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葛蕾斯
- 作者:瑪格麗特.愛特伍
- 原文作者:Margaret Atwood
- 譯者:梅江海
- 出版社:天培
- 出版日期:2007-06-2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7759583
- ISBN13:9789867759580
- 裝訂:平裝 / 464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雙面葛蕾斯》是愛特伍最滿意的作品。在迷人的混亂中帶我們回到十九世紀,寫下備受爭議的謎樣人物。
葛蕾斯被判謀殺了她的主人湯瑪斯和情婦南西。但有人認為他是無罪的,也有人認為她是邪惡的化身。在服無期徒刑監禁中,葛蕾斯聲稱她完全不記得這起謀殺事件。
西蒙醫生在當時發展很快的心理疾病方面,是個非常積極的專家。雖然有很多人反對他的作法,但他仍耐心傾聽葛蕾斯的故事,慢慢的帶她回溯當天的記憶;最後,葛蕾斯會想起她封鎖的記憶嗎?葛蕾斯真的是萬惡不赦的惡徒嗎?還是她是那個時代的犧牲者?
本書特點
★加拿大國寶級女作家瑪格麗特.愛特伍最經典、最廣為人知的代表作,被譽為當代西方女性主義文學經典。
★沒有讀過《雙面葛蕾斯》,就不算認識瑪格麗特.3愛特伍!
★靜宜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孫安玲導讀。
★名作家蔡素芬、名評論家南方朔大力推薦瑪格麗特?愛特伍作品!
★1843年加拿大世紀懸案,牽涉性、暴力和上層與下層之間的矛盾,轟動一時,真人真事改編,瑪格麗特.愛特伍以20世紀末的視角再現19世紀加拿大歷史文化。
★跳越、交錯的精采寫作手法,挑戰你愛挑剔的閱讀神經。
得獎紀錄
★1996年榮獲加拿大最重要的文學獎吉勒獎(Scotiabank Giller Prize)
★1996年加拿大國家級總督文學獎(Governor General's Literary Awards)決選
★1996年英國曼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提名
★1997年柑橘文學獎(Orange Prize for Fiction)提名
★1998年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International IMPAC Dublin Literary Award)提名
全球媒體竭誠讚譽
★《雙面葛蕾斯》的力道絕不比流沙差。它是一本棒極了的小說。一旦把你吸了進去,你就別想走……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書評
★Seductive,beautifully articulated.…Brilliantly conceived and executed.
──舊金山記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在《雙面葛蕾斯》一書中,瑪格麗特.愛特伍超越了她自己。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愛特伍的想像力凌駕於劇情之上,令人難以抗拒。她將藝術推至極限,產生了巨大的毀滅,達到小說的最高境界。
──英國週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
★愛特伍此書再度確立了她傑出小說家的地位。
──英國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一本機智之作,在令人目眩神迷的故事之中,我覺得愛特伍是現今用英文寫作最棒的作家。
──澳洲雪梨先鋒報(Sydney Morning Herald)
★這是一位好作家的巔峰之作,重寫一個老故事,一件歷史性的謀殺案。任何結論都只可能是疑測之辭,極端考驗一位作家的能力。
──密爾瓦基新聞衛報(Milwaukee Journal Sentinel)
★吸引人且出色的故事。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重點評論
★愛特伍超越了自己,表現出耀眼的光采和強度。
──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愛特伍從不掩飾她的幽默,而她操縱複雜題材能力駕輕就熟,這本真是上上之作!
──書目(Booklist)
★Brilliantly realized,intellectually provocative and maddeningly suspenseful.
