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麼對醫生說?: 避免誤診、確保醫生對症下藥的看病自救手冊 (附「聰明病人的就診工具箱」別冊)

該怎麼對醫生說?: 避免誤診、確保醫生對症下藥的看病自救手冊 (附「聰明病人的就診工具箱」別冊)
定價:250
NT $ 160 ~ 225
 

內容簡介

  醫院裡,病人這麼多、醫生這麼少,怎樣讓你真的被照顧好?

  ※書末附有「聰明病人的就診工具箱」別冊,提供重要的個人就診資訊比對實用表格。

  你的病醫生有聽沒懂嗎? 
  掛號等了半小時,在診間卻待不到5分鐘;問診的時間寶貴,看醫生前你要做好準備!
  醫生說的,你有記住了嗎?
  根據統計,病人只記得醫生診療內容的30%40%,這本書將告訴你,如何將醫生的叮嚀完整記清楚!
  你能吃這些藥、該做這些檢查嗎?
  知道基本治療與用藥自保常識,讓你問到醫生該對你說清楚的重要事項!
  怎麼帶孩子與老人看病?
  幫助無法適當表達自己的親人,在診間為他們傳達最該講的事!

  我們不可能一輩子沒在診間看過病。不過,我們一輩子在診間與醫生面對面的時間,加起來,恐怕也不會太長。

  問問你自己,是否有過以下的看病經驗:

  「在診間對醫生的問診及斷診感到仍不確定,懷疑自己是否真是犯了醫生診斷出的毛病?」

  「出了診間仍然不確定自己被如何治療,但也沒有勇氣回去問清楚(因為醫生已經很有把握地說:「你只是…」)」

  「陪那些上了年紀的長輩或是年幼的孩子上醫院,身為這些『沒法自己清楚表達病況』病人的看診代理人」,你感到無助、也難以周全代替病患表達他們的疼痛來源?同時,醫生也未必全然相信你
幫他們說明的症狀?

  本書正要解決以上這些常遇到的求醫煩惱,幫助在醫病關係中常處於弱勢的我們,了解如何在診前、診中、診後,妥善應用看病基本知識照顧自己,並得到適切的醫療照護。

  書中會透過幾種一般求診時最常見的「問題狀況」,說明病人求診時該如何和醫生進行有效溝通,並且在醫療過程中享有更高的品質、不再和自己的健康打迷糊仗。例如:

  ○求診前了解自己要如何提供病況資訊,幫助醫生不會草率或以例行判斷下結論?

  ○對於自己用藥是否敏感及基本用藥的常識(包括如何避免忘了用藥及「吃錯藥」),提供一份簡明的檢查及備忘表。

  ○面臨醫生診斷後提出需進一步檢查、或甚至被告知要進行手術時,你該如何提出問題,清楚了解自己被如何治療?

  ○面臨療程中的重大選擇,像是是否要設下生前遺囑、是否要進行手術時,你該怎麼尋求適當支持?

  一位醫生的醫術再高明,仍不代表他也是溝通大師,在經常緊繃卻又亟需信任的醫病關係裡,不如讓我們先做一個「聰明自知」的病人。我們雖然不必成為醫學專家和醫生爭論病情,但絕對需要知道自己會被如何治療,甚或得冒什麼樣的風險。

  本書就像一本可陪伴我們終生使用的簡明版「看病基本手冊」,讓我們由看病的心態、注意事項,到對基本用藥、常見檢查的了解,讓難免需要看病的我們,避免被誤診、並且大大提高自己及親人的就醫品質!

〈書籍特色〉

  書末並有附錄「聰明病人的就診工具箱」別冊,提供重要的個人就診資訊比對實用表格:

  ○ 「這個醫生適不適合你?」的評量表;
  ○ 「個人用藥紀錄」;
  ○ 「處方檢查表」&「處方問題及處理之道」;
  ○ 簡單的「個人醫療紀錄表」;
  ○ 簡單的「個人健康紀錄表」;
  ○ 「檢查前一定要問的問題」;
  ○ 當好長輩與孩子的「問診代理人」,要取得那些關鍵資訊? 

