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貧窮:如何在我們有生之年做到?
- 作者:傑佛瑞.薩克斯
- 原文作者:Jeffrey Sachs
- 出版社:臉譜
- 出版日期:2007-10-2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739163
- ISBN13:9789866739163
- 裝訂:平裝 / 47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美國當代最重要的經濟學家傑佛瑞.薩克斯最新力作
《紐約時報》暢銷書、《時代雜誌》專題報導
中外學者專家重量級推薦,絕對不能錯過!
波諾(前U2合唱團主唱、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人)
賈德..戴蒙(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
喬治.索羅斯(世界金融家暨慈善家)
布倫特蘭(世界衛生組織執行長、前挪威首相)
朱敬一(中央研究院院士)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南方朔(知名文化評論家)
黃仁德(政大經濟系主任)
「我們這一代,可以選擇在2025年以前終結貧窮,改變世界。」 ? ? ? ? ? ?
?? 傑佛瑞.薩克斯
這是歷史上的頭一遭,我們這一代人有機會杜絕世界上最落後地區的貧窮現象,但是,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停止健康惡化、債務纏身、與厄運連連等讓超過十億人受難的惡性循環呢?
被《紐約時報》及《時代雜誌》譽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學家」、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特別顧問、世界貧窮問題研究專家傑佛瑞?薩克斯為以上的問題,提出答案。他在本書中提出的「臨床經濟學」最令人嘆為觀止!
薩克斯從非洲到印度、從波蘭到波利維亞,薩克斯拜訪超過一百多個國家,提供政治領袖經濟發展與打擊貧窮的建議。在這本書中他解釋貧窮在過去是如何克服的、我們如何可以幫助現今全人類五分之一的人口擺脫赤貧的糾纏。薩克斯也在這本書裡提供貧窮國家如何與富裕世界合作,來逃脫出赤貧陷阱,而所需要的成本其實相當地少,每一個人都可以盡上一份心意。
《終結貧窮》一書提供的是一個導引世界更富足安康的指南。
「薩克斯確是不凡之人,就一個經濟學家的角色來看,他提出國家何以貧富的學術理論,聞名於世,同時,他也以成功協助貧窮國家,改善經濟現狀的實際行動,廣為人知。在這本期盼已久、觀點清晰、內容動人的著作中,薩克斯詳述他的經驗,針對這個世界正面臨的艱難抉擇,提出可能的答案。」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 賈德.戴蒙
「我深深著迷於傑佛瑞的魅力。他具有非凡的創造力,是個能夠將統計數據轉換到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學家。他能夠看數據的同時,也看到一張張清晰的臉孔。……這本書中所討論的概念,有一種你無法抵抗的魔力,傑佛瑞讓我們理解,杜絕貧窮是我們這一代人,千載難逢的機會,這不但是可以做得到,更是可以達到的目標。」
??前U2合唱團主唱、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人 波諾
「薩克斯教授是經濟學界的傳奇人物。……經濟學界當然不乏『特定地區』經濟發展的權威,卻始終沒有人能夠貫穿融會眾多國家經濟,提出綜觀性的發展理論。以我所知,能夠達到圓融貫通各國發展的,學界僅薩克斯教授一人而已。薩氏將其投入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寫成《終結貧窮》一書,我認為值得閱讀。閱讀該書,不只是為了分享他經濟發展的觀點,也是為了體驗他民胞物與的情懷。」
??中央研究院院士 朱敬一
「這本著作可以說是薩克斯教授參與全球脫貧運動的總觀察與總回顧。在這部著作裡,最值得注意的,乃是他根據參與經驗而提出的所謂『臨床經濟學』的思想方法論,這是一種針對各國不同狀況而務實的對症下藥的模式。……也是對當今新自由主義經濟觀點所做的反省。」
??文化評論家 南方朔
JEFFREY D. SACHS 著 鐵人雍 譯
作者簡介
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Sachs)
美國當代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也是當代經濟學界的傳奇人物。1983年,年僅二十八歲即獲聘為哈佛大學終身職教授。而後轉聘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主任,由於參與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顧問,他的足跡遍及一百多國,造就了他在發展經濟學上泰山北斗般的地位。由於對世界的貧窮問題有著第一線的觀察與感受,他也成為當代經濟學界少有的熱血之士。於聯合國倡導減輕貧窮的千禧年計畫中,擔任秘書長安南的高級顧問。
薩克斯是聯合國貧困問題研究專家,全球化倡導者,也是促成G8格蘭依高會議與英國政府非洲計畫的主要推手。減低貧窮、永續環境發展是他主要的關懷。曾被U2合唱團主唱波諾(Bono)盛讚為「人民的經濟學家」,被他的對手、紐約大學的William Easterly描述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經濟改革者」。
譯者簡介
鐵人雍
台北市與蒙特婁人,專供城市政治經濟研究與國際傳播發展,現任加拿大社會人文科學基金(SSHRC)城市研究計畫(The Culture of Cities Project)博士後研究員。
推薦序
舊貧走了,新貧又到!
