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影十大

日本電影十大
定價:350
NT $ 150 ~ 315
  • 作者:鄭樹森舒明
  • 出版社:印刻
  • 出版日期:2009-10-3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631559
  • ISBN13:9789866631559
  • 裝訂:平裝 / 28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當你拍一部電影,你和主角同樣處於電影中,一起笑、一起哭、一起遭受苦難……

  那就是電影。(黑澤明)

  進入二十一世紀,電影可說是「太多」了。今天我們可以重溫不少世界名片,新舊蝟聚,有時卻反而幸福得無從下手,不知道如何選擇才好。通過是次的整理過程,或可根據日本這些「排名」的名單,作一簡單的篩選,日後大家在選片上更容易,不至於沒有參考的基礎和指南,書後的附表也具參考價值,希望提供日本十大導演與十大電影的排名順序。

  暫且擱下個人的心境和喜愛不談﹐日本老電影之迷人如陳年佳釀﹐而新片佳作在質與量上始終難以比得過老電影﹐其實跟日本電影業的盛衰歷史有關。從二次大戰後到整個六○年代是日本電影的全盛時期﹐今日所公認的經典名片幾乎全出自那二十多年﹔而影史上地位屹立不可動搖的大師們的頂尖作品也全出現在那段時光。其後就氣勢遞減﹐佳片寥寥可數了﹔而且奇怪的是這個現象跟經濟成長無關---甚至可以說是反其道而行﹕反而是日本成了經濟超強大國之後電影業變得乏善可陳了。也難怪影迷們總覺得日本電影是越老越可愛。

  影迷們從前的苦惱是失諸交臂的遺憾﹐如今的煩惱卻是人生苦短時間有限﹐鋪天蓋地而來的各國各類型的名片老片新片﹐何從下手﹖無所適從之際﹐可能又形成另一種難以取捨的遺憾了──所以參照信得過的影評人的指點﹐是沙裡淘金的好方法。

  鄭樹森和舒明在這本書裡採用了一個很「日本」 的形式---對談(日本話叫「二人談」)﹐來討論日本電影(限於劇情長片)的「十大」﹕十大導演(其實有二十名) 和他們的代表性佳作﹔從導演的代表作推選十大名片﹐加上「另十位」和「遺珠」﹔以及《電影旬報》和《文藝春秋》在不同年代票選出的「十大」、「百大」等等排名榜﹐和導演片目、年度入選片目等等。這些完整的名單非常有助於選片時的查尋參考﹔最後一頁還有「延伸閱讀」書單﹐意猶未盡的影迷大可以繼續鑽研。

  兩位作者一個是專攻日本電影的行家﹐一個是比較文學和文化現象的學者﹐對談擦出的火花既有英雄所見之同﹐也有彼此互補之處。他們參照日本多年來《電影旬報》、《文藝春秋》等刊物舉辦的大型票選而出的各種排名榜﹐同時也考慮到日本內部並不統一的意見﹐以及國際欣賞口味和看法的出入﹔加上兩人對重要的世界導演和電影作品都有足夠的認識﹐便可以從自己的「非日本觀點」和國際性的角度﹐再參照日本的排名來重作評估。兩人固然有很好的默契和共識﹐但到底是兩個頭腦而不是一個﹐所以對談討論便成了不同於一般影評的、極有特色的書寫方式。

  並無例外也毫不出人意外的﹐排在榜上前頭遙遙領先的還是那幾位已經走進歷史的名字﹐伴隨著他們那些部多半會召喚鄉愁的黑白片﹐和看到片名便升起綿綿舊情的老電影。那真是一個特別的年代﹕戰爭的創痛猶鉅傷痕猶新﹐經濟尚在掙扎起步﹐然而一個絢麗的電影時代開始了﹐那樣千般剛烈又萬般溫柔的光芒持續了四分之一個世紀﹐消逝之後偶現的閃爍光點只令人更加懷念那個永遠不再的銀幕上的年代。

  面對這些名單這些片目﹐只覺影海茫茫﹐竟還有那麼多尚未看過的、時日久遠淡忘了需要重看的、以及看過但還想再看的電影……唉﹐影迷們甜蜜的苦惱啊﹗(摘自李黎序〈舊情綿綿---日本老電影〉)  

  Top Ten of Japanese Cinema 
  by William Tay and H. C. Li
  十大電影片單:
  黑澤明《七武士》
  小津安二郎《晚春》
  溝口健二《元祿忠臣藏》
  木下惠介《卡門還鄉》
  市川崑《細雪》
  成瀨巳喜男《女人踏上樓梯時》
  今村昌平《日本昆蟲記》
  小林正樹《切腹》
  山田洋次《兒子》
  新藤兼人《午後的遺書》(十大導演代表作)