──加拿大權威雜誌麥克林(Maclean’s)
作家推介
知名小說家 蔡素芬:
愛特伍的小說擅於處理人際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尤其是女性隱晦幽微的內心和身份處境。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
1939年出生於加拿大渥太華,六歲開始寫作,十六歲立志成為作家。曾以《雙面葛蕾斯》獲1996年加拿大文學吉勒大獎;十九歲詩作《Double Persephone》獲E.T.Pratte獎;《The Circle Game》獲1996年加拿大省長新詩類作品。以《盲眼刺客》榮獲英國2000年布克獎,使得原本就已是加拿大國寶級作家的她,邁向全球性最受矚目的偉大作家。瑪格麗特作品數量高達三十種,全球共有33種語言版本。代表作為《盲眼刺客》、《使女的故事》、《末世男女》、《雙面葛蕾斯》等。
I 參差不齊的記憶 013
II 坎坷的道路 017
III 角落裡的小貓 029
IV 年輕人的幻想 055
V 破碎的碟子 103
VI 祕密的抽屜 141
VII 蛇形柵欄 185
VIII 狐狸與鵝 235
IX 人心與人體 283
X 湖上夫人 325
XI 倒塌的房梁 341
XII 所羅門的廟 359
XIII 潘朵拉的盒子 381
XIV 字母﹁X﹂ 405
XV 天堂之樹 425
扭曲的真相——我讀《雙面葛蕾斯》
孫安玲
一八四三年加拿大多倫多發生了一起聳人聽聞的慘案。兩位涉案的兇嫌之一是一位年僅十六歲的小姑娘。這起慘案轟動一時,在加拿大成了當時的世紀大案。美國紐約的報紙以及英國倫敦的報紙均有登載。人們對這個「性.暴力.犯上」的案子非常感興趣,因為在那個時代很少有女人,尤其是這麼年輕、這麼美貌,而且是一位僕役階層的人,竟會涉及像這樣的案子。
前言
加拿大多倫多的一位富農湯瑪斯.金尼爾(Thomas Kinnear)和他的管家兼情婦南西.蒙哥瑪莉(Nancy Montgomery)在一八四三年七月二十三日不幸雙雙遇害。驗屍的結果發現南西早已懷有身孕,所以是二屍三命。兇嫌是他家的兩名工人。馬夫詹姆斯.麥莫特(James McDermott)被處以吊刑。女僕葛蕾斯.馬克斯(Grace Marks)則以共犯身分被起訴。她被陪審團判為死刑,但法官以其年幼,且為女性,減刑為終身監禁。 對於此案,眾說紛紜。詹姆斯和南西到湯瑪斯家工作才三星期。在此之前,他們根本互不相識。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又怎會嚴重到釀成這麼可怕的命案呢? 對於詹姆斯的涉案及其後的定讞,沒有人有意見。但對於葛蕾斯之是否涉案,則意見趨向兩極。有一半人覺得她真的是可怕極了,心腸狠毒,是整個事件的「幕後主導者」。另一半人則覺得她實在「太單純、又太年輕、太柔弱了。她只不過是一個沾上了一點邊的旁觀者」,目睹一切,驚慌失措,恐懼異常。事實上詹姆斯真的有開槍射擊她,警方在她所說的地方是有找到子彈。所以很可能她真的是嚇得發慌——想想看,詹姆斯已經殺了兩個人,又威脅要殺她,為了自保,她不得不在他的要脅下跟著他逃亡,所以她是個「嚇壞了的女性受害者」。
寫作緣由 作家的看法也是南轅北轍,相當分歧。例如,Susdnna Moodie的維多利亞短劇就從馬夫詹姆斯的角度來看整個事件。她把葛蕾斯寫成劇中的壞人,而詹姆斯則是被她所騙的那一位。是她唆使、是她導引、是她煽動一切的,因為她愛上了主人湯姆士、嫉妒南西。她要殺的是南西。她以己身作為誘餌讓詹姆斯幫她殺南西。但她只是說說,沒想到詹姆斯真的會動手。他殺了南西後,她嚇壞了。詹姆斯又臨時起意要殺主人湯姆士。葛蕾斯力阻無效,反而激怒了詹姆斯,他覺得他被利用了…… 有一位在慘案發生時才九歲,常去湯姆斯家果園偷採蘋果的男孩,長大後寫文章指出,葛蕾斯既「仁慈」又「和藹」。葛蕾斯後來住的瘋人院的院長Dr.Workman也說她「真的很好、不抱怨」。「就連當時的政界也都分成二派,保守派反對她,改革派則支持她」。 加拿大名小說家瑪格麗特.愛特伍是從Moodie的作品Life in the Clearings中獲知這件事。