南方朔 / 知名文化評論家
1999年,英國學者貝雷斯(Kevin
Beles)寫了一本震驚世界的著作《可以用後即丟的人們:全球經濟下的奴隸》,他在書中指出,由於當今貧窮問題日益嚴重,全球已出現估計約三千至兩億的新奴隸,這些奴隸經常只不過為了幾十或百把美元的代價,即被賣為農奴、工奴、礦奴、船奴、妓奴,一年剝削率從50%到500%不等,只要用個半年或幾個月不死,奴主即可收回成本。一個人命比虫豸不如的時代業已到來,這些新奴隸比起古代的舊奴情況更慘。
而新奴隸的出現,其實一點也不讓人意外,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儘管有許多地區或個人日益富裕,但掩映在富裕的繁榮之下的,卻是快速增加中的貧窮問題,而且舊貧問題尚未解決,新貧問題又告洶湧而至。
當今全球貧窮問題有多嚴重?我們可以由下述數字看出一個梗概。目前全球人口六十億,但仍有十億過著每天不到1美元,即年平均個人所得低於365美元。但相對於如此龐大的窮人,卻有著另一個財富正急速增加的富人群落。例如當今全球最富的兩百個人,其財富即相當於貧窮的41%人口的總和。全球最富的三個家族,包括比爾?蓋茲家族、沃爾瑪老闆華爾頓家族、汶萊蘇丹家族,他們的財富1,350億美元,即相當最窮六億人口的全部財富。全球20%的最富階層,他們占用了人類80%消費活動。包括45%魚肉、58%能源、74%電話、84%紙張、87%汽車;但最窮的20%,則只占用5%魚肉、不到4%能源、1.5%電話、1.1%紙張、不到1%汽車。貧富差距大到如此程度,又怎不讓人驚訝得無言以對嗎?
當今貧富問題日益嚴重,舊貧問題未了,新貧問題又起。而貧窮問題並不只發生在所謂的第三世界而已,縱使富裕如美國,它在貧窮線之下的亦達三千二百九十萬人,占總人口的11.7%。而這個數量與比例,並未包括非法移民在內,也沒有包括被關在監獄中的人口。美國每一百三十八人裡有一個人在獄中,監獄人口有許多都是貧窮的黑人。如果把這兩類人也計入,美國的貧窮問題就會顯得更嚴重。只是貧窮問題儘管極為嚴重,但它卻早已被排除在人們的經驗範圍之外,第三世界的貧窮問題根本不會顯露在國際媒體上,每個國家的貧窮問題也都被掩蓋在人們不常前往的貧民窟或偏遠地區。貧窮問題只有在引爆了大型犯罪、戰爭、疾病盛行而出現大規模死亡,或都市窮人暴動等問題嗎?它才會突然的出現在人們眼前。當今的貧窮問題逐漸受到人們重視,乃是因為貧窮地區的疾病如愛滋、瘧疾、肺結核日益蔓延;貧窮地區的部族內戰開始增加,在若干特定貧窮地區開始出現恐怖主義極端勢力。由於些問題已對富裕國家造成了威脅,西方國家才收斂起它們長期的冷漠與視而不見,貧窮問題始能進入世界的時間表。
當今世界的貧窮問題日益嚴重,而貧窮問題的形成,當然難以簡單歸納。有些特殊的國家,天災頻繁,乾旱、洪水、蝗災、大規模流行疾病等經常降臨,要想擺脫貧窮自然難若登天。有些非洲國家,在舊奴時代被西方獵奴商人大規模獵捕,販賣為奴,這些國家的社會結構被徹底摧毀,社會安定力量失去,因而部族戰爭頻繁,這樣的國家當然不可能有順利的資本原始積累過程,當然也難以擺脫貧窮,復歸野蠻的社會,只會有殺戮,不可能有財富。
而除了自然環境,社會因素等所造成的遺傳式的貧窮外,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還多出了許多另外的貧窮觸媒,可以列舉如下:
??例如:有大量的第三世界國家,在美蘇對峙的冷戰時代淪為代理性的前?國家,它被奉送大量的外債,最後只是肥了少數軍事寡頭,而累積債務則高達2.5兆美元,每年必須歸還的債息高達1,750億美元,有許多「特別高債務國家」,債務甚至接近其每年國家總收入,這種國家累世被債務束縛,又怎麼可能脫貧?而除了冷戰債務外,近代西方國家為擴張經濟版圖,經常向第三世界國家推銷開發計畫並附帶債務計畫,最後是債務及開發利益被別人享有,債務負擔則由自己承受。稍早前一位美國區域經濟專家柏金斯(John
Perkins)寫了《一個經濟打擊手的懺悔錄》,即將拉丁美洲厄瓜多爾的經驗做了公開??厄瓜多爾從熱帶雨林每賺到100美元,美國油公司即獨攬75美元,而剩下的25美元裡,四分之三用於還債,四分之一的多數用於政府的軍事和行政支出,只有十分之一即2.5美元用於國民的衛生和教育,這樣的國家又怎麼可能擺脫貧窮呢?