作者簡介

舒明

  本名李浩昌,一九四五年生於澳門,香港影評人、日本電影專家;出版有《日本電影風貌》(台北,一九九五)、《小津安二郎百年紀念展》(與李焯桃合編,香港,二○○三)、《平成年代的日本電影》(香港,二○○七)等;另有中、日電影英文專論,及華語電影英文研究書目五種。

鄭樹森

  一九四八年生,祖籍福建廈門,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比較文學博士;出版有文藝論評《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等十多種,外國文學選本《當代世界極短篇》、《遠方好像有歌聲》等二十多種;另與黃繼持、盧瑋鑾合編有《香港新文學年表》等香港文學史料十多種。

  鄭樹森在印刻的作品:《小說地圖》、《從諾貝爾到張愛玲》

 

目錄

第一部份:十大導演
(一)日本十大電影導演的選擇及排行榜
(二)大師的標準
(三)大師的數量
(四)大師的名作
 1.黑澤明(1910-1998)
 2.小津安二郎(1903-1963)
 3.今井正 ( 1912-1991 )
 4.木下惠介(1912-1998)
 5.山田洋次(1931- )
 6.市川崑(1915-2008 )
 7.山本薩夫 ( 1910-1983 )
 8.今村昌平(1926-2006)
 9.溝口健二(1896-1956)
 10.成瀨巳喜男(1905-1969)
 11.新藤兼人(1912- )
 12.內田吐夢(1898-1970)
 13a.小林正樹(1916-1996)
 13b.深作欣二(1930-2003)
 15.熊井啟(1930-2007)
 16.大島渚(1932-)
 17a.豐田四郎 ( 1905-1977 )
 17b.吉村公三郎 ( 1911-2000 )
 17c.篠田正浩(1931- )
 20.黑木和雄 ( 1930-2006 )

第二部份:十大名片
(一) 十大導演代表作
 1.黑澤明
 2a.小津安二郎
 2b.溝口健二
 4a.木下惠介
 4b.市川崑
 4c.成瀨巳喜男
 7.今村昌平
 8.小林正樹
 9a.山田洋次
 9b.新藤兼人
(二) 另十位導演代表作
 11. 今井正
 12.山本薩夫
 13.內田吐夢
 14.深作欣二
 15.熊井啟
 16.大島渚
 17a.豐田四郎
 17b.吉村公三郎
 17c.篠田正浩
 20.黑木和雄
(三) 遺珠篇     
 21. 增村保造 ( 1927-2001 ) 
 22. (束力)使河原宏 ( 1927-2001 )
(四) 平成年代    
 23. 北野武 ( 1947- )
總結:十大導演及十大代表作

第三部份:名單及片目
(一)《電影旬報》日本電影導演50強(1995)
(二)《電影旬報》20世紀日本導演票選排名(2000)
(三)1926-2006年《電影旬報》十大電影入選導演20強
(四)《文藝春秋》日本電影導演20強(1989)
(五)《電影旬報》日本電影百大(1999)
(六)十大導演全片目
 1.黑澤明
 2a.小津安二郎
 2b.溝口健二
 4a.木下惠介
 4b.市川崑
 4c.成瀨巳喜男
 7.今村昌平
 8.小林正樹
 9a.山田洋次
 9b.新藤兼人
(七)13位導演《電影旬報》年度十大入選片目
 11今井正
 12.山本薩夫
 13.內田吐夢
 14.深作欣二
 15.熊井啟
 16.大島渚
 17a.豐田四郎
 17b.吉村公三郎
 17c.篠田正浩
 20.黑木和雄
 21.增村保造
 22.(束力)使河原宏
 23.北野武

 

舊情綿綿---日本老電影

  對於一個從小到大看了幾十年電影的資深影迷,昔日的煩惱是錯過了電影院的公演就是永遠錯過了﹐期待若干時日後重映的機會比重逢訣別了的情人還渺茫。那分遺憾真是足以入詩的。待到影帶、影碟日益普及之後﹐這分詩意的遺憾從此不再﹔尤其許多經典名片用了高科技方法修復、製成DVD﹐網上訂購方便無比﹐如今已經很少有找不到的電影了。

