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沒有爸爸的兄弟,從小被媽媽扔給保母阿嬤養育,倒也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阿嬤藏匿了一疊爸爸寄給他們的信件,發信地址在遙遠的台東,他們才展開一場曲折的尋親計畫。在這之中,作者藉由主角以及同學們發生的事件,帶領讀者閱讀另外五個家庭的故事,品味親情的千萬種樣貌,也讓孩子體認到,無論父母用什麼樣的方式表現,對孩子的「愛」都是永遠不會改變的,更值得每一個孩子珍惜,感恩。
目錄
我和我的雙胞胎哥哥 14
別人的爸爸 20
蔡力偉的爸爸 22
林嘉美的爸爸 31
莊惠真的爸爸 41
麥佩嘉的爸爸 48
【洋娃娃】
【營養午餐】
胡金勇的爸爸 62
我爸爸 77
生日卡 78
保母阿嬤 85
訂羊奶 94
爸爸 101
賣瓜 114
計畫 134
旅程 141
到達 158
項鍊 173
校門上的英雄 187
後記 196
序
推薦序
自己的戲要自己演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 張子樟
尋父記
一、
無論是寫實、歷史或奇幻的少年小說,主角在人際關係的互動範圍,除了同儕、心愛寵物(因寵物而與他人互動)之外,關係最密切的應該就是自己的家人了。家人之中,又以父親對男孩的影響較大,因為父親往往是男孩學習的主要對象。父子在某些方面有時似乎也比較容易溝通,有時卻又容易對立,甚至反目。在某些特殊家族中,男孩常常要擔負家族興衰的重任,因此,男孩在少年小說中的角色十分吃力,卻又不討好。
在少年小說中,主角多半是青少年,父親通常為配角。理論上來說,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的言教與身教,應該具有相當的影響力。這是一種推論,從許多實際作品父親形象的刻畫中,或許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更清晰的概念。一般父親的類型略分為成功的父親、失敗的父親、虛無模糊的父親(或可有可無的父親),尤其在一個變遷急速的社會裡更為明顯。蔡聖華的《爸爸,五又三分之一》可以驗證這種類型的畫分。
二、
一對只有小時候被親生父親抱過數次的雙胞胎兄弟,媽媽在離婚後遠走桃園工作,也沒見過幾次面,從小被丟棄在保母阿嬤家。從孩子三歲開始,阿嬤就沒拿到保母費,媽媽賴著沒給,直到孩子國小都快畢業了,也沒想把他們接回桃園家裡。兩個懂事的孩子目睹阿嬤的無奈,心裡非常難過,再看到別人不同類型的父親,更想念自己的父親,因此便展開尋父的旅程。
透過弟弟「我」的敘述,我們看到了現代環境下各式各樣的父親。「四劍客」之一的蔡力偉的父親是個愛喝酒的原住民,不但很少照顧兒子,還常常喝醉酒出意外,需要兒子來照顧。另一「劍客」胡金勇與弟妹跟阿公、阿嬤住在一起,爸爸人在臺北做小生意。某一周日,胡金勇帶弟妹在學校玩,拔光學校菜園的玉米,爸爸只好趕回來幫他們轉學,帶在身邊親自教養。
除了介紹蔡力偉和胡金勇的爸爸外,作者又讓「我」談談班上三個女孩的爸爸。爸爸車禍過世的林嘉美,媽媽再婚,幫女兒找到一個體貼的爸爸(嘉美親自聽到的)。喜歡哥哥的莊惠真有個有錢的爸爸,經常幫助鄉人,也幫助兄弟倆遠赴台東去找父親。轉學來的麥佩嘉,有個印尼來的殘廢外勞爸爸,家中食指繁多,但全家團聚在一起。班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爸爸的故事,不管是那一類型,看在兄弟倆眼裡,很不是滋味,但從別人父親的故事裡,兩兄弟也得了不少寶貴的人生啟示。
三、
在作者巧妙安排下,兄弟倆偶然發現了裝滿父親來信的生鏽餅乾盒,便決定按照信上地址去尋找父親。實際上,他們並不知道父親犯案坐牢。在典獄長的幫忙下,作者安排了一場十分戲劇化的父子會。心存懷疑的哥哥不久就找到了答案,但不忍心告訴弟弟。接著另一場多年後發生於母校圍牆外的父子會,使得哥哥說出久藏於內心的祕密。
整篇故事由弟弟敘述,主角卻是哥哥。兩人雖是雙胞胎,哥哥卻一副家中老大的模樣。他比弟弟老成穩重,自認條件不夠,便利用弟弟想送給麥佩嘉項鍊的機會,故意裝出喜歡麥佩嘉的樣子,讓莊惠真知難而退,因為他認為自己的條件配不上富家女。飛機上的巧遇可能是戀情的再生,但當年的感覺沒有了。哥哥的處事態度剛好與弟弟的天真不成熟成為強烈對比。作者對角色的掌握、情節的安排、對白的用字遣詞,都相當出色。
