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一切親愛的:生存.反抗.欲望與愛的限時信
- 作者:約翰.伯格
- 原文作者:John Berger
- 譯者:吳莉君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09-05-1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1735062
- ISBN13:9789861735061
- 裝訂:平裝 / 20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繼《觀看的方式》、《另類的出口》、《另一種影像敘事》、《我們在此相遇》後,英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家、美學理論大師──約翰.伯格,在最新著作《留住一切親愛的》裡,通過不同的形式、體裁,以最感性的抒情訴求,喚醒眾生心中的普遍性。
《留住一切親愛的》以非凡的清澈與勇敢透視這世界的深沉苦難,並提出有助於終結這些苦難的觀念與行動。伯格可說是這個時代最受推崇、最善於描述、也最富有熱情的作家,他集文學、藝術、美學、文化、反戰意識於一身,透過這本情感豐沛的文集,對911之後的世界提出最深刻的反省與映照。從卡崔娜颶風、911事件、7月7日炸彈客事件、巴勒斯坦人的反抗到中東地區的重創流離,伯格在這一連串的政治對抗運動中,帶領我們探索無以數計的個人選擇、遭遇、啟明、犧牲、欲望、悲痛和記憶。政治抵抗在今日究竟意味著什麼?
《留住一切親愛的》一書,以發自內心的熱情對這個問題提出深刻而激進的反思。本書更呈現作者如何結合其藝術觀點與行動主義,試圖為讀者解釋過去六年來這世界所發生的種種情事,皆由人類的生存、反抗、欲望、愛等引起的。在本書裡,伯格分析了恐怖主義的本質以及隨之而來的深沉絕望。他書寫全球數以百萬計的無家之人,如何在貧窮與戰爭的迫害下淪為難民。他討論阿富汗、伊拉克、巴勒斯坦、土耳其......所有飽受資本企業或軍事準軍事權力欺凌壓迫,以及一般公民的生活自主權或最基本自由遭到剝削的地方。
伯格在這本文集中以精練的文字直指以下幾個本質問題:我們如何支撐自己生存下去,權力在誰手上,以及我們正在如何改變自然。
對伯格而言,專注而熱切地觀看這個世界,正是一種同情的形式。
而這充滿啟發性的優雅文字,正是他對後911世界的同情關注。
他藉由精練的文字表達知識分子的人道關懷和正義感,甚至以睿智的眼睛,澄澈的心靈,勇敢面對冷漠世間的深沉絕望。
唯有書寫世界的苦痛,引起眾生的共鳴,才能釋放內心的溫暖,提醒我們美好的另一面。
伯格的創作角度和批判精神,毫不遜色於薩依德、霍布斯邦、馮內果、桑塔格。
他凝鍊的遣辭用句和思考方式,更媲美於蒙田、梭羅、惠特曼、狄更斯、紀伯倫、培根、D. H. 勞倫斯等文學大家,可謂集大成者。
有如一本無法用傳統體裁定位的書,伯格動人的敘述方式,彷彿一種對應的文體形式,使《留住一切親愛的》堪稱當代最新的《戀人絮語》之典範。
作者簡介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1926.11.5-)
文化藝術評論家、作家、詩人、劇作家等,1926年出生於倫敦。1944至1946年結束服役後,進入倫敦中央藝術學院及切爾西(Chelsea)藝術學院就學。1948至1955年開始教授繪畫,並展開終其一生的繪畫生涯。他的作品曾在倫敦的?登斯坦畫廊、瑞德弗尼畫廊,以及萊斯特等畫廊展出。
1952年伯格開始替以政治、社會問題、書刊、電影、戲劇等為主題的《新政治家》雜誌撰稿,並很快的以一位深具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的藝術評論家身分竄起。從那時起他陸續出版了多本藝術評論書籍,包括了有口皆碑的藝術研究作品《觀看的方式》。這本書是以BBC的同名電視影片裡的某些概念為出發點。
伯格的第一部小說發表於1958年,他創造了一種別出心裁的小說體,包括1972年贏得英國布克獎以及布萊克紀念獎的作品G,並與瑞士導演阿蘭.鄧內合作,撰寫電影劇本《2000年約拿即將25歲》,以及多部電影劇本。他還撰寫了多部舞台劇本。在過去的這二十多年,伯格長期居住在靠近法國邊境阿爾卑斯山的小村鎮裡,深受山中居民的傳統習俗以及艱困的生活形態所吸引,他也以他們為主題撰寫了多部相關作品。
伯格雖已年近八十,依然十分活躍,作品大多具有濃厚的批判色彩,且表現形式不斷的推陳出新,對社會政治等議題也有其獨特的看法及熱情。他被公認為是英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家。相關重要著作還有《永恆的紅色》、《畢卡索的成功與失敗》、《藝術與革命》、《另類的出口》、《另一種影像敘事》、《我們在此相遇》。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我們在此相遇》、《霍布斯邦看21世紀:全球化,民主與恐怖主義》、《建築的法則》。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