  可是有時回頭看一些變成經典的老電影﹐竟會有「走味」了的感覺﹐幾乎要懷疑自己記憶是否可靠了。不過我看日本的老電影就很少發生這種情況﹐反而常是看出更多的滋味來。前些時又把小津安二郎的《晚春》 細看一回﹐一縷像鄉愁般遙遠而甜蜜的淡淡憂傷拂之不去---何以看日本老電影會讓我生起鄉愁﹐只有自己知道﹐也只有小津的電影做得到吧。

  暫且擱下個人的心境和喜愛不談﹐日本老電影之迷人如陳年佳釀﹐而新片佳作在質與量上始終難以比得過老電影﹐其實跟日本電影業的盛衰歷史有關。從二次大戰後到整個六○年代是日本電影的全盛時期﹐今日所公認的經典名片幾乎全出自那二十多年﹔而影史上地位屹立不可動搖的大師們的頂尖作品也全出現在那段時光。其後就氣勢遞減﹐佳片寥寥可數了﹔而且奇怪的是這個現象跟經濟成長無關---甚至可以說是反其道而行﹕反而是日本成了經濟超強大國之後電影業變得乏善可陳了。也難怪影迷們總覺得日本電影是越老越可愛。

  由於長年居住國外﹐有幸能夠趕上在電影院觀賞的日本影片自是寥寥無幾﹐而且在歐美看日本電影是跟隨西方人的選擇﹐此間的「藝術電影院」---也就是專放外國片和非美國主流電影的地方﹐選擇的日片多半是口味較為濃重的﹐以致黑澤明獨領風騷﹐小津難得幾個洋人知道。所以我看日本電影得靠自力更生﹐大多數是聞名已久之後找來DVD補課的。

  影迷們從前的苦惱是失諸交臂的遺憾﹐如今的煩惱卻是人生苦短時間有限﹐鋪天蓋地而來的各國各類型的名片老片新片﹐何從下手﹖無所適從之際﹐可能又形成另一種難以取捨的遺憾了---所以參照信得過的影評人的指點﹐是沙裡淘金的好方法。

  所幸我十多年前就有了舒明的《日本電影風貌》 (1995﹐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作為選看日本電影的參考和指南。舒明是香港影評人﹐日本電影專家﹔他在2007年還出了《平成年代的日本電影 1989-2006》(香港三聯書店)﹐我因為對日本新電影尚未涉及﹐所以還沒來得及讀。深感慶幸的是舒明又有一本關於日本電影的新書出版﹐這次是和鄭樹森合著的《日本電影十大》。鄭樹森是比較文學教授﹐他的《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2005﹐台北洪範書店)是一本足以作為電影文化教科書的著作﹔這樣的兩家聯袂點評日本電影史上的「十大」 ﹐其完整與精準自當不在話下。

  鄭樹森和舒明在這本書裡採用了一個很「日本」 的形式---對談(日本話叫「二人談」)﹐來討論日本電影(限於劇情長片)的「十大」﹕十大導演(其實有二十名) 和他們的代表性佳作﹔從導演的代表作推選十大名片﹐加上「另十位」和「遺珠」﹔以及《電影旬報》和《文藝春秋》在不同年代票選出的「十大」、「百大」等等排名榜﹐和導演片目、年度入選片目等等。這些完整的名單非常有助於選片時的查尋參考﹔最後一頁還有「延伸閱讀」書單﹐意猶未盡的影迷大可以繼續鑽研。

  兩位作者一個是專攻日本電影的行家﹐一個是比較文學和文化現象的學者﹐對談擦出的火花既有英雄所見之同﹐也有彼此互補之處。他們參照日本多年來《電影旬報》、《文藝春秋》等刊物舉辦的大型票選而出的各種排名榜﹐同時也考慮到日本內部並不統一的意見﹐以及國際欣賞口味和看法的出入﹔加上兩人對重要的世界導演和電影作品都有足夠的認識﹐便可以從自己的「非日本觀點」和國際性的角度﹐再參照日本的排名來重作評估。兩人固然有很好的默契和共識﹐但到底是兩個頭腦而不是一個﹐所以對談討論便成了不同於一般影評的、極有特色的書寫方式。

  特別有意思的是他們提出對「大師」的嚴格要求---以他們共同設定的標準﹐一位「大師」級的導演需要的條件是﹕1、鮮明的風格﹐2、圓熟的技巧﹐3、具有個人視野﹐4、創作持久;同時作品還要有5、豐富的產量和6、多元的題材。而大師的作品﹐也有「傑作」(masterpiece) 、「佳作」 (near masterpiece)以及「水準之作」的區分。我覺得這樣的要求值得推廣﹐不應僅限於電影﹐也可以用在其他的藝術領域裡﹔但願如此可以避免「大師」 、「傑作」頭銜氾濫成災的現象。

