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這本書不是為你寫的,至少不是為理性思考的你所寫的,理性的你可能會因為前面那句話而感到不滿。這本書是為心煩意亂、無所適從的你而寫的,那種感覺源自於大腦深層,大多來自於潛意識。我必須透過你 — 身為讀者的你 — 才能探究這些感覺。
不過弔詭的是,如果思考就能讓大家成為優秀的投資人,那就不會有市場泡沫與恐慌、貧窮、上癮或犯罪貪婪等問題了。然而這些問題的確存在,因為理性大腦從十萬年前開始進化,但感性大腦卻是最原始的天賦能力(這是人類和寵物類似的地方),這兩部分的大腦不一定能相互配合。在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中,如何管理這兩部分大腦正是本書的主題。
在金融業裡,投資決策大多是依循理性流程,但是到了關鍵時刻,流程往往會脫序。不管你是投資散戶、投資組合經理人、財務顧問、交易員、分析師、還是投資委員會成員,左右市場的心理因素都很可能對你造成強大的影響。本書要為投資人解開兩個問題:哪些「不理性」的深層力量會影響我們的投資行為?如何更有效管理這些力量?
投資不光靠紙上談兵
好投資需要有基本的財務知識,那是理所當然的。不過,投資要神準,則需要學會自我管理的技巧。紙上談兵還不夠,你必須同時了解市場局勢與腦內佈局才行。
本書是為了具備投資概念的投資人(投資散戶、投資組合經理人、創投業者、銀行人士)、財務分析師(證券研究、基本面與技術面分析師)、以及交易員所寫的。讀者將學會找出財務決策中的潛意識錯誤(偏誤),了解心理偏誤的大腦淵源,在這些偏誤出現時就一眼辨別,並學會改善財務判斷的技巧。
不過,知道自己何時可能犯錯,並不表示你就能加以阻止。有效管理偏誤的方法有兩種:自身經驗及研讀他人案例。但是到市場上累積經驗的成本高昂,為了幫讀者研讀他人的經歷,本書蒐集了受偏誤影響的投資人案例、克服這類錯誤的投資人經驗、優秀投資人的決策技巧,並教大家如何營造有利決策的投資環境。
本書中關於投資偏誤的研究,大多取自行為財務學的學術領域。行為財務學的研究人員率先展開研究,找到許多系統性的投資偏誤。多數偏誤源自於大腦深層,所以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投資決策。當我們整合來自神經科學、行為財務學、從業人員的證據時,根本議題與補救之道就清楚顯現了。
本書架構
本書的多數章節都是以小故事開場,有的是悲劇,有的令人振奮,有的非比尋常。這些故事之所以收錄於此,都是因為它們帶來的啟示發人深省。我從接觸過的人物與聽過的案例中歸納出故事裡的主角,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在每一章中,讀者將學習:(1)找出特定的潛意識偏誤;(2)知道思考與分析何時可以(與何時無法)改善投資流程;(3)加強察覺情緒;(4)改善決策流程。
不過有一點需要事先聲明:理論大多強調偏誤是源自於神經,卻很少人證實大腦與投資行為之間有直接關聯。不過,本書想盡可能精確簡化概念與關係,讓內容與從業人員切身相關。我在以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投資錯誤、牛頓、馬克吐溫等例子來說明一些最基本、最普遍的投資偏誤。第一章解釋投資人在激烈市場中找尋機會所面臨的挑戰。文中主張,獲利的最佳來源是了解其他投資人的想法。第二章是說明大腦的基本結構,並概要檢視實驗所用的研究工具。第三章說明信念與預期如何塑造個人經驗。第四章討論神經化學,包括改變神經化學的平衡與影響實務決策的常見藥物與物質。
第二篇說明多種情緒如何影響判斷。第五章證明直覺對投資決策的重要價值。第六章說明恐懼、興奮、憤怒、難過等外顯情緒如何影響人的財務判斷。第七章探討大腦淵源,以及貪念與興奮所造成的病態投資效果。第八章檢視過份自信的危險與連番成功而衍生的傲慢。第九章說明不安與恐懼如何影響投資決策。第十章專門探討壓力與心力交瘁。第十一章說明影響某些當沖客與不肖營業員的病態賭博症狀。第十二章探討有利卓越投資的人格特質。
第三篇是檢視認知(思考與觀感)偏誤,雖然這些偏誤受情緒的影響,研究的焦點主要是放在根本的心?機制。第十三章簡要說明現代決策理論,並舉例說明結果、機率與含糊如何影響選擇。第十四章探討決策框架如何影響判斷。第十五章解釋造成「太晚認賠殺出」的損失趨避現象,散戶與專業投資人都有這種情況。第十六章討論時間觀感(例如時間折算)如何衍生投資偏誤。第十七章說明社會影響的過程與一窩蜂的現象,以及這些現象如何影響投資決策與投資委員會。第十八章解釋圖表分析與探勘資料時所產生的觀感陷阱。第十九章是討論影響投資人的注意力與記憶偏誤。第二十章是從性別與年齡等不同的生理觀點來探討投資風險承擔的差異,另外也檢視東西方投資人(非常有限)的文化差異。
第四篇提供管理偏誤的技巧。第二十一章歸納本書的主要結論,教大家減少偏誤的自學技巧。第二十二章提供更深入管理投資情緒的方法。第二十三章教讀者如何把「神經」觀點納入投資策略中,把握市價中的集體偏差。
導讀1
解讀投資偏誤、大腦與「國王的新衣」
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邱耀初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腦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林錦宏
「理性」與「投資偏誤」——國王該「穿∕換」衣服了!
