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義觀念與中國文化

公義觀念與中國文化
定價:435
NT $ 435
  •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20-11-0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085622X
  • ISBN13:9789570856224
  • 裝訂:平裝 / 408頁 / 14.8 x 21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公」與「義」都是傳統中國重要的觀念和價值。
「公」一直是中國思想中的核心價值;
「義」在學術思想中的地位先盛後衰,但在民間流行很廣。
世界很多地方也有類似的「公」「義」想法,
可說是具有普遍性的問題。

  《公義觀念與中國文化》的主題除闡述「公」與「義」,也析論它們和中國歷史、現代華人文化的關係。隨著西方文化在近代進入中國,以及社會環境日趨國際化,當前華人意識中的「公」和「義」已經頗有西方public和justice的成分,但傳統的意識又還有力量。本書就是針對「公」、「義」問題各個方面進行深度探討的成果。

  《公義觀念與中國文化》是由2005年聯經出版的《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修訂而來,書的主題由集中於「公」,到「公」、「義」兼論,呈現出新的面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弱水


  1956年生於臺灣屏東。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教於美國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日本東京大學,並長期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現為臺大歷史系特聘教授、臺大講座教授。行政服務方面,曾任中研院史語所副所長、臺大共同教育中心副主任、臺大文學院院長。專長為中國中古史、中國思想史、比較思想史。著有《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等學術專書四種及論文數十篇。
 
 

目錄

自序
歷史篇(I):公
中國歷史上「公」的觀念及其現代變形──一個類型的與整體的考察
一、傳統心靈中的「公」
二、現代變形掠影
三、代結語:與溝口雄三學說之比較
近世中國心靈中的社會觀──以童蒙書、家訓、善書為觀察對象
一、童蒙書中的社會觀──從《增廣賢文》談起
二、從家訓看近世中國的社會感(訓俗書附)
三、善書與社會倫理
四、結語
日本近代思潮與教育中的社會倫理問題──初步的考察
一、社會倫理意識的醞釀
二、明治中期的社會倫理問題
三、公德觀念與社會倫理意識的發達
四、結語
歷史篇(II):義
傳統中國思想與文化中的「義」──兼論「義」與「正義」(justice)
一、前言
二、古代中國的「義」
三、「義」觀念的變化、發展與應用
四、「義」與西方觀念
早期中國思想中的「義」及其演變
一、「義」觀念的最初涵義與一般性的「義」
二、作為獨立觀念的「義」
三、作為文字現象的「義」
四、獨立「義」觀念的衰落與若干相關問題
五、結語
原理與反思
公德觀念的初步探討──歷史源流與理論建構
一、公德觀念的歷史演變
二、重構公德概念的嘗試
三、小結
愛、善惡與公民倫理
關於華人社會文化現代化的幾點省思──以公德問題為主
附錄
「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疑難
緒論
本論
結論
立法之道──荀、墨、韓三家法律思想要論
儒家與荀子的法律思想
墨子的法律思想
韓非的法律思想
結語

 
 

自序

  就內容而言,這本書是我2005年於聯經公司出版的《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的修訂版,但是經過修訂後,書的主題從一個成為兩個,也就是,除了「公」,「義」也是本書的主題。很謝謝聯經同意更改書名,讓本書有了新的面貌。我這裡先簡單說明本書主題的涵義,再談一下內容。

  本書現在的書名是「公義觀念與中國文化」,開展來說,這本書的主題是「公」和「義」的觀念以及它們和中國歷史、現代華人文化的關係。這個主題包含了以下幾個要點。第一,「公」和「義」都是傳統中國重要的觀念和價值,但它們的命運不同。至遲從戰國時代開始,「公」一直是中國思想中的核心價值,持續到現代,但它流衍很廣,不是單一的觀念,或許可說是廣幅的觀念叢,裡面還有某些異質性。至於「義」,從春秋到西漢,有很高的重要性,受到廣泛的討論與鋪陳,東漢以下,至少在學術思想的範疇,逐漸邊緣化,但在民間社會流行很廣,內容寬泛而多樣。到了近代,主要由於西方justice觀念的傳入,一般譯為「正義」或「公義」,「義」的意識才又提升。