??在全球化時代,西方大國經常根據自身利益,要求窮國開放市場,而本身的市場則選擇性的關閉。於是許多窮國逐缺乏了自主發展的契機,只能生產特定的單一經濟作物,並蒙受不利的價格競爭,自然難以脫離貧窮。
而除了上述等致貧窮的新原因外,一般人可能都疏忽了一個正在發生的致貧因素。那就是近年來的國際經濟學,真正的經濟學家早已讓位給了寡頭投資銀行的理財專家和分析師,他們鼓吹私有化,俾為金融資本增加投資標的,他們鼓吹降低國家的福利責任,俾讓金融保險業得以擴張版圖。這使得私人金融資本無遠弗屆。國家的財政金融籌碼則大幅減少,這些金融資本會用於全球炒股炒房和買賣公司銀行,而不會用於實體的公共投資。於是我們遂看到全球與私人金融資本有關的富人日富,全球大都市的房價日漲,發展中國家當都市房價騰貴,物價上漲,以及為因應這種生活的官吏貪污和黑道經濟自然大盛,相反的則是攸關國民的公共投資日滅,窮人翻身的條件自然不足。近年來許多開發中和已開發國家的新貧大增,都與此有關。俄國的莫斯科已成為全球生活費用最昂貴的城市,貪污及黑道經濟大盛,新貧也大幅增加,印度雖為「金磚四國」之一,事實上則是資金大量投入股市房市與消費,長期投資嚴重落後,新貧也大幅增加;日本在小泉首相任內大砍老人福利23%,新的「老貧族」已暴增183%,這些因素都是M型社會的特性。
在對當今全球貧富問題做了扼要的總體素描後,這時後我們有必要來鄭重推介由當代美國主要經濟學家傑佛瑞?薩克斯(Jeffery Sachs)這本於2005年所出的重量級著作《終結貧窮:如何在我們有生之年做到》了。
薩克斯教授乃是當代主要學者,1983年他二十八歲時即獲聘為哈佛大學終身職教授,而後轉聘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主任。由於參與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顧問,他的足跡遍及一百多國,這也造就了他在發展經濟學上泰山北斗般的地位。由於對世界的貧窮問題有著第一?的觀察與感受,他也成為當代經濟學界少有的熱血之士。1999年七大工業國在德國科隆舉辦高?會,全球在教宗號召下發起「替家園免除債務運動」(Jubllee
2000),同年聯合國在祕書長安南主導下,召開千禧年大會,為全球擬定脫貧計畫,這兩項重大的進展,薩克斯教授都是主要的顧問和推手。一個經濟學家能走出課堂,以全球為實現自己熱情的舞台,這樣的參與精神已成了當代經濟學界的傳奇。
而這本著作,可以說就是薩克斯教授參與全球脫貧運動的總觀察與總回顧,在這部著作裡,最值得注意的,乃是他根據參與經驗而提出的所謂「臨床經濟學」的思想方法論,這是一種針對各國不同情況而務實的對症下藥的模式。他樂觀的認為,只要全球能對貧窮問題知所警覺,採取有效的方法,不只聯合國千禧年大會所揭櫫的目標可望達成,徹底的消除赤貧,也同樣的值得期待。個人認為本書最值得再三仔細被閱讀的乃是第四章「臨床經濟學」裡對當今新自由主義經濟觀點所做的反省。
不過必須在此提出的,乃是本書所探討的,主要乃是針對第三世界的貧窮問題,在觀念上,這種貧窮乃是屬於「舊貧」,但我們也不能疏忽了,那就是當今的世界,從已開發國家到開發中國?,所謂的「新貧」問題早已洶湧而至。最近剛逝世的法國當代社會哲學家戈茲(Andre Gorz)曾指出過,目前全世界由於生產力持續提高,物質的豐富已無可懷疑,但因人類缺乏新制度的設計,愈來愈多無錢的窮人也告出現,用譬喻來說,那就等於是將來人們有如生存在一個物質豐富的天堂裡,但卻有愈來愈多的人是在天堂裡挨餓,這或許也意謂著除了臨床經濟學之外,人類為了新貧問題,或許還需要一種新的臨床社會學吧!