要惹「火」經濟學家似乎很容易。尤其是對一些承載著「人是理性」信仰的研究者,只要檢驗真實世界中人的決策或投資行為如何地詭異及反常,就夠受了。「行為財務學」持續增加的證據指出「反常決策」這把惹惱經濟學家的火,不是少數投資者抓狂的行為,學界無法再將其當作「隨機的噪音」充耳不聞,這些詭異現象的底層有著一定的規律。
個人投資指南經典名著《漫步華爾街》2008年最新版本闢了「行為財務學」專章來迎接這把火,而金融史研究者彼得.伯恩斯坦的《投資觀念進化論》(財信出版中譯本)則正面迎敵準備滅火。「迎接」也好!「迎敵」也好! 「投資者是理性的」是「國王的新衣」嗎?或許到了攤牌決定「穿或換」衣服的時刻!
諾貝爾經濟學獎於2002年頒給卡尼曼,更加速結束「理性投資者」這一言堂的信仰。當「理性」的時代將走入廢墟,現在繼之而起的問題應是:投資者的行為若無法展現理性應有的表現,那麼這是「怕與貪」的情緒因素?亦或存在著根深蒂固演化及生理的因素?
近年來隨著「打開」心智的腦造影技術逐漸崛起,探究投資偏誤的行為這把火快速且直接燒到投資人的腦內,對此議題現也找到了部分合理的解釋。《投資人的大腦革命》列出「行為財務」偏誤的投資現象,他依據腦造影等實驗對此提供了深刻地科學論述,讓我們瞭解「反常的投資」既不神秘也不詭異;其同時指出偏誤是由情緒所誘發出來的,源頭就在「大腦」裡,這似乎也讓我們有機會「直接」看到了大腦在投資的過程中如何攪局。
整體來看,泰勒教授等人結合認知心理學家的研究,將「投資」從經濟學假設的「理性」概念拉到具體的「行為」面向;而《投資人的大腦革命》則整合「腦神經科學」,帶領「投資人」直接觀照自己的內心:「大腦」。從抽象宏觀的「理性」落實到個體「行為」並直達「大腦」,整個演變大幅地修正及延伸我們理解人類投資行為的機制,深具意義!
解讀國王的「新」衣——「投資偏誤」的大腦
「功能性磁振造影」的研究是《投資人的大腦革命》最大的特色。這個新時代的醫學影像工具就像汽車檢修場,它可直接或間接藉由刺激誘發並觀察大腦各個區域隨著時間的血流變化(單位區域血流量與該區域的神經細胞活動大部份呈現正相關)。簡言之,區域細胞的活動可以顯示在磁振影像上。因此,在模擬市場的實驗情境中,以特定的作業,讓受試者經驗並同時掃描他/她的大腦。分析大量受試者的影像訊號之後,便可以得知各個區域的功能,那些區域是油門,那些區域是煞車,以及各個區域相對的活動量等資訊。這個工具可以算是大腦功能的顯微鏡,讓以往看不見的認知功能、情緒反應得以現形!或許現在這些技術只是起步,需要很多時間處理訊號才能觀察到大腦對應外界刺激的活動影像。
當投資者對情緒與理性的自我觀察得以落實到可操作的行為與生理層次之後,要改變或治療這些「投資行為的失常」就有所依循了。如:對進出股市幾近成癮投機性賭博者應如何抑制其追逐風險的行為,書中除了提供讀者瞭解其大腦結構,並提出心理治療及具體的藥物治療方式。
整體來看,作者是以一個精神科醫師的經驗描述出那些藥具有「噴射引擎」、「防鎖死煞車系統」或「動力方向盤」的即時效果,最後幾章則不再依賴藥物而是採取心理學家的角度,以認知行為療法為核心,告訴投資人如何藉由「他助與自助」的方式保養這三個系統,使大腦這部車維持一個有效及最佳的動作。
投資偏誤的大腦——新版的國王新衣?