  書中最好看的部分當然是逐部討論大師的名作﹐同時兼及其他佳作﹐涵蓋了個人和作品承先啟後的歷史性﹔所以針對每一位的討論都可以當成獨立篇章來讀。鄭、舒兩位的談話方式令我想起美國1970-90年代最受歡迎的影評節目──兩位資深影評人Siskel and Ebert在電視上對談評論新上演的電影﹔他們的對話就有這分「現場感」﹐讀起來很過癮。談到的片子﹐若是看過的可以在閱讀時心中默默加入他們的談論﹐沒看過的則可以考慮要不要找來看。

  說了半天﹐他倆心目中的十大日本導演是誰﹖名單在此---

  黑澤明。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並列第二名) 。木下惠介、市川崑、成瀨巳喜男(並列第四) 。今村昌平。小林正樹。山田洋次、新藤兼人(並列第九) 。後面四位算是比較新的導演﹐雖然1950、60年代就有作品﹐但代表作都是1970年代後的了。 (2000年《電影旬報》選出的20世紀日本導演排名榜﹐前四名黑澤明、小津、溝口、木下都與鄭舒的名單一致﹐第五到第十依次則是﹕成瀨巳喜男、山田洋次、市川崑、內田吐夢、大島渚、深作欣二。) 他們還談到另十位及兩位「遺珠」 ﹐就把名單全面概括了。

  然後是十大導演每個人的一部代表作。再經討論 ---有的早有一致的定論﹐有的還是略有爭論﹐從先前共同選出的「傑作」中挑出一部大師最有代表性的頂尖之作。按照前面的導演名單順序呼應﹐這十部電影是﹕《七武士》、《晚春》、《元祿忠臣藏》、《卡門還鄉》、《細雪》、《女人踏上樓梯時》、《日本昆蟲記》、《切腹》、《兒子》、《午後的遺書》。

  限於每位導演必得選一部又僅只能選一部﹐我認為這樣形成的名單反並不能等同為「十大佳片」的首選。倒是書的最後一部分「名單及片目」﹐ 收入了不同的排名榜在不同年代票選出的導演「20強」 、「50強」 ﹐和電影「百大」﹔其中《電影旬報》在1999年選出的「百大」的前十名﹐不受十大導演一人一片的限制﹐結果竟與鄭舒二家的名單大相徑庭﹔而小津的《晚春》竟連「百大」都未進入﹐也可看出日本文化界的大型票選結果與兩位中國影評人口味的出入。這十部高居「百大」榜首的影片是﹕《七武士》(黑澤明)、《浮雲》(成瀨巳喜男)、《飢餓海峽》(內田吐夢)、《東京物語》(小津安二郎)、《幕暮太陽傳》(川島雄三)、《羅生門》(黑澤明)、《赤色殺意》(今村昌平)、《無仁義之戰》系列(深作欣二)、《二十四隻眼睛》(木下惠介)、《雨月物語》(溝口健二)。

  並無例外也毫不出人意外的﹐排在榜上前頭遙遙領先的還是那幾位已經走進歷史的名字﹐伴隨著他們那些部多半會召喚鄉愁的黑白片﹐和看到片名便升起綿綿舊情的老電影。那真是一個特別的年代﹕戰爭的創痛猶鉅傷痕猶新﹐經濟尚在掙扎起步﹐然而一個絢麗的電影時代開始了﹐那樣千般剛烈又萬般溫柔的光芒持續了四分之一個世紀﹐消逝之後偶現的閃爍光點只令人更加懷念那個永遠不再的銀幕上的年代。

  面對這些名單這些片目﹐只覺影海茫茫﹐竟還有那麼多尚未看過的、時日久遠淡忘了需要重看的、以及看過但還想再看的電影……唉﹐影迷們甜蜜的苦惱啊﹗

李黎

 

內容連載

1. 黑澤明(1910-1998)
鄭樹森:按照舒明編訂的「1926-2006年《電影旬報》十大電影入選導演20強」所得,排名第1的是黑澤明。他入選次數是25次,榜首次數是3次,總分是179。
舒明:黑澤明1910年3月23日出生,1998年9月6日去世。他第一部作品是1943年的《姿三四郎》,最後一部是1993的《一代鮮師》(香港譯名《裊裊夕陽情》),一生共有電影30部,其中25部入選十大。由於戰爭關係,《電影旬報》於1943-1945年沒選十大,但從1946年起,黑澤明所拍的電影,除了《白痴》沒入選外,全部都入選十大。《姿三四郎》有續集,現在有些《姿三四郎》的DVD也是上下兩集的雙碟版,這部電影後來也被其他導演重新拍攝。你認為《姿三四郎》是否可列為傑作?