是的!「貧窮」絕對能夠終結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2007年9月3日接到出版社編輯的電子信件,邀我為這本《終結貧窮--如何在我們有生之年做到》(The End of Poverty:How We Can Make It Happen in Our Lifetime)中文譯書寫導讀,雖然手邊堆了不少稿債,也有待讀的書及雜務,但我幾乎不假思索立即回函接受。
認同薩克斯、關心貧窮
之所以爽快接受的主因有二:一是對本書作者傑佛瑞.薩克斯(Jeffry Sachs)景仰已久,此君多年前就以「震盪療法」(shock therapy)的主張聞名於世,我也一直以為今天俄羅斯之能有浴火鳳凰般的發展成果,就是服用這帖藥方,因而對於薩克斯的著作就有信心,也當然樂意先睹為快。
第二個原因是本書的主題非常吸引人,「貧窮」這個自有人類以來就如影隨形的災難課題,薩克斯竟然認為可以「終結」,而且還肯定的明指「我們有生之年」,也就是我們這一代就能做到,他還提供了「解決之道」呢!究竟是什麼妙方,我當然急於一窺全貌。
我是唸經濟的,而經濟學的誕生一般都說始自1776年,那是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1723~1790)的《原富》(The Wealth of Nations,較為國人熟悉的譯名是《國富論》)這本經典書出版年。該書被公認是第一本經濟學教本,從此開展了當代經濟學。不過,這本書的原名是《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顧名思義旨在探討「財富」的「本質」和「起源」,簡單的說就是探索如何增進人類的財富,但遺憾的是,一直以來卻有被「窄化」成「國家的財富」,甚至於衍化成「國家間經濟爭戰」的錯誤方向。所以,正統的經濟學關切的是財富的本質及其如何增長,終極目標在於增進人類福祉,其中隱含「沒有貧窮」。
史密斯發現「分工」、「市場機能這隻無形手」是達成目標的好方法,而要分工順暢、市場運作順利,「誠信或信用」是人類必備的「倫理道德」。可惜的是,走入數理化、機械化模式為主流的現代經濟學,或是忽視這個基本原則或者視其為理所當然,竟然都不談這個根本性課題,更糟糕的是,還把史密斯書中的「自利動機」加以強調,於是「人是自利的動物」成為經濟學教科書的基本前提假設,更不堪的發展是,「自私自利」被認為理所當然,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竟成為口頭禪和座右銘,「損人利己」、「欺騙」、「權謀」等等行為也就見怪不怪,甚至司空見慣了。
經濟學原本就在探討財富本質和起源
之所以先作這樣的分析,無非想告訴讀者:經濟學和經濟學專業者本在探索人類福祉的增進,但在忽視或丟棄最根本的「誠信、互助」人性之後,事倍功半的結果就出現了。直到如今,「經濟成長」、「富國、窮國的差距為何不能縮小、反而拉大」仍是經濟學的探討主題,即使由於技術進步、科技發達,絕大部份地區不但免於落入馬爾薩斯(T. Malthus,1766~1834)擔心的「貧窮陷阱」,而且愈來愈富,可是局部地區的「赤貧」和各地區內部的「貧富懸殊或所得分配不均拉大」現象卻普遍存在,而1990年「內生技術變革」帶動的「新成長理論」或「知識經濟」,搭配電腦科技日新月異、網際網路無遠弗屆、交通和通訊四通八達,但「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所傳達的貧富差距拉大現象卻鮮活存在,而非洲的赤貧及人民大量死亡也赤裸裸持續著,除了找回史密斯原本最重視,但被後繼經濟學者遺忘的「道德情操(或情感)」這種基本人性外,還有什麼良方能快速終結貧窮呢?