基本上投資客並不需關心「投資的偏誤」這個學術問題,但他應在乎偏誤是否會使其無法獲利、虧損甚或破產?但麻煩的是投資客大都難以察覺其已身陷「情緒」的陷阱,嚴重時它甚至會被視作為一種「病」!本書並非重提反例去激怒一些捍衛「理性」的學術研究者,其更積極的意義是揭示投資偏誤的病徵,告訴普羅大眾當你的大腦內化學物質狀態不平衡或大腦區域有所缺損時,將會發現「理性」可能已被拋在腦後,此時「恐懼與貪婪」的情緒正強勢地在左右你的決策,你可能病了!願意的話可藉助如本書作者這類專業投資精神科醫師進行藥物等方式微調-讓「理性」走出失控的「情緒」,獲得些許喘息的機會再規劃合宜的投資策略。
回顧這段遠離理性的投資史,可以看到跨領域知識正在快速地整合,這在學術上是進步,但在實務的學習上卻可能是「負擔」。因為割捨「人是理性」這個「新衣」來接受「行為財務學」的概念並不難,只要檢閱自己的投資行為就是最好的驗證。要獲取如:泰勒、特佛斯基與卡尼曼等與「行為財務學」相關的概念是容易的,坊間書籍也較多(如:《投資心理學》、《行為財務學》、《金融心理學》、《誰說人是理性的!》、《半斤非八兩:跳出理財的心理陷阱》等);但要接受「反常」投資的病灶可能源於「大腦」的知識卻是困難的,單要獲得從「腦科學」延伸至投資的書就相當稀少,市面上雖有本類似的書:《不理性也能賺錢》,但其所涉及腦科學知識並不多,就目前狀況而言,以腦科學知識討論反常行為並能具體提出矯正作法,《投資人的大腦革命》一書應是最為深入且來得是時候。本書是目前第一本討論「大腦」與「投資偏誤」的書,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會是最後一本。然而「投資偏誤的大腦」是真正的新衣!還是科學版另一個國王的新衣?目前應不會立即有答案!但值得觀察。
最後,我們想說明的是:這篇導讀主要側重書內「心理學」與「神經科學」方面的題材,「投資學」部分的論述相當不足,實因筆者背景之限制不敢越俎代刨。作者花費數年的時間籌備這一本書,這幾年他在相關年會上穿梭蒐集相關資料的努力,是我們親眼所見的。從文中大量引用世界各地新的文獻可見其掌握學術趨勢的企圖,然而引用新的研究是優點也會是缺點,因為有些實驗結果穩定與否?其他研究者是否檢驗過?皆須更長時間予以考驗。舉例來說:作者在第二章引用神經科學家達馬吉歐與愛荷華賭局實驗結果發現:腹內側前額葉皮質損傷的病人較為短視以致虧損,正常人卻可經由「情緒」不自覺地學會「遠見」的決策使其獲利,但同章另一研究則得出相反的結果:正常人反而採取「短視」的決策以致獲利低於大腦受損的投資者,我們(邱耀初與林錦宏等)研究團隊修改「愛荷華賭局」所設計的「東吳賭局」以正常人作為研究的對象,發現他/她們大部分也是採用「短視」的策略而導致程度不一的虧損結果。……這些矛盾的現象有可能因為實驗設計、施測對象等因素所產生的;在面對諸如此類不一致的資料,要判定誰對?誰錯?是有所困難的,此皆需累積更多的研究才足以論斷。因此本書雖新但必然存在著一些尚不可知或仍有爭議的實驗,讀者在解讀或引用時應有所斟酌。
導讀2
誰說人是理性的! 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 郭敏華
在投資心理學中,最有名的投資行為偏誤,可能非「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莫屬了。所謂處置效應,是指投資人在處置股票時,傾向於賣出賺錢的股票、繼續持有賠錢的股票,也就是所謂的「出盈保虧」效應。此一偏誤之所以「有名」,除了因它在2002年造就了一位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卡尼曼之外,更重要的原因也許是:它實在太寫實了!世新大學所編製的投資人情緒指數,曾針對這個議題做過多次調查,發現台灣股民高達四成以上存在廣義的處置效應。許多投資人聽聞了此一偏誤的解釋之後,莫不發出會心微笑,笑意裡帶著濃濃一份「被了解」的認同。那麼,什麼原因造成這個十分普遍的投資偏誤呢?根據卡尼曼及特佛斯基的看法,這是因為人們的風險態度在損失和利得區間有所不同的緣故,在利得區間呈現風險趨避、在損失區間則呈風險追逐傾向,前者使投資人快快落袋為安,以避免承受價格回跌的風險,後者則使投資人願意繼續持股,冒險等待價格回升。
接下來,我們自然要追問:為什麼人們的風險態度會因利得或損失而不同呢?心理學家突然緘默起來。問題是,這才是最重要的問題啊,如果不了解這背後的真正機轉,如何能有效避免或者預防呢?幸而,山不轉路轉,心理學不談,生理學倒是因著腦造影技術的突破,開始沸沸揚揚地探索與對話了。原來,人們之所以存在不一致的風險偏好,是有其腦神經科學基礎的!