作者簡介

派翠西亞.艾紐(Patricia A. Agnew)

  派翠西亞現居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哈瓦蘇湖市,畢業於內布拉斯加州新聞學院,她曾在內布拉斯加州擔任記者與專欄作家,以及在科羅拉多州的《丹佛郵報》擔任專欄作家,作品遍及丹佛地區,也勤於供稿給網路環保、醫藥等新聞。

  她也是丹佛女性新聞俱樂部的忠實成員,曾經擔任過該組織主席及亞利桑那州作家協會會員,已婚並育有三名子女。

譯者簡介

潘述芬

  B型處女座,對於醫療與社會的議題充滿好奇與關心;相信身體的健康問題,相當程度取決於心靈平安。曾於報社編譯組實習,目前任職於文化產業。

 

目錄

第1章 看病前,你準備好了嗎?
把握僅有的看診時間
所有的準備從約診開始
隨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
好習慣:隨時記錄健康狀況
管理自己的健康問題
怎麼應付不樂觀的診斷結果
惡補相關知識
先解開心結:「為什麼是我?」
好好利用圖書館
上網找你要的資訊
怎麼克服恐懼
別以為這是小事:看醫生時別穿得太邋遢
健康紀錄卡
診間裡的另一份支持

第2章 別只是發呆─來到醫院或診所後的重要行動
進入診療室
讓護士來幫你
別枯坐著等醫生
醫生來了
不要浪費時間扯八卦
下一步的治療或檢查
了解復健在做啥
注意飲食控制
記得問:「為什麼要做檢查?」
仔細選擇治療方式
醫生也是人
當醫生不符合你的期望
多費些心和醫生溝通

第3章 和醫生的助手們互動
「前台」工作人員
「後台」工作人員
醫院也要「企業化經營」
跟助理們保持良好關係
該帶份小禮去醫院嗎?

第4章 善用網路─問出醫生該說的
怎麼用搜尋引擎
慎選你要進入的網站
打開你的醫學新知入口
別用症狀來搜尋資料
讓你的努力派上用場

第5章 不要強迫醫生幫你開藥!
藥物副作用
把醫生講的都記載成「看得到」的
「學名藥」便宜許多
藥該怎麼吃?了解處方箋基本拉丁文
電話問診開藥,門兒都沒有!
專業藥師也可以徵詢
各種處方問題及解決之道

第6章 別聽到「檢查」就昏了頭!
醫生的新玩具?
二十四種常見的檢查
檢查前要先了解各項細節
全盤了解後再做檢查
其他專家也共同參與檢查嗎?
等待結果出爐
慎選檢查

第7章 如果非要動手術……
讓開刀醫生快速了解狀況
醫病關係就好像婚姻
關於麻醉
先準備好復健計畫
簽手術同意書
要求開止痛藥
先到醫院熟悉環境
手術當天

第8章 關鍵治療的第二意見
怎麼找到第二個醫生諮詢
把病歷影本轉給第二位醫生
醫生可能的答覆

第9章 病歷能為你的病指點迷津
病歷旅行
電子病歷

第10章 當好長輩與孩子的問診代理人
什麼時候你該挺身而出
如何處理「欲拒還迎」的代理人問題
把代理角色做到最好
好代理人的事前準備
幫護理之家的病人代言
幫另一半代言
證明自己是合法代理人
立遺囑

附錄1 哪個醫生最適合你?
你最親近的家庭醫生
找一個好醫生
請別人推薦
第一次門診的觀察
弄清楚他是哪一種醫生
編輯補充:家庭醫生在台灣

附錄2 聰明病人的就診備忘錄(附別冊於書末)
○ 「這個醫生適不適合你?」的評量表;
○ 「個人用藥紀錄」;
○ 「處方檢查表」&「處方問題及處理之道」;
○ 簡單的「個人醫療紀錄表」;
○ 簡單的「個人健康紀錄表」;
○ 「檢查前一定要問的問題」;
○ 當好長輩與孩子的「問診代理人」,要取得那些關鍵資訊?

