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供讀者最新的醫療資訊,作者修訂了第三版。首先在到院前救護技術方面有一些觀念上的改變,例如:從水中救起溺水的病人,並不要求常規的做保護頸椎的動作,而是視溺水的機轉而定。如果親眼目睹有人在你面前倒地,也不必做搥胸的動作。至於急性冠心症的病人,EMT-P 可以在現場就給 MONA(morphine, oxygen, NTG, aspirin)。另外電擊的次數和劑量以及是否要電擊,都有巔覆傳統的變革。至於CPR 技術的改變,更是歷年來之最,它要求的是一個高品質的 CPR。所謂高品質的 CPR是指:壓的夠深、夠快、不中斷、完全起來。有關CPR詳細的做法,作者亦有深刻的描述,請讀者仔細的閱讀。
作者簡介
胡勝川
民國37年9月27日出生於南京。61年畢業於國防醫學院醫學系。71年自軍中退役,轉進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服務。76至77年間,於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學習急診醫學,回國後致力於急診醫學與緊急醫療救護服務的推廣。85年7月進入花蓮慈濟醫院服務迄今。
主要經歷:
嘉義空軍基地醫院航空醫官及主任(民國61至63年)
台南空軍醫院內科醫官及主任(民國64至71年)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總醫師(民國72至73年)
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專科醫師(民國73至76年)
台北榮民總醫院急診部急診內科主任(民國78至85年)
花蓮慈濟醫院急診部主任(民國85年迄今)
曾任:
中華民國急診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現任:
中華民國急救加護醫學會理事
中華民國大型活動緊急救護協會理事
中華民國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
榮譽:
台北市第二屆杏林獎得主
民國82年獲教育部頒副教授資格
民國89年獲教育部頒教授資格
現職:
慈濟醫院急診部主任
慈濟大學急診醫學科專任教授兼主任
國立陽明大學急診醫學科兼任教授
國防大學國防醫學院急診醫學科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