瀏覽完薩克斯這本四百七十多頁大作後,我的感想是「英雄所見略同」。這把萬能的鑰匙就是「回到史密斯的原始點」,亦即「互助、「愛心」或「利他」這麼簡單的「秘方」。其實,史密斯在《原富》中所敘述的「自利」行為之「私利與公益相調和」境界,必須以「利他」作為前提條件,試想任何物品的供給者若不提供人家喜歡的東西,怎會有生意?又怎會對自己有利?如果不討好別人,縱使短期騙得到利益,怎可能長久呢?因此,「利人利己」才是正確的,若能昇華到「人人都能自動自發、由衷對人好」,也就可以建立「桃花源」,而「烏托邦」也可實現了!縱使這種理想境界無法達到,退而求其次,「不得不對別人好」以便「利己」的次佳境界,也可消除赤貧也。
溫暖的心和冷靜的腦兩者兼具
在我看來,當代的經濟學專業者大都擁有「冷靜的腦」,而經濟理論的威力也很犀利,可惜的是,相對缺乏另一項重要的特質--「溫暖的心」。其實,古典經濟學大師馬夏爾(A. Marshall,1842~1924)老早就告訴後輩們,真正的經濟學家需具「溫暖的心、冷靜的腦」。必須強調的是,這兩句話不是口頭說說,而是要身體力行,「做到」才算數。薩克斯正是兩者兼具並予以落實的「稀有人物」,這本書就是最好的證據。
本書可看作薩克斯的階段性傳記,記述其走出學術象牙塔,將理論應用於實際人間的點點滴滴,充滿「人道關懷」。他關懷弱者,但不激情也不濫情,很冷靜地審時度勢,非常清楚貧窮者要脫貧,最重要的還在「貧窮者自助」,而富人只要將財富的「微小部分」拿出來幫助,就可在「自助、人助、互助」,甚至於「天助」下跳脫貧窮的陷阱,只要跳出「第一階」的門檻就可「自力成長」、「起飛」。薩克斯以這麼大的篇幅告訴我們的,其實就是如此簡單的道理。
本書共有十八章,前三章以數據圖示證明兩百年來全球經濟成長圖像,告訴人們絕對有能力消滅赤貧;接著借用臨床醫學方法診斷經濟發展實務的差錯;而後以五章描述他參與和觀察五個國家的改革;最後再回到窮苦的非洲,以剩下的十一章仔細的剖析終結貧窮的可行之道。薩克斯一再強調美國只要付出0.7%的國民生產毛額幫助窮人一把,就能有效解決問題,而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的專家們若能放下身段,不要自以為是的頤指氣使、強迫赤貧國還債並照單全收他們開出的處方,也能化解難題。
自助、人助、互助、天助
我們難免會納悶,國際人道援助一直存在,而西方大企業也提供大筆資金、民間非營利組織的救援行動更未曾中斷過,這些林林總總的資源為何不夠?以薩克斯的親身體驗,實際用在非洲的數目微乎其微,除了政客們喜開空頭支票或經費嚴重縮水外,民間的捐款和慈善行動為何收效甚微?薩克斯在第十六章中提出些解釋,但說服力恐怕不夠。倒是薩克斯在書中也提到的孟加拉「鄉村銀行」微型貸款,在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給予尤努斯(Muhammad Yunus),表示正面肯定並廣知天下,或許提供慈善家和人道主義者一個正確方向並增強信心。畢竟「給魚吃,不如給釣竿,進一步且教導養魚、釣魚和捕魚技術」,才是協助貧困者脫貧的正道。
薩克斯這本書雖是2005年的作品,但一點都沒有時效性問題,無論何時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讓人感受到一個具有「溫暖的心、冷靜的腦」的樂觀人道主義者之情懷,希望它對政客們能有潛移默化之效。
看完本書,我不禁想起2006年5月16日中午,友人E-mail傳來的李家同教授寫作的〈癌症細胞〉一文,在此轉載供讀者們咀嚼、思考。
癌症醫生的故事
李教授在文中描述其「癌症醫生」朋友老張,收入高得不得了,卻過著簡樸生活,每次都坐公車參與聚會,從不大吃大喝,但對他人的經濟困難會慷慨解囊。62歲時老張退休,原因是得了癌症,只剩幾個月的生命,他的兒子也是癌症醫生。讓人納悶的是,老張不久就去世了,同學們都收到訃聞,除了絕對婉謝花圈這些玩意兒外,還有一個「參加者都在指定地點坐他們家租的遊覽車去」之要求,言下之意拒絕任何人開汽車去。