 

內容連載

看診的品質攸關你的健康大事。這就像你不會在對客戶做業務簡報時,兩手空空,事前完全沒準備,按理說,你應該會在之前做好沙盤推演,對自己的利益做出最好的盤算。同理可證,給醫生看診也是一樣的道理。

把握僅有的看診時間

在台灣,排隊等了一個小時,醫生可能只問五分鐘的話就讓你走人,如果你再沒有充分的準備,那這樣的醫療品質簡直是浪費時間和生命。你必須珍惜而且充分利用僅有的五到十分鐘的看診時間,事前充分的準備除了能為你省下時間、金錢,還可以減少沒由來的無形壓力。

所有的準備從約診開始

當你開始準備就醫時,預備工作就已經開始了。首先,有時掛號的護士會問你身體怎麼了?需要醫生什麼樣的服務?固然被不相干的人問起自己私密的健康狀況,有些病人可能會覺得受到冒犯,但其實對方並不是在打探你的隱私,只不過是想把狀況搞清楚後,幫你做出最適當的安排。所以,請誠實告知。

一般基本的看診時間是以十五分鐘為一個單位,安排約診的祕書有相當的權限可以幫你把時間視情況延長(不過一般說來,在台灣,只有牙科及VIP診所是採用約診制度;台大、榮總、長庚之類的大醫院是按照掛號號碼依序看診;診所則是「隨到隨看」)。

把你的行事曆帶在身上,假設約診時櫃檯祕書告訴你,禮拜三下午四點鐘已經有約,沒有辦法排定時,你可以根據手上的行事曆,很快跟對方約定下週的另一個時段,並且肯定而且清楚地告訴她可以及不宜的約診時間,例如下個禮拜二和禮拜四上午時段請幫忙盡量避開。

在已經決定看病時,在跟醫生碰面之前,自己是唯一、也是第一個可以對談的對象,對自我的清楚認知,可以幫你節省下寶貴的時間和金錢。當我們年紀越來越大,要煩心的健康狀況也越來越多時,養成清楚的時間觀念及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是相當必要的。

隨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

沒人喜歡變老,所以大多數的人傾向於刻意忽略這件事。

當你不想那麼大驚小怪去面對身體接下來不斷出現的小狀況時,也必須要考慮到,如果這些所謂的「小狀況」,持續的時間超過幾個星期,那麼,這就不是你口中所謂的小問題了。例如只是某天偶爾出現的三秒鐘偏頭痛,或許真的不足掛齒,但這問題如果持續一而再、再而三地困擾你好一段時間了,那麼,這就顯然就不是一個「小狀況」了。

這麼說並不是希望你杯弓蛇影地處處疑神疑鬼,也不是建議你拋棄生活中的種種樂趣,成天就想著自己身上這兒痛那兒痛的。

但當務之急,我們必須為自己準備一份有關個人病史的健康紀錄表,隨時記錄自己的身體狀況,把這份紀錄表編檔放在自家抽屜裡或存在電腦裡,隨時記下任何不尋常的狀況;譬如某次度假回家後,你的小腿經過長時間飛行後出現腫脹,一般來說這是正常的,但情況若持續一個星期卻一直沒有消退,這就需要特別注意了。

