專家學者,而是對三國有興趣的讀者大眾,所以沒有採用學術規格標出引用來源,但是在提到他們獨到的見解時,都會在行文中注明。
因為小說形象和正史形象的不同,我在提到某些人物比如諸葛亮和關羽時,作了一些區別:凡是以「孔明」來稱呼的,指的是小說裡的諸葛軍師;而當我說「關羽」而非「關公」時,我指的是三國史上的大將關羽,而不是民間信仰裡義薄雲天的關聖帝君。
這本書是在一邊照顧剛出生的小女、應付學校功課、校對上一本書的三重夾擊下,熬夜趕稿三個月寫出來的。在這裡要特別感謝好讀出版社總編鄧茵茵、編輯莊銘桓對我拖稿的寬容,還有她們對這本書細心的編排和設計,讓我一圓少年時的三國夢。當然,如果書裡有任何論點或是史料引用的謬誤,都是我的責任,也歡迎讀者給我批評指教!
廖彥博
二○一○年三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