生平最受不了的事,就是疑惑長期未解,如今,在腦神經科學中乍見曙光,發現了答案,自是興奮莫名。一股熱情盪漾胸臆,決定立刻化為研究行動,於是針對台灣股民的處置效應深入探索,發現其中存在著因股市多空而變化的週期,在市場走多時,處置效應減緩,在市場走空時,處置效應最為明顯。此一變化恰與大腦或因預期獲利或因預期虧損,而在不同的區位發生活化的腦造影現象十分吻合,於是立刻撰文引用腦神經科學的發現來說明處置效應可能的生理原因。
投稿出去,一審意見回來後,反應相當正面,唯獨一位教授認為處置效應沒有必要引用生理學來解釋,囑咐作者應予修正。以審稿教授地位與權力之崇高,小小投稿者對於所有的意見自然是言聽計從,完全照辦;唯獨此點,思來想去,怎麼也割捨不下這個好不容易「發現」的新種籽,所以在修正稿中,幾乎所有的批評指教我都細心地一一改正了,唯一堅持不變的是以腦神經科學來解釋行為偏誤的初衷。結果呢,二審意見封殺了原先被我自己極為看好(過度自信偏誤?)的論文,唯一的理由就是教授大人「還是認為處置效應不必以生理科學來解釋」。那篇退稿於今正塵封在某個抽屜的某個角落……。
這個挫折使我在獲悉《投資人的大腦革命》中譯本即將在台問市時,內心感到雀躍無比!在很短的時間內讀完一遍、又重頭再讀一遍,讀得我興味盎然,欲罷不能。
對於一個愛戀「行為財務」至深且濃的人來說,作者的背景實在太教人著迷了。他有電機工程的學士學位、PLAN
II課程的藝術學位、醫學博士學位,還完成了精神科住院醫師的訓練,又做了神經科學的博士後研究;更妙的是,他從12歲起就有了投資經驗,對市場很有「feeling」,創辦了市場心理顧問公司,目前致力於開發計量心理投資工具。這樣的學經歷背景對於了解投資行為的生理機轉而言,大概無人能出其右了。
在本書中,他不但將常見的投資偏誤做了詳細的介紹,而且其中許多偏誤與大腦之間的連結,也說明得相當清楚。由於內容深入淺出,譯者文筆流暢,讀者就算不具有腦神經科學與行為財務學的基礎,也能對人類大腦的運作如何影響投資行為,獲得一定程度的認識。作者舖陳的架構與內容,讓我好有一種巧遇知音的感受,因為我在今年初,將整個行為財務學的內容整理出一套架構,提出SPA-view模型,將心理偏誤分為v-i-e-w四大部份(自我評價偏誤、思維偏誤、情感偏誤、意志力偏誤),並指出,除了v-i-e-w是造成投資人決策與行為偏誤的心理因素外,在心理之後還有S-P-A三大肇因(spirit-physical
body-aspiration,即心靈、生理,與目標渴望)。本書作者不但以整本書的篇幅暢談了其中「P」與v-i-e-w的連結,在其第五章的「直覺」中也幾乎觸及了「心靈」層次的議題(這是很少學者敢於觸碰的議題),這大概是此書能吸引我連讀二遍的主要原因吧。其次,作者貫穿全書一個又隱微又明顯的心得,正是這些年來我在教書的過程中,對一群又一群(因為一年又一年)可愛的孩子們,不斷發出的由衷建言:一定要探索自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唯有願意接納自己、愛自己的人,才有可能成為不受偏誤轄制的自由人!
這本書儘管頁數不算少,讀來倒是輕鬆又愉快。以行為財務學(或者投資心理學)目前的發展階段來說,實在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我願將此書推薦給所有願意在行為財務領域鑽研的同好們、願意在人生道路上勇敢自我探索的讀者們!祝福各位知滿足、情暢快,靈也通達!
謹此薦上。 郭敏華 于世新翠谷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