葬禮時由老張兒子的致詞中揭曉老張這麼快去世的謎底,原來他從頭到尾沒有接受治療.老張還特地錄製一捲錄影帶在其喪禮中播映,他在影帶中說癌症細胞是最健康、最有活力的,癌症細胞的分裂永遠不會停止,於是將人體中其他正常細胞的養分吸得一乾二淨。老張認為太健康的人都是癌症細胞,因為太健康所以吃得多;因為有錢,所以消耗掉大量資源。可是,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有些人用得多,其他人就要倒楣了。既有的統計資料告訴我們:80%的地球資源,由20%的人類消耗掉。
老張在錄影帶中一再提醒參與喪禮者:「如果全球的人都像我們這樣地吃遠洋的魚,全地球海裡的魚只夠我們吃一天。」老張也一再對與會者提出這個問題:「如果全世界都像我們一樣地享受,地球上的資源能撐多久?」他舉例說:四十年後,石油就用光了。老張也利用錄影帶顯現非洲2,500萬人得到愛滋病的慘狀。
為何老張不接受治療?他的兒子並沒有解釋,但李教授由影帶中看出,老張對於自己的生活好早就感到內疚,所以他一直盡量過得很簡單。非洲大批人得到愛滋病卻無人得到任何治療,歐美雖有治療的藥,但非洲的窮人買不起,老張雖熱愛生命卻不願自己的生命影響了別人,他不願意自己太健康,因為太健康就是癌症細胞。老張是提到了自己的病,說它不可能痊癒,即使花了很多錢治療,頂多可再活三至四年,這段期間他能做的非常少卻得花費人類大量的醫療資源。他在臨死之前捐了一大筆錢給一家慈善機構,專作醫治非洲愛滋病人之用。
大家一起來過簡樸生活
李家同教授感同身受之餘,日常生活也身體力行趨向簡單,也認同「我們不能生活得太好,我們不該是癌症細胞,我們應該將青山綠水留給下一代,留給別人」的生活原則。李教授的同學們也多多少少受到老張生活理念的感染,李教授更希望將這種理念廣泛傳布。
我很同意李教授的做法,其實老張也只是對「地球只有一個」、「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人的慾望必須有所節制」、「善用有限資源」、「不可浪費」、「讓有限的地球資源一代一代的永續使用」,以及「永續發展」等等我們常見的口號身體力行而已。畢竟人類自一九七○年代以來就愈來愈感受到資源的相對貧困。可是,為何「節約」、「安貧樂道」等等口號喊的喧天價響,收效依舊有限呢?
我們但見崇尚名牌、炫耀性消費依然是時尚,而這兩年在台灣掀起的「卡債、卡奴」問題,其中有部分就是消費至上,甚至是「享受至上」行為的反映。在這裡,我們必須嚴肅的提醒,「強調消費、鼓勵消費」的凱因斯理論,以至於總體經濟中「以消費提升經濟成長率」的理念和政策,都應重新思考。此外,當代基本經濟學以「自利」作為「行為動機」和以「極大化生產和慾望」為基本原則,甚至於將「技術進步」、「創新」作為永續發展萬能丹的觀念,都必須重新檢視。
在地球暖化愈來愈嚴重、非洲赤貧未消除,以及天災人禍愈見頻繁的此刻,更是冷靜檢討的良機。
推崇這個人,推薦這本書
朱敬一/中央研究院院士
薩克斯(Jeffrey Sachs)教授是經濟學界的傳奇人物。薩氏當年在哈佛大學經濟系任教時,年僅28歲就獲得該校正教授長聘,打破原本經濟系費爾斯坦(Martin
Feldstein)所保持的紀錄,堪稱學界奇蹟。不過,我向來不喜歡這一類的「速度」紀錄。數十年人生早一天晚一天拿博士、或是早一天晚一天當上什麼職位或名銜,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我推崇薩克斯這位傳奇人物,卻是因為別的原因。
在經濟學的專業中,「經濟發展」一向是比較冷門的領域。它之所以冷門,是因為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通常牽涉到太多太多的面向,政治、文化、歷史、人口、教育等都與經濟活動息息相關,因此各國經濟發展很難找到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模式。於是,若干學者對印度經濟瞭若指掌,但卻對智利一竅不通;也許有人是中國經濟專家,卻對非洲國家的情形完全不進入狀況。經濟學界當然不乏「特定地區」經濟發展的權威,卻始終沒有人能夠貫穿融會眾多國家經濟,提出綜觀性的發展理論。以我所知,能夠達到圓融貫通各國發展的,學界僅薩克斯教授一人而已。
