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與布勞岱爾、湯恩比等量齊名的歷史學家, 解開修昔底德、吉朋、史賓格勒以降,對文明本質的思索之謎,
BBC名主持人,
一部脫離窠臼,不從兩河流域來細說從頭的文明史,
結合歷史學、地理學、考古學、美術史的古今大作,
暢談地球史上,人與自然的創意關係,
挑戰文明的意義。

  文明是巨大建築?法典?運河?是「野蠻」的相對詞?是一種「狀態」?還是人與自然的各種可能性?

  作者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實驗,以風、雨、氣溫、地形、洋流、緯度、海陸比例等元素為依據,將人類文明分成九大類型十七種生存實境,細數歷史上人與環境的各種可能。例如:冰天雪地的格陵蘭如何發展馴鹿業?熱帶低地瘴癘之處如何誕生吳哥窟?印度洋如何因為風向系統,成為貿易最盛的古老海洋?歐洲人如何突破大西洋洋流,來到新大陸?

  每種環境類型裡的人類都殫精竭慮,試圖適應環境或者改變環境;也許是巧妙計算人力可能涉入的孔隙,或者堅持無所作為;締造而出的也許是大帝國,或者得以延續至今的生活方式。

  他的注目焦點不在我們傳統意義下的文明史,例如;羅馬帝國、或文藝復興的佛羅倫斯、或啟蒙時代的巴黎,而是生態環境。他不講包浩斯的建材,反而講西非的巴塔馬利巴;談阿茲特克人的篇幅比談雅典的多;講高棉也比講十五世紀義大利大師們的時候多。

這是一本奇特的文明史,也是一本充滿新意的文明史。

  最重要的是,文明的高下是可以評斷的,只不過我們應該自我警惕,避免套用過去染上特定意識型態的社會發展度量表,而應該以社會如何與環境互動為依據,替文明化的成果打成績。

本書特色

有中文版特別精製的21幅地圖
破報廣告

作者簡介

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Felipe Fern?ndez-Armesto)1950—

  ★1997年榮獲國家海事博物館「凱爾德獎章」(Caird Medal)
  ★1999年受頒「約翰卡特布朗獎章」(John Carter Brown Medal),此兩項獎項都是頒發給對航海史與殖民史有傑出貢獻的研究者
  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環境史教授,塔夫斯大學西班牙史教授,家喻戶曉的BBC 節目主持人。紐約時報喻為「 與布勞岱爾、湯恩比等量齊名的歷史學家 」。著作甚多,《食物的歷史》、《我們人類》(皆為左岸出版)、《改變世界的觀念》、《真實、真相、真理》等,最新著作為Pathfinder: A Global History of Exploration。

譯者簡介

薛絢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專事翻譯。譯作有《費正清論中國》(正中)、《植物的祕密生命》、《空間地圖》、《美學地圖》、《意象地圖》(臺灣商務)、《福爾摩啥》、《富翁的物種源始》、《記憶之術》、《耶穌的真實王朝》(大塊)等。

 

目錄


導論

第一卷 荒原:荒漠、凍原、冰
第一章 冰的主宰:棲居冰的世界與凍原—歐洲冰河時代.北斯堪的納維亞.亞洲凍原.北極美洲.格陵蘭
第二章 地球死亡:沙漠中的適應與反適應—北美洲西南.秘魯北部.撒哈拉.戈壁.喀拉哈利

第二卷 草葉集:不可耕作的草原
第三章 颳風:北美草原與茂密的稀樹草原—大平原.非洲稀樹草原.撤赫勒沙漠之邊
第四章  文明的康莊—歐亞大陸草原

第三卷 下雨:熱帶低地與後冰河期森林的文明
第五章 原始林:後冰河期的溫帶林區—濫伐森林的事例.美國灘地.北美溫帶森林.歐洲
第六章   黑暗之心:熱帶低地—腓特烈韓崔克島.奧爾梅克心臟地帶.亞馬遜下游流域.地低區馬雅領域.高棉谷地.貝寧市

第四卷 發亮的泥地:漸漸乾燥的氣候裡的沖積土
第七章 荒涼平坦的沙地:近東地區的誤導事例—查桑巴沖積平原.約旦河谷.蘇美與埃及
第八章 鞋與稻米:中國與印度之超越起源環境—印度河.黃河.長江

第五卷  天空之鏡
第九章 雲中的花園:新大陸的高地文明—古中美洲與安地斯山
第十章 攀上樂園:舊大陸的高地文明—新幾內亞.金巴威.伊索匹亞.伊朗.西藏

第六卷 水域邊緣:海洋塑造的文明
第十一章  諸神如何分派:小島文明—「南太平洋」.夏威夷與復活節島.阿留申群島.馬爾地夫.馬爾他.米諾斯文化的克里特島.威尼斯
第十二章  海岸上的視野:沿海文明的本質—海上民族.腓尼基與斯堪的納維亞.航海的尼德蘭
第十三章 追逐季風:亞洲航海者的沿海文明—日本.近海阿拉伯.東南亞.科羅曼德爾與古哲拉.福建
第十四章 尤里西斯的傳說:希臘羅馬沿海—維奧蒂亞.希臘海外.雅典.愛瑟海與愛奧尼亞海.羅馬.羅馬帝國.文藝復興及其背景

