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

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
定價:240
NT $ 120
  • 作者:許倬雲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09-10-0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1351075
  • ISBN13:9789571351070
  • 裝訂:平裝 / 20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院士許倬雲先生,素來致力普及歷史教育,這次他以「認同」為題,深入淺出,以獨特的「系統」概念,呈現中國的舒卷與發展,從人類聚居之初一路談到國共內戰的中國。

  書中以六個系統分析「我─他」的形成與崩裂,分別是,一、中國與其他國族的互動,二、中國本部與邊陲族群的互動,三、中央政權與地方社會的互動,四、社會上層與下層的互動,五、市場經濟網絡的運作,六、文化學術層面,主流「正統」與「異端」挑戰者之間的互動。這六個系統內部不斷變動,牽動彼此,又因彼此牽動改變了系統。因此以系統的角度來看「我─他」關係,則其變動不居乃是歷史常態。不論政權如何輪替,經濟如何發展,國家思想主流由誰占據,「中國」的本質毋寧是不斷變化的系統,一個不斷發展的秩序。

  後論中,作者回歸現實,感慨現代認同觀念的植入,僵化了「我─他」界線;此外,都市化與全球化帶來的疏離,讓人類連最基本的地方與社區認同,都散逸在現代遷徙與經濟活動當中。相較時下紛擾的統獨意識形態之爭,本書的歷史縱深提供了另一種思考「中國」的冷靜視角。

作者簡介

許倬雲

  江蘇無錫人,一九三○年出生,求學於臺灣和美國,一九六二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先後執教於臺灣、美國和香港多所知名大學。現為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學系榮休講座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學貫中西,善於運用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治史,研究領域主要在中國文化史、社會經濟史和中國上古史。代表著作包括《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漢代農業》、《西周史》、《萬古江河》等。

 

目錄

作者自序
江山風雨晦,長河萬古流(梁元生 黎明釗)
引言
1. 史前時代
2. 殷商時代
3. 周代封建的天下
4. 戰國時代的列國體制
5. 中國世界的形成
6. 漢代的中國
7. 帝國系統的衰變
8. 族群「主」與「客」的轉化
9. 「我」、「他」的大混合
10. 唐代的中國
11. 宋代:列國體制下的中國
12. 蒙古的時代
13. 明代中國
14. 滿清帝國
15. 近代的變化
16. 國共兩黨的中國
後論

許倬雲著作目錄

 

內容連載


中國近代史,通常以一八四○年鴉片戰爭為始點,這次抗爭的關鍵在通商與「進城」,都是以「我者」拒絕「他者」於大門口。中國必須面對新的「他者」,船堅炮利的西方帝國,挾其軍事與經濟的實力,終於打開大門。面對這批新的夷狄,中國完全失去了過去的文化與經濟優勢!

接下去的大事,乃是「太平天國」的挑戰清廷。太平天國,在種族觀念上,以漢族的「我者」,打起驅除滿族的「他者」,可是又以西方宗教為口號,挑戰中國的儒佛道三家,卻又是顛倒了「我者」與「他者」的相對地位。太平天國的這一矛盾,當可由人類學的「貨船現象」解釋。

太平洋小島的居民,在西人貨船到埠時,完全不能抵拒,卻又意外的得到一些利益,於是,島民以為,只要模仿西方船隻的旗幟服裝,就能召來西人的貨船。

太平天國襲用基督教的形式,卻並不真正知道基督教的教義,更不知西方文化為何物,徒然在漢滿的「我─他」與中西的「我─他」之間,造成矛盾,招致儒生的反彈,組織了湘軍,保衛中國文化,擊敗了太平天國,曾、左諸人,嚴守儒家君臣倫理,不再關注滿漢華夏夷狄的「我─他」對立。

另一方面,經過戰爭的實際經驗,那些中興名臣都認識了西洋武器的厲害,於是,洋務成一時大事,中國在這一場大戰之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我者與他者之間,第一次有了整合。從此以後,「我─他」的易位,即是一步一步開展,而傳統「華─夷」、「漢─滿」的內部分野,也逐漸失去了意義。

下一個階段是「維新」運動。無論康有為如何將「維新」的思想源頭訴諸孔子託古改制,及將《大同書》的源頭訴諸公羊學與《禮記.禮運》,參與維新運動諸人,毋寧承受了西方政制的影響,也承受了日本明治維新的衝擊。這次運動,「中學為體」的口號,又一步淡薄了。中國的「我」,卻成為當時保守人物的專用品,因為他們將「維新」貶為「變華為夷」、是大逆不道的改寫祖宗制度。

這一涇渭分明的對立,又引發了義和團運動。在教育並不十分普及於全民時,大眾文化通常只是上層精英文化的稀釋形態,其價值系統,大致會經過長期浸潤,深入人心,但並不具有反省的機制。義和團運動正是中國文化長期積澱而深入民間的大眾文化。當時,西方文化的先鋒,以傳教方式,隨炮艦而來。基督教的教義與儀節,對中國內陸的鄉村百姓,是十分怪異的事物。教堂吸收的早期信眾,又頗有人依仗洋人勢力,橫行鄉里。中國北方內陸的鄉村,接觸洋人較南方沿海為晚,北方農村經濟並不十分富足,教堂與若干不肖教民的行為,往往直接傷害了鄉民的利益。文化與經濟兩個方面的衝擊,使當時中國北方內陸鄉村,從懷疑轉變為敵意,終於堅持「我者」的立場,排斥無端入侵的「他者」。他們能夠憑藉的文化資源,不外從大眾文化中吸取,因此撐持「扶清滅洋」的力量,只是民間傳說中的英雄,依附在秘密宗教的符咒與法術,冀望自己能有超凡的力量,消滅外來的「他者」。滿清宮廷的權力鬥爭中,一些守舊親貴,引義和團為助,更使義和團的團民自以為是。這一運動的失敗,對於中國傳統的大眾文化,乃是「我者」的幻滅,中國上下,從此放棄了自己的傳統,對西方的「他者」,由畏生敬,「崇洋媚外」之外,只剩下族群意識的堅持。民族主義情緒化,一方面可以長久維持抵抗外侮的決心,另一方面,也可以導致色厲內荏的虛驕。兩者都在中國近代史上不斷出現。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5
    $120
  2. 新書
    88
    $211
  3. 新書
    9
    $216
  4. 新書
    $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