就整個故事架構來說,作者能充分利用自己工作環境(國小)給予的一切,仔細觀察自己與學子、學子與學子之間的互動,然後再汲取需要的寫作材料,而不落入一般校園故事那類講桌與課桌、或課桌與課桌之間的互相嬉鬧、調侃的框架,已經相當不易。況且她還提供我們掩卷深思的機會,讓我們去思考被大時代急速變動衝擊的傳統家庭結構。在婚變與隔代教養頻傳的現今當代社會裡,孩子被忽視了,處處都是失敗的父親、虛無模糊的父親,親子關係已成為重擔,我們要如何去塑造和樂的家庭?這本書表面上似乎沒有深入挖掘與探討現代家庭問題,但歡笑幽默文字之外隱含的意涵,值得每位讀者去深思一番。
作者序
缺了一角的父親
蔡聖華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爸爸是五又三分之一?如果你還沒看過這個故事,請先把它看完,然後猜猜看(別想太多,答案很單純)。
我把《爸爸五又三分之一》的理由寫在下一頁,請按捺住你的好奇心,也許聰明如你,看完故事就能恍然大悟了。
去去去,先加入曾學儒、曾學融的狐群狗黨,開開心心的鬧個夠,再回到這裡來吧!
※※※
回想關於母親的印象,大家可能都會寫下「半夜裡我發著高燒,母親徹夜未眠的照顧我」,「她的廚藝很好,燒了一手好菜」,「在我失意難過時,她溫柔的安慰我;在我快樂高興時,她與我一起慶祝」。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與母親親密的互動,大多數的人都可以從記憶裡翻出三兩項,或是興高采烈的,或是溫馨感人的與他人分享。
可是,父親呢?那個形象比較嚴肅、嚴謹、嚴厲的父親呢?大部分的父親在外打拚事業,拖著疲憊的身心回家,用電視、電腦舒解壓力;平日除了燒開水,好像什麼菜都不會做;夜裡起身幫孩子蓋被的,也絕對不是他。
他,愛孩子嗎?
愛,當然愛,每位父親對孩子的愛,絕不亞於母親,只是天下的父親都用自己特別的方式愛孩子。
有一年,我帶著讀大班的兒子回娘家,兒子在紙上畫了一隻五彩繽紛的大蝴蝶,完成後,小手稚氣的畫上扭來扭去的名字。爸爸看了很歡喜,那種眼神有一種外公對孫子的疼惜。
他從牆邊最上層的櫃子,拿下了一個裝洋酒的紙盒,打開以後,從裡面捻出了一張摺得方方正正的紙。只見他慢慢的把紙翻開,我探頭一看,上面畫了好幾個穿著蓬蓬裙的小公主,眼神閃亮亮,踏著高跟鞋在花園裡賞花,小蝶兒在一旁飛舞,草地上歪歪斜斜的躺著小妹的名字。
他把小妹的公主再次摺好,也把孫子的蝴蝶摺起來,一起放進紙盒裡,然後把紙盒放回櫃子上,就去睡午覺了。
在那短短的幾分鐘裡,我們沒有說話,只讓圖畫上演自己的故事。時空停留的當下,我們被燦爛的陽光包圍,空氣中充滿了蜜糖。我知道那是從沒開口說過「愛」的父親疼孩子的方式,他的愛,用的是他自己的樣子。
一直覺得家庭成員的關係很有趣。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母親繞著孩子轉,轉成了母愛棉花糖。父親繞著母親和孩子的軌跡轉,轉出的是一個空間,一種與父親特殊氛圍的氣息,有著淡淡的茶香。
《爸爸,五又三分之一》裡的五位父親,用自己想要的樣子疼小孩、愛小孩。他們不會噓寒問暖,不摟摟抱抱,但我們仍然感受到他們滿滿的愛。
至於雙胞胎兄弟和他們沒找著的父親,各自占有三分之一分量的父子之情,我們不用為他們耽心,他們自有他們的宿命與依歸。即使無緣相見,仍然不減父親對孩子的關心與摰愛。
在這個社會變遷快速,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的時代,角色界線益發的模糊。期望發生在這些小主角身上的故事,可以讓大家重新省思「父親」這個角色,或許能打破些許刻板印象,讓大家重回天倫的懷抱,重新咀嚼親情之愛。
-
二手書5折$110
-
電子書7折$154
-
新書75折$165
-
新書79折$174
-
新書79折$174
-
新書85折$187
-
新書88折$194
-
新書9折$198
-
新書$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