經濟發展學門較難深入探索的另一個原因,則與經濟學的訓練有關。在當今專業化的學門訓練趨勢下,絕大多數的經濟學者都是執一而精,或是專攻貨幣金融、或是熟悉家庭人口、或則投入國際貿易與城鄉移動。這些學者也許能對若干開發中國家的單一主題侃侃而談,但若是問他們某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整體性問題,他們往往就答不上來了。依我所知,學界唯一的例外,又是薩克斯教授。他懂金融、懂貿易、懂通膨、懂人口、懂非洲愛滋瘧疾、也懂各國歷史背景。也虧他如此博學多聞,才敢對不少國家提出經濟發展的建言。
讀者去網路查閱薩克斯教授的履歷,就知道我對他的推崇所言不虛。1984年,他是玻利維亞經濟發展的顧問;1989年,他協助波蘭重建家園;1991年,他向莫斯科提出咨議;九○年代初,他深入觀察中國;1994年,他幫助印度政府;1995年起,他開始關注非洲諸國。全世界各大洲的落後邦國,幾乎都有他的足跡。若問我自己,我有這份足跡遍天下的能耐嗎?坦白說,沒有。許多薩氏關懷的國家,都是沒水沒電、暴民事件頻傳、瘧疾普遍、政局不穩、衛生條件極差的地區。如果沒有菩薩心腸般的真誠關懷,我很難想像有幾位生活裕足的老美,願意遠離波士頓的舒適宅邸,經常性地往這些生活困頓的地方去跑。
其實大家也都了解,勤跑地方並不必然表示關心地方。許多政客四處遊走,看似無目的地上山下鄉,但終究還是有選票的期待。但是薩克斯卻顯然是一無所求。他既不參選波蘭總統,也不涉足南非政局;他的勤走落後地區,當然就沒有什麼動機置疑的空間。最難能可貴的,就是薩氏對各地的經濟發展難題,都能提出相當詳盡而仔細的建議,從每戶貸款、地區疫苗、學校與老師人數、農具缺少數量、耕作種籽需求、基金管理方式等,都做了詳細的估算。坦白說,這些估算無法構成學術貢獻,卻都需要非常細心的投入才可能做到。同樣一句話:若不是真誠的關懷,又有幾個人能做到這樣投入?
薩克斯教授從各國赤貧經濟地區所得到的共通經驗,就是「脫離貧窮往往是需要外力協助的」。在經濟學上,國家自陷於貧窮而無法自拔的狀態,稱為發展陷阱(development trap)。以往,這種陷阱理論始終得不到正統經濟學家的重視,但薩氏卻以簡單的數字證據,向世人說明陷阱之確實存在。其實平心而論,如果人類沒有自陷貧窮的陷阱,則表示各國國內的窮人都可以自行翻身,那麼各國政府又何必課累進稅、提供各種教育補貼、對弱勢者提供社會保險救助呢?既然各國政府都願意對國境內的貧弱伸出援手,如果要堅持對外國的貧弱不予聞問,這不是偏見歧視或本位作祟,又是什麼呢?
在過去二十年中,薩克斯為全世界貧窮國家奔走努力的方向概有二端,其一是要求富國免去貧國所積欠之債務,二是要求富國對貧國多提供瘧疾、愛滋等重大疾病的援助。對於豁免債務,薩氏常舉德國為例。他指出一次戰後德國的巨額債務逼出一個希特勒,但二次戰後德國未受債累反而成就了今日民主而穩定的歐洲。薩氏的說法深具說服力,也徹底顛覆了國際貨幣基金會數十年來的僵硬思維,開始對若干國家豁免債務。
至於要求各國援助醫療資源,薩氏則與聯合國秘書長、波諾、比爾蓋茲等人同一陣線,四處遊說奔走。薩氏不斷告訴大家,金援亞非洲貧困之醫療經費,對富國而言只是九年一毛,何樂而不為?此外,一個貧富不均的世界,也絕不會是一個和平的世界。富人即使從世局穩定之自利出發,也該為消滅貧窮而盡番心力。這些點點滴滴的遊說努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都會成為消滅貧窮的資源與動力。
柯林頓總統2007年在哈佛大學的演講時提到,人與人之間其實是有百分之九十九.九的基因是相同的。如果我們強調那千分之一的相異處,當然族群、勞資、左右、統獨都會是勢不兩立的對決。但如果我們珍惜那百分之九十九.九的相同處,就當然會同意薩克斯教授的奉獻與投入。相異相殊、人相我相,其實只是在一念之間。看看薩氏跨越國界、無條件、無前提的關懷,台灣那些在國內拼命撕裂族群的政客,不該羞愧到無地自容嗎?
