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9篇論文的作者,由奏摺、題本、州縣檔案、衛選簿等官方史料,以及契約文書、訟師秘本等民間史料,分別討論了明清中國的訟師心態、軍戶充繼、科考假冒名籍、禁?民間祠祀,以及犯姦、親屬間的人命案件、買賣妻子,乃至於契約與習慣法問題、船運糾紛等議題;各篇文章試圖這些不同的法律現象放入一個更廣?的社會史、政治史、經濟史與文化史視野做更細緻與宏觀的考察。
9篇論文至少涉及以下四項議題:一、澄清那些足以支撐明清司法的核心價值觀;二、說明當時社會經濟與司法體系的互動關係;三、明清中國有關法律的話語(discourse)、修辭(rhetoric)與形象(image)等問題;四、中國法史學作品如何可與西方法律演變做更有效的比較與對話。藉由探究這四大類議題,本書希望對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問題,提供更具體而有用的論證與觀察。
編者簡介
邱澎生
西元1963年生,1995年取得台灣大學歷史學博士,1996年入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服務迄今。
主要研究明清中國經濟與法律領域的長期演變,諸如商人、士人與官員對財富分配、契約執行乃至於涉及「公利/私利」等經濟事務的價值心態,以及官員、幕友與訟師如何建構法學知識。探究這些「價值心態」與「知識結構」如何與當時中國的經濟與法律制度交互影響並且彼此界定?是其主要的研究關懷。
相關著作,可見個人網頁:idv.sinica.edu.tw/pengshan
陳熙遠
台大歷史系學士、歷史所碩士,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聯合學程博士。
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關注的議題,主要聚焦於文化傳統與禮教秩序,如何隨著歷史內外在條件的改變,而面臨斷續、轉化或重整等種種課題。
發表詳目,可參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網站(www.ihp.sinica.edu.tw)中相關個人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