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十張面孔:管理與統御的潛規則

乾隆皇帝的十張面孔:管理與統御的潛規則
定價:330
NT $ 240 ~ 351
  • 作者:張宏傑
  • 出版社:究竟
  • 出版日期:2010-04-29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1371249
  • ISBN13:9789861371245
  • 裝訂:平裝 / 44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比小說更好看的歷史書!讀者盛讚:好看程度不輸《明朝那些事兒》。
  ★一部乾隆史,讓你看盡榮華富貴的假面與真相,學習為人處世的應對進退之道!

  從傲視群倫的「千古第一全人」,到百年之後遭遇「十全天子骨難全」的慨歎……

  乾隆皇帝擁有81.25%的滿族血統、6.25%的蒙古族血統、12.5%的漢族血統,一生呈顯多重角色。

  他既是卓越高明的政治家、軍事家,資深的收藏家、涉獵廣泛的大學者,同時還是作品最多的詩人、自負的書法家。

  他事母至孝、對嫡妻深情而專一,但卻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殘忍瘋狂的文字獄製造者……

  本書精湛解讀乾隆性格中的不同面向,演繹普羅大眾不可不知的大道理小細節;並透過中西歷史交互對比,深度透析一代盛世的存亡玄機!

◆ 乾隆所處的十八世紀,是人類偉大歷史的轉捩點!

  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好是英國經歷了產業革命的全過程。

  乾隆十三年(1748),孟德斯鳩發表了名著《論法的精神》。

  乾隆四十一年(1776),美國宣布獨立。

  乾隆五十四年(1789),法國爆發資產階級大革命,提出「主權在民原則」。

  乾隆皇帝退位後的第二年(1795),華盛頓宣布拒絕擔任第三任總統,完善了美國的民主政體。

◆ 乾隆在位六十年間,是清朝由盛而衰的關鍵時刻?!

  乾隆可說是中國歷史上最複雜的皇帝,既是政治家,又是學者,同時還是詩人、旅行家和獵人。

  他的性格也非常複雜——風度翩翩,常使人感覺「藹然有春風和氣」,卻又高己卑人,施政過程中經常峻烈嚴酷,刻薄寡恩;他為人節制,平生飲酒不過數杯,卻也窮奢極欲,花起錢來如沙似海。他富於同情心,常常因民生困苦而潸然落淚,有時又像野獸一樣野蠻,任戰爭中進行種族滅絕……

  在眾多面孔中,政治家是他的基本面目,其最大成就是將康乾盛世推上頂峰。然而在盛世的背後卻藏匿著多重玄機,更何況,一個封閉的王朝已經埋下備遭列強凌辱的種子……

作者簡介

張宏傑

  蒙古族,1972年生於遼寧。

  1994年畢業於東北財經大學,現任職渤海大學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

  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中國皇帝的五種命運》等多部作品。

  張宏傑寫歷史,文字裡沒有學術腔和作家腔。思想也未被流行色所污染。它在從容儒雅的敘述裡,拷問出我們軀體裡的鬼氣。期間未嘗沒有五四的情調,在穿越歷史盲區的那一刻,沉重與快感相間,憂思和期盼雜揉。自由的閱讀與自由的書寫,使他找到了自己的園地。──魯迅博物館館長.孫郁

  歷史比什麼戲劇都前衛,張宏傑寫歷史也挺前衛,有時候,前衛最接近真相。──先鋒戲劇導演.孟京輝

  很多寫史的人都是在製造傳奇和幻覺,哄得讀者眉飛色舞,而宏傑一直在打破幻覺,我為此佩服他。──新版《三國演義》總導演.高希希

 

目錄

<序>一言難盡的乾隆

第一章 寶座上的新面孔
第一節 與祖父相處的半年
第二節 寶座上的新面孔
第三節 翻案風

第二章 大權獨攬
第一節 親情、友情與權力
第二節 駕馭大臣

第三章 變臉
第一節 長恨歌
第二節 風暴

第四章 張廷玉的僥倖結局
第一節 張廷玉的過人之處
第二節 凜冽襲來

第五章 盛世之巔
第一節 為災民流淚
第二節 開疆拓土
第三節 盛世的四個理由

第六章 盛世文治
第一節 乖戾的「祖父」
第二節 乾隆為什麼要製造文字冤案
第三節 消滅記憶
第四節 淨化戲曲舞臺
第五節 由馴身到馴心

第七章 盛世的崩坍
第一節 尹壯圖的奏摺
第二節 皇帝老了
第三節 那些貢品
第四節 和珅與議罪銀
第五節 腐敗大潮
第六節 君臣賭局
第七節 也說盛世

第八章 乾隆與鴉片戰爭
第一節 英國人的禮品
第二節 鴉片戰爭的種子
第三節 待客之道

第九章 他真的是「千古完人」嗎?
第一節 傳位大典
第二節 「千古完人」
第三節 太上皇生活

第十章 他的兒子:英明偉大到一事無成
第一節 誅和珅
第二節 新政
第三節 接班人心態
第四節 緣木求魚

<跋>乾隆的外表、性格及傳說
<附錄>主要參考書目

 