  第二,「公」和「義」不但是傳統中國的重要觀念和價值,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觀念。「公」、「私」分野(public/private)以及對這個分野的強調,道德思維中對「道理」的重視,都是相當普遍的。前者對應於中國一直重視的公私之別,後者則接近中國的「義」。簡單說,近代以前,中國思想雖然在相對孤立的環境中發展,「公」和「義」的觀念具有普遍性。第三,隨著西方文化力量在近代進入中國,以及社會環境日趨國際化、全球化,當前華人意識中的「公」和「義」已經有相當程度的西方式public和justice的成分,但另外一方面,傳統的「公」和「義」意識又還有力量。因此,整體而言,近代中國和當代華人的「公」、「義」觀念是處於混雜的狀態,需要有分析的認識和批判性的整理。

  總之,「公」和「義」是傳統中國源遠流長而且內涵廣泛的觀念,又具有普世和現代的重要性,本書就是針對「公」、「義」問題各個方面進行探討的成果。

  接著,我說明這本書的形成過程和內容大概,藉以進一步揭示其特點。本書的前身《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是一本以「公」觀念為主軸的著作,這本書探討「公」的問題,涉及以下幾個方面:歷史上中國「公」觀念的類型和演變,「公」觀念在近代中國和日本的特殊表現,有關中國「公」觀念的一些原理性檢討。除此之外,書中的一篇文章〈說義三則〉專門探討「義」。我在對公共意識的議題進行撰述的時候,為什麼會興起研究「義」的念頭呢?原因是,我發現,在中國「公」觀念的發展過程中,有一個類型的「公」,基本的語意是「共」(共同),盛行於近世,往往用來指涉民間的集體活動和行動,具有相當濃厚的社會涵義。我順著這個發現引發的問題,寫了一篇關於近世中國童蒙書中社會感的文章。此外,傳統中國的主要觀念中,以「義」最富社會涵義,也在民間社會流行特廣,我因此對「義」做了單獨的研究。這是〈說義三則〉一文的來由。

  「義」雖然是中國由古至今流行極廣的觀念,但如前面所說,在學術思想的範圍,東漢以下就趨於衰落,在文化菁英的論述中,份量甚微,這個情況可能影響到現代學術界。學界對傳統中國「義」的問題並不重視,有關研究以「義利之辨」為主,但「義」觀念有許多其他重要方面,都很少受注意。〈說義三則〉是一篇對於古代「義」觀念及其在後世演化的基礎研究,我自己感覺,這篇文章很有創獲,特別在戰國和西漢的部分,結合傳世與新出土的思想文獻,對具有獨立性格的「義」觀念的成立,有清楚的呈現。不過,由於這是初步的研究,缺乏體系,雖然其中的論點大多可靠,相對於同書中有關「公」的研究,難以闡明「義」觀念在傳統中國的整體流變和意義,也未清楚揭示「義」與justice問題在華人文化的現代涵義。這個觀念沒有出現在書名,是理所當然的。

  《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於2005年出版後,我越來越感受到「義」的問題的重要性和獨立性,不宜附屬於「公」的討論。我逐步構思,如何進行研究,對這個問題建立比較完整的表述。我多次以「義」為主題,發表演講,並於去年(2019)完成兩篇文稿:〈傳統中國思想與文化中的「義」──兼論「義」與「正義」(justice)〉、〈早期中國思想中的「義」及其演變〉,收入本書。這兩篇有很多部分取材於〈說義三則〉,但由於新文章有明晰的主題,相信呈現了「義」與中國文化關係的基本面貌。

  本書經過重新整理,現在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公」觀念和相關問題的歷史探討;第二部分是對「義」觀念的歷史研究;第三部分則是對於華人文化中「公」問題的一般性反思。「附錄」收納了兩篇約四十年前學生時代的舊作,這兩文雖然和「公」、「義」沒有關係,但都屬於中國政治思想與政治思想史的範圍,多年來一直有人引用,應該也適合置於本書。以上諸文,除了第二部分,原來都收入《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原書中「評論篇」的文章則去除。

  本書諸文,除了有關「義」的兩篇文章是改寫和新作的性質,其他若干文章也做了修訂,見於各文附記,其中以「公」觀念部分的核心論文〈中國歷史上「公」的觀念及其現代變形〉修改幅度最大,增加了一個小節。本人多年來一直希望對《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一書進行改訂,現在在聯經同仁的協助下,能夠以《公義觀念與中國文化》的面貌重新問世,要向他們致上深謝之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