第七卷 破浪:馴服大洋
第十五章  幾乎是絕地的環境:海洋文明的興起—從印度洋到大西洋.從大西洋到印度洋
第十六章  亞特蘭堤斯再浮起:大西洋文明之形成—從歐洲到美國的文化傳輸與回傳
第十七章  大西洋與後來:大西洋霸權與全球展望—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從太平洋到世界
注釋

 

內容連載

自 序
其實只是圖書館的一個小隔間座,我卻想像是在阿瑪麗亞的房間裡。壁紙有厚絲絨,窗戶掛著雙層窗帘,床的四周也圍著帷幕。十九世紀中葉的阿根廷人大多居住在泥土地板的房子裡,阿瑪麗亞房間舖地板的義大利地毯卻厚得腳一踩就陷下去。空氣有很濃的芳香。每一面來的光線都被遮住,冷熱天候擋在室外,自然被隔絕,只除了壁紙上凸起來的淺金色設計,這是要「呈現光在薄雲之間的明暗變幻」。

阿瑪麗亞激起人們非同小可的興趣,雖然住在裡面的女子是貞潔的,它大概是小說中訪客最頻繁的房間之一了。要想像這房間的樣子是很容易的,因為荷西‧馬爾莫在他一八五一年的小說鉅著裡描寫得很明確。許多人公認這部作品是開創阿根廷小說之邦傳統的代表。我今天早上動筆工作之前還在讀它。

阿瑪麗亞就像那個時代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所有市民一樣,要表現自己的出眾。當時的阿根廷是個海灣地,大草原是王爵的封地。環境中的一切都令人卻步,放眼四方都是一望無際──遼闊得和視線茫茫相差無幾,沿著海一般寬廣的河、越過大洋一般寬廣的海、走進似乎沒有盡頭的大平原,都是這樣。布宜諾斯艾利斯一段馬程之外就是市民所謂的野蠻人生活的地區。在這種地方,文明必須誇張才能教人看得見。
追求文明的人並不都是這樣把自己層層裹住,把窗戶掛上厚帘,把自己居住的地方與大自然徹底一刀兩斷。我現在喜歡這麼想:文明是「阿瑪麗亞效應」的產物。文明會製造自己的棲地。文明的程度視其棲地與未經改變的自然環境之間的距離或大小而成正比。阿瑪麗亞效應是什麼力量激發的?不是本能,因為某些個人、某些社會整體是沒有這種本能的。但應該是一種幾乎人人到處皆有的衝動或刺激物,如我在下文中所說的,這股衝動是任何人類可在其中棲居的環境,都無法完全抗拒的。

歷史是一門人性的探究,不是慣常觀念中的「科學」,因為過往的事並不在我們眼前:我們能知道的只是別人對於過往事物的觀感印象。然而,人是自然界浩大無比的連續體的一部分,除非是在人類與環境和生態系統糾結的篩網裡,否則不可能與他們面對面。這本書是一部自然界的故事,人類也包含在其中,這與以前的比較文明史的寫法不同,是按一個個環境寫的,不是按一個個時代或一個個社會來寫的。這也突顯了我著眼的輕重緩急處。我想要變換一下思考文明的方式:把文明描寫成一個物種與自然界的關係,是為適合人類使用而改造的環境,而不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也不是集體自我改進的某種過程,既不是進步故事的高潮,也不只是用來指大規模文化的名詞,更不是菁英階級認可的卓越境界的同義詞。我要把傳統通行的用法重新做一番整理。我主張「文明」(civilization)這個詞的正確用法應該是指某個類型的環境;但是這個意思已經被誤用的意思淹沒,有待重新挖掘出來。

用任何方法來劃分這世界的環境,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地理學家喜歡把環境構思成未經人類改動的模樣,把它們按自然生態系統而分。按這樣劃分,結果多半是分出三十個到四十個主要類項。可是人原本是自然界的一分子,在他自己所屬的那個生態系統裡多數是居於稱霸地位。我在本書中試用了一套以環境特徵為依據的方法。環境特徵都清楚地反映在文明之中人們實際的生活經驗上。分類方法不論到多麼詳細,每種環境還是會包含各種不同的棲地和生態環境。不同的類項會有交叉重疊。例如,有些沙漠地區的降雨量和許多森林區的差不多,幾乎每個緯度裡都有沖積平原。氣溫、土壤、降雨、海拔、與大小水域的關係、距離山岳的遠近、風、洋流,這些都是變數,可能因而使一個類別裡的個別環境彼此顯得很不相同,反而變成與其他類別裡的環境比較近似。隔絕而孤立的程度、交通的便利,又會造成超越範疇的影響──使山脈交疊,海洋縮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3
    $70
  2. 二手書
    31
    $170
  3. 二手書
    41
    $225
  4. 新書
    9
    $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