好習慣:隨時記錄健康狀況

你應該把身體曾出現的問題做成筆記,並逐一條列下來。利用筆記本、PDA甚至錄音設備,盡可能詳細地記下相關細節。因為有天在醫生問診時,這些都將是非常有用的資訊。

醫生問診時,如果你告訴他:「喔,我不知道耶!讓我想想,好像是一個禮拜以前,不!大概是兩星期以前,不!應該是我度假回來時才發現有這種狀況。」那麼,十五分鐘的問診時間絕對還不夠你用!診間裡寶貴的十五分鐘你絕對不可以就這樣白白浪費掉。回答醫生詢問時,你必須要十分肯定自己的身體狀況。

在去看醫生前,你要很清楚自己的病況。例如:(這個狀況)多久發作一次?通常是發生在一天之中的什麼時候?是什麼原因引發的?是不是有固定的發作模式?通常是在運動後或吃飯後發生的?有沒有可能是你在做特定運動之後就發作?舉例來說,那是不是在舉重或慢跑後就會發作?如果停止這些運動,之後就不會發生?等,這些資訊你要自己清楚。

此外,「清楚記住第一次發生的狀況」也是非常重要的。像是:是不是那天你跟孫子一起出遊,爬了數不清的階梯,來到觀景台後才發生的?這得從記事本上查出正確日期,記憶力並不可靠。也許你記得「這好像昨天發生的事」,但事實上,行事曆卻清楚地告訴你,這毛病首次發作已經是六個禮拜前的事了。所以,請養成拿筆記下來的習慣吧!

到了診間裡,常見的另一項功課是幫助醫生「精確地找出你真正的痛點」。光是告訴醫生你「痛在右腿上」,這是不夠的,你必須自己先觸摸找到痛點,或者做一些肢體伸展動作,來確定位置是在鼠蹊部或是在臀部關節處?是小腿肌肉或是膝蓋中央?疼痛其實是一項難解的病徵,試著用手指去觸摸,並且伺機移動位置,了解自己的痛點在這裡嗎?移動的時候會痛嗎?疼痛是經常或偶而發生嗎?問這些問題能幫助自己確切找到疼痛的來源。

而如果你能夠正確提供細節,例如告訴醫生:「左小腿的肌肉疼痛,是從這一點到這一點。靜止不動時,不會覺得痛,但從坐姿改為站姿時就會劇痛。不過,當我試著再坐下來時又會覺得痛。走路時也很容易抽筋。」詳述這些細節,可以幫你和醫生節省下寶貴的時間。

想想上述的描述只會花了你大約十五秒,再跟以下這段對話對照看看:

病人:「醫生我的左腳肌肉感覺疼痛!」
醫生:「在小腿肚嗎?」
病人:「不!在這邊。」
醫生:「什麼時候會覺得痛?」
病人:「喔,我坐下來的時候不會痛,但一站起來又痛了。」
醫生:「走路時會痛嗎?」

這段對話花了大約相同的時間,但還是沒說到重點,也就是當你由站姿改為坐姿時並不會痛,走路時還會抽筋。

如果問題出在必須找到痛點。你可以找一隻眉筆,在痛點處畫一個 「X」 做記號,千萬不要用尖尖的麥克筆或簽字筆,因為這類的筆對身體有害。眉筆原本就是用來畫在皮膚上的。如果你是個大男人,一般來說,是不會自己主動去買眉筆的,不過,建議你不要貿然動用太太放在梳妝台上、由廣告明星代言的名貴眉筆,你只要去藥妝店買支沒有牌子的便宜眉筆將就著用就可以了。用不著覺得不好意思,在痛點上做記號其實是醫界常見的做法,外科醫生在進行手術時也常常這樣做。

把資料整理起來,寫下來。你一開始可能會認為看個 沒有必要這麼麻煩,以為自己的狀況,自己一定最清楚。不過,請你相信我!你絕對沒辦法記得清清楚楚。

在醫界,就有所謂的「白袍症候群」,這是一種生理現象,例如病人進了醫院,血壓往往會不由自主地升高。這種對醫院的恐懼反應,除了血壓,也同樣會反映在你的記憶力上。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64
    $160
  2. 二手書
    64
    $160
  3. 新書
    9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