薩氏將其投入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寫成《The End of Poverty:How We Can Make It Happen in Our Lifetime》一書,已由臉譜出版發行中譯版,我認為值得閱讀。閱讀該書,不只是為了分享他經濟發展的觀點,也是為了體驗他民胞物與的情懷。
貧窮國家的人民邁向富裕並非遙不可及
黃仁德 / 政治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人類自古以來,大部分時間是處於貧困、匱乏的狀態。但到今日,經濟先進國家如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會員國,卻已有很大的改變。這些國家的人民已享受一種富裕、豐饒的生活,過去貧困、匱乏的現象業已一掃而空。在美國、加拿大、西歐、日本等地,人民因為饑餓而死亡的現象可說已近絕跡,代之而起的卻是因為脂肪過多、高血壓等營養過多的病症死亡的激增。但我們能夠僅以這些經濟發展的局部情形而宣稱人類的經濟情況已經發展到了普遍富足的境界,貧窮已經消失了嗎?如果詳細地觀察世界各地的經濟情況,我們可以發現仍然存在著廣大低度開發的經濟地區,眾多生活於生存水準邊緣的人民。
二次大戰之後,貧窮國家大都在力求經濟發展,有些國家已有相當顯著的發展成就,但大多數的國家卻乏善可陳,進展有限,全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差距整體而言是在擴大而非縮小。雖然我們可以為一國的貧窮找出許多的原因,但總結而言,貧窮國家的原因就是貧窮,貧窮的本身既是貧窮的原因,亦是貧窮的結果。由於人口眾多,素質差,缺乏資本,知識技術水準低,生產力低,每人平均所得低,故儲蓄為零或接近於零,無法投資,沒有資本累積,無法採用新的機器設備,也無力進行教育與訓練的投資,每人的生產力無法提高,因此低所得再產生低所得,形成一種貧窮的惡性循環。
貧窮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最大的阻礙是人口過多、素質低落,致使每人平均產出偏低,有些勞動的邊際產出接近於零。人口結構中,最大部分是消費而不生產的人口,兒童死亡率高,成年人營養健康不良,未老先衰,退休年齡太早等現象。社會上,尤其是農村,普遍發生隱藏性失業,很多人表面上有工作,實際上邊際產出等於零,看起來一家人都在從事農業活動,但每個人的勞力都沒有充分發揮,產出都很小。
勞力為生產投入的重要因素,貧窮國家的人口在量的方面已不成問題,主要是如何提高這一豐富的人力資源的效率,那就是改進人力素質。沒有優良的人力素質,就不可能成功地使用現代生產技術與採用現代商業組織。歐洲在十四世紀黑死病流行,人口大量減少,對當時實為時代的慘劇,但在慘劇中解決了人口過剩的問題。由於人口的大量減少,勞工的供應不足,促使研究發明節省勞力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因而快速進步,隨後發生了工業革命,帶動了歐洲經濟的發展。至今,過多素質低落的人口仍是印度、印尼、孟加拉、菲律賓、及中南美等國家經濟難以發展的最大障礙。此外,政府動亂無常,腐敗無能,行政效率非常低落,也是貧窮國家經濟發展的另一大障礙。因此,貧窮國家要求發展,必須要有一個誠實、穩定、健全的政府組織,制訂完善的法律、規章、制度,使人們的經濟活動有一定的準繩可以遵循,才能鼓勵人們投資,創造事業。
貧窮國家廣大群眾的無知及營養不良,使勞動沒有效率。有些落後的社會宗教觀念甚至由稱頌苦行生活而阻礙人們改善物質生活的期望。安貧樂道、知足常樂的修身觀念,每使社會缺乏朝氣,降低經濟發展的衝力。社會階級制度與其他形式的社會約束,限制了人們冒險創業與職業選擇的機會。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由封建繼承與傳統習俗而定,而非由個人的努力與能力來決定,個人想要創業革新,時常受到多方的阻礙。在貧窮國家,具有經驗、教育、進取精神而從事企業計畫的企業家,通常是少之又少,這是貧窮國家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
雖然貧窮國家存在許多經濟成長的障礙,但這些障礙可能意謂著經濟發展的最大缺陷,也可能意謂著經濟發展的最佳契機。譬如,有些開發中國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