鄭樹森:對我來說,黑澤明的傑作應該由1949年《野良犬》(香港譯名《追踪記》)開始。

舒明:但1949年前,1946年拍的《我對青春無悔》,已經相當突出。

鄭樹森:《我對青春無悔》無疑是很重要的電影,此片處理非常左翼的進步思想,同時也反映戰後日本社會的大思潮。我推薦過很多朋友看《我對青春無悔》的影帶或DVD,其中包括陳映真先生和電影界的朋友,他們看後均甚為驚訝,沒想到黑澤明竟然拍過如此左翼的電影,但我不認為這部片子是黑澤明的代表作。假如在1950年《羅生門》之前要為黑澤選傑作的話,我還是認為祇有《野良犬》。

《羅生門》令黑澤明登上國際影壇,聲名大噪,討論過此片的人太多了,片中多重視點的手法、強調事實沒有真相等內容,不但已廣為人知,「羅生門」甚至成為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的「口頭禪」,但凡一件事情有多個版本,均稱作「羅生門」,我們不必在此為《羅生門》多費唇舌。在《羅生門》之前,1949年的《野良犬》是黑澤較成熟的作品。《野良犬》是部傑作,風格寫實,近乎同一時期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而在情節推動上,由三船敏郎上演的警探失槍記,與二戰後好萊塢的偵探片代表作比較,《野良犬》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片中一老一嫩的警探組合,令人想起好萊塢數十年的警探片程式(formula)。

在《羅生門》之後,黑澤的傑作首推1954年的《七武士》。全片人物多彩多姿,劇情蜿蜒有致,動作場面至今仍令人震懾,劇終(二百多分鐘)餘音繞樑。《七武士》出現後半世紀,仍是獨一無二,可說後無來者;而在《七武士》之前的武士片、劍道片,不能說對黑澤明全無滋潤,但也無一能及。(2006年美國Criterion的「三碟一書」《七武士》DVD,收入一部全新紀錄片,談武士道及《七武士》之前的武士片,可以參考。)

另外,1956改編自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馬克白》(《Macbeth》)的《蜘蛛巢城》也非常成功,絕不下於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1948年以影像見稱的改編,而比1971年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的演繹更勝一籌。

《赤鬍子》(1965)亦是傑作之選,此片的人道主義全賴劇情推展,十分自然,否則像這類訊息強烈的電影,很容易流於說教。《赤鬍子》劇情豐富,情節熱鬧,可觀性極高。我記得已故台灣小說大家王禎和當年看過此片十多次,十分推崇。大概我心目中的傑作,也不免來自對該片的熟悉度。

至於在《赤鬍子》之前的《用心棒》(或譯《大鏢客》,1961)和《椿三十郎》(或譯《大劍客》,香港譯名《穿心劍》,1962),現在則有一個頗為通行的論點,認為這兩部戲是黑澤明較為「討喜」觀眾、能令觀眾接受的電影。但我覺得《用心棒》在形式上頗有獨到之處,因此值得進入傑作之選。此片後來由義大利導演沙治奧‧李昂尼(Sergio Leone)重拍,成為「義大利式西部片」。

《用心棒》其實可視為《七武士》的另一種延續,或是具體而微的另類版本。片子一開頭那個獨步日本電影史的「狗喫人」鏡頭,已點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共通母題(motif);而兩部片子都是以流浪武士路見不平發悲憫心來開展。但《用心棒》祇有一位主角,故《七武士》中好幾個的特徵都要凝聚一身,武功強不在話下,計謀也高,還要帶點「丑角」的味道,適時來些「喜劇式調劑」(comic relief)。黑澤明拍攝此片無甚特別自我期許而造成的壓力,不比改編那些心愛的杜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傑作,也許正因如此,全片給人渾灑自如的感覺;影像緊湊流暢之餘,音樂的突出(配樂成為主角的分身「synecdoche」)在黑澤明作品中僅見,在日本電影史上也罕見。
另外,個人認為,黑澤明還有兩部是傑作,包括1952年的《生之慾》(香港譯名《流芳頌》)和1957年的《底層》,後者現在很多人視為失敗之作。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43
    $150
  2. 二手書
    43
    $150
  3. 新書
    79
    $277
  4. 新書
    85
    $297
  5. 新書
    85
    $298
  6. 新書
    9
    $315
  7. 新書
    9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