一言難盡的乾隆

  西元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國派出的第一個訪華使團到達中國。

  清王朝雇用了許多老百姓來到英使團的船上,端茶倒水,掃地做飯。英國人注意到,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國人中間,人們很難找到類似英國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國農夫喜氣洋洋的臉。」這些普通中國人,「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對我們用過的茶葉,他們總是貪婪地爭搶,然後煮水泡著喝。」

  使團成員約翰.巴羅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說:「不管是在舟山還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裡,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除了村莊周圍,難得有樹,且形狀醜陋。房屋通常都是泥牆平房,茅草蓋頂。偶爾有一幢獨立的小樓,但是絕無一幢像紳士的府第,或者稱得上舒適的農舍……不管是房屋還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國泰晤士河邊的兩個城鎮)相提並論。事實上,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後的景象。」

  其實,十四世紀時,歐洲人還並不比中國人富裕多少。他們的食物中肉食比重並不算高,一大塊麵包加一碗濃湯就已經讓辛苦了一天的英國農夫心滿意足。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歐洲人的生活水準不斷提升。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前期,英國漢普郡農場的一個普通雇工,一日三餐的食譜如下:早餐是牛奶、麵包和前一天剩下的鹹豬肉;午飯是麵包、乳酪、少量的啤酒、醃豬肉、馬鈴薯、白菜或蘿蔔;晚飯是麵包和乳酪。星期天,可以吃上鮮豬肉。工業革命後,英國人的生活更是蒸蒸日上。1808年英國普通農民家庭的消費清單上還要加上2.3加侖脫脂牛奶,一磅乳酪,十七品脫淡啤酒,黃油和糖各半磅,還有一英兩茶。

  而乾隆年間的中國人吃的是什麼呢?幾千年來,中國農民的主要食物一直是粗糧和青菜,肉蛋奶都比較少,通常情況下,在春荒之際,還要採摘野菜才能度日。乾隆時代,民眾吃糠咽菜的記載比比皆是。據《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農業卷》介紹,普通英國農戶一年消費後,可剩餘十一鎊,約合三十三─四十四兩白銀。而一個中等中國農戶一年全部收入不過三十二兩,而年支出為三十五兩,也就是說,辛苦一年,還要負債三兩,才能過活。所以一旦遇到饑荒,普通人家就會遭遇破產。

  到達浙江沿海後,因為不熟悉中國航線,英國人請求當地總兵幫他們找一個領航員。總兵痛快地答應了。

  英國人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總兵的辦法是派出士兵,把所有從海路去過天津的百姓都找來。使團成員巴羅說:「他們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帶回了一群人。他們是我平生所見神情最悲慘的傢伙了,一個個雙膝跪地,接受詢問……他們徒勞地哀告道,離家遠行會壞了他們的生意,給妻子兒女和家庭帶來痛苦,總兵不為所動,命令他們一小時後準備妥當。」

  這一幕在歐洲是不可想像的。英國人說:「總兵的專斷反映了該朝廷的法制或給予百姓的保護都不怎麼美妙。迫使一個誠實而勤勞的公民、事業有成的商人拋家離子,從事於己有害無益的勞役,是不公正和暴虐的行為。」

  這僅僅是英國人一連串吃驚的一個開始,比這更讓他們震驚的事還在後面。

  在船隻行駛於內河時,英國人注意到,官員們強征大批百姓來拉纖,拉一天「約有六便士的工資」,但是不給回家的路費。這顯然是不合算的,許多人並不想要這份工資,不斷逃亡。「為了找到替手,官員們派手下的兵丁去附近的村莊,出其不意地把一些村民從床上拉出來加入民夫隊。兵丁鞭打試圖逃跑、或以年老體弱為由要求免役的民夫的事,幾乎沒有一夜不發生。看到他們當中一些人的悲慘狀況,真令人痛苦。他們明顯地缺衣少食,瘦弱不堪……他們總是被兵丁或什麼小官吏的隨從監督著,其手中的長鞭會毫不猶豫地抽向他們的身子,彷彿他們就是一隊馬匹似的。」

  英國人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接觸過中國人。在菲律賓群島、巴達維亞、檳榔嶼,「和其他我們東印度公司屬地」,中國移民的「誠實跟他們的溫順和勤奮一樣出色……在那些地方,他們的發明創造和聰敏似乎也跟學習模仿的精確一樣出色」。然而來到中國,他們卻發現生活在自己國家裡的中國人遠沒有海外中國人那樣活潑自然,也缺乏創造力。他們比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更膽小,也普遍缺乏自尊心,自私,冷漠,對公眾事物漠不關心。

  使團的船經過運河時,一夥看熱鬧的人壓翻了河中的一艘小船,許多人掉進河中。巴羅說,「雖然這一帶有不少船隻在行駛,卻沒有一艘船前去救援在河裡掙扎的人……勸說我們船上的人開過去援救也得不到回應。不錯,我們當時船速是一小時七英里,這居然就成了他們不肯停船的理由。我確信這些不幸的傢伙中有幾個一定是喪命了。」

  英國人分析說,這種民族性格是統治者精心塑造的結果:「就現政權(滿清)而言,有充足的證據表明,其高壓手段完全馴服了這個民族,並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這個民族的性格。他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完全由朝廷的意識形態所左右,幾乎完全處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內容連載

乾隆的諸多世界第一中,有一個很有意思:他是世界上產量最多的詩人。他一生作詩四萬一千八百六十三首,而《全唐詩》作者兩千兩百多位,一共才四萬八千餘首。他壽命八十九,折合三萬兩千多天,除去童年,能用來寫詩的不到三萬天,平均每天寫詩超過一首。世界第一,當之無愧。

乾隆作詩,「下筆千言,倚馬可待」,有時一天可以寫十幾首。比如乾隆三十六年遊覽昆明湖,他不到一小時就寫了八首詩,平均七分鐘一首。他專門寫了一首詩記載這個小小紀錄的出現:「舟行十里詩八首,卻未曾消四刻時。」(《禦制詩二集》)。然而藝術作品的質與量往往成反比,從血管裡流出來的是詩,從自來水裡一擰就出來的,只能是自來水。由於平均每天寫兩首詩,乾隆一生的大部分詩作不過是「分行的日記」,隨手記心情記風景記事件而已。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中有這樣一個片斷:乾隆率大臣們遊園,詩興大發,順口吟道:「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吟到這裡,突然卡殼了。幸好劉羅鍋在側,繼上一句「飛入草叢都不見」,才完成了一首禦制詩。事雖誇張,卻唯妙唯肖地摹寫出乾隆許多「禦制詩」的「創作」過程。事實上,為了記日記方便,他什麼時間都可以寫詩,什麼事都可以入詩,為了押韻對稱,任意增詞減字,創作出了不少中國詩歌史上最沒有詩味的「詩歌」。比如乾隆四十一年,他曾經寫下了這樣一首一般人無法讀懂的「詩」:閣報例應隔日至,均稱二寸雨欣滋,然斯乃謂十八彼,料彼未知旬九斯。

頭兩句,對歷史特別熟悉的讀者也許能猜出大概意思:在巡幸路上,內閣每隔一天送給皇帝一次閣報,通報國家大事小情。今天的閣報上說,十八日北京下了二寸的雨。可是後兩句如果不看詩注,任您多麼淵博,也不可能讀懂:過幾小時,皇帝又接到了河北地方官的報告,說十九日河北下了四寸的雨。北京所報是十八日的事情,看來當時他們還不知道第二天的雨勢更加喜人啊!

當然,任何事情總歸會有例外,在寫作四萬多首平庸作品的過程中,乾隆皇帝也捎帶著寫出了一些情真意切的感人之作。不過,這些作品大多圍繞一個主題,那就是「悼亡」。比如下面一首:

其來不告去無詞,兩字平安報我知。
只有叮嚀思聖母,更教顧復惜諸兒。
醒看淚雨猶沾枕,靜覺悲風乍拂帷。
似昔慧賢曾入夢,尚餘慰者到今誰?(《御制詩二集》)


一個獨眠之夜,皇帝突然夢到了死去的妻子。悄然而來,驀然而去,只是告訴他,她在那個世界裡過得很平安,囑咐皇帝不要惦記。除此之外,就是打聽婆婆和孩子的情況,叮嚀他用心照料。一覺醒來,皇帝已經淚透枕巾,只聽到風吹帷幄的聲音,更襯托出子夜宮殿的寂寞悲涼。皇帝不禁悲問:當初慧賢皇妃去世後也曾入我夢,不過好在夢中哭醒後,還有你在身邊溫柔地勸慰。如今,再也沒有你這樣的人可以安慰我,我只能一個人在漫漫長夜承擔痛苦……

這首哀婉動人的詩,真切樸實,不輸於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其中透露的情味,更像是愚夫愚婦相濡以沫的平淡至真,而不像擁有三千粉黛的皇帝所做。這首詩證明,乾隆確系一深情之人。
這首詩,就是寫給他的結髮妻子孝賢皇后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73
    $240
  2. 二手書
    73
    $241
  3. 新書
    79
    $261
  4. 新書
    9
    $297
  5. 新書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