她也唸了Moodie所寫的那個短劇。首先,她以Moodie的故事為本寫出了一個電視劇。她的作品內有許多錯誤的地方。歲月流逝,葛蕾斯.馬克斯的事一直盤據在愛特伍的腦海中,縈繞不去。葛蕾斯到底有沒有做壞事?她究竟是惡魔,還是可憐蟲呢?她決定要寫一本小說,採持平之論,讓葛蕾斯更完整的呈現在世人的眼前。於是她開始作詳盡的研究工作,查閱當時的報紙報導、法官的筆記,以及監獄的紀錄。她不僅鑽研那件謀殺案,也探究維多利亞時代生活的點點滴滴,包括當時的監獄生活。她發現人們在寫葛蕾斯.馬克斯的時候,把他們自己對於「女性的看法」安裝到她的身上。他們又把他們對於「僕役」、「性」、「犯罪學」、「發瘋」的所知也投注在她的身上。所以每個人心目中的「葛蕾斯.馬克斯」已經不是她本人了,而是他們意念中的「她」。(這可能是這本書被命為「雙面葛蕾斯」的原因吧。)對於這一點,愛特伍很感興趣。她對於公眾意見形成的過程,是怎麼形成的?人們如何把他們各人的想法擺入各種情況中的現象也很感興趣。她甚至發現每一個當時的見證人也都各說各話,各有版本。她決定把這些以及女性的屬性、男女之間的關係、以及思想和意識的問題都寫入她的小說《雙面葛蕾斯》中,讓讀者自行作判斷。她覺得有些事情很難釐清,雖有答案,但非我們所能知道。最後就算答案出來了,有的人也還是不相信。
寫作手法 《雙面葛蕾斯》一書部分是書信體,部分是敘述體,部分是詩文。共分十五章,愛特伍用Moodie在Life in the Clearings中所說的話、當時的新聞報導、英國詩人艾蜜莉、勃朗特(Emily Bronte)、白朗寧(Robert Browning)、伊莉莎白?白朗寧(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丁尼生(Alfred Tennyson)、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美國詩人艾蜜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Willace Stevrens、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等人的詩句,Kingston感化院懲戒簿中的一頁以及一段一八五九年對於年輕未婚女性「歇斯底里」的描述等作為她各章故事的引言。 故事共有兩條主線,分別由葛蕾斯.馬克斯和西蒙.喬登(Simon Jordan)帶動。喬登是一位來自美國、在歐洲研讀記憶、發瘋和失憶理論的精神病醫生。他代表的是一群相信葛蕾斯是無辜的善心人士,要營救她做出了許多的努力。(這個角色是著者愛特伍杜撰的。) 小說由一八五一年葛蕾斯二十四歲,在感化院中服刑,但被借調到典獄長的家中服勤開始說起。一八五九年喬登開始到監獄來探望葛蕾斯,期盼能讓她恢復記憶,想起謀殺案發生時的情形。這是因為審判時她堅稱當時她昏了過去,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訪談中,為了要使葛蕾斯消除戒心,喬登引領她回溯過往,讀者因而得知葛蕾斯的身世、經歷、謀殺案時她的驚嚇、其後的被迫逃亡、出庭應訊、感化院的生涯等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她並不是律師叫她在審判期間裝出的那個呆子。她會讀、會寫、會觀察、會仔細的聽別人講話。事實上,她很會說話,可以侃侃而談。
她敏銳、有智慧、她的不幸際遇,讓她的言辭中帶有一份諷刺。而事實上,就算她以前有多麼的單純,經歷了這麼多的世事磨難,也會完全變了個人吧。 因為和房東太太有糾纏不清的情愛糾葛,喬登功虧一簣,只好在完成他對葛蕾斯的研究前就離開了。可是其他的人,一些科學家、神職人員和女士們還是為她提出請願,使她得以獲釋,使故事有個美滿的結局。 但在一次和喬登會面前,葛蕾斯一面回想,一面考慮她要告訴喬登什麼。她說:「我記得被逮捕時我所說的話,還有律師先生說我該怎麼說,還有那些我甚至連律師都沒告訴過的事。我記得審判時我所說的話,和後來我所說的話,它們都是不一樣的。我也記得詹姆斯說我曾說了什麼,其他的人說我一定曾說過什麼。總是有那些人會把他們講的話放進你的嘴裡,說是你講的……」這段話反應出《雙面葛蕾斯》這本小說的主題——真相之被扭曲。人與事的真相很難得知,我們得到的訊息可能是多變、相互矛盾、不完整、令人不滿意的。葛蕾斯.馬克斯做了沒?她是善是惡,就留給每一位讀者自己去判定了。
媒體讚譽
瑪格利特.愛特伍是文史家、小說家、詩人。《雙面葛蕾斯》是愛特伍的第九本小說。對這本書,當然有褒亦有貶,但以讚美居多。《密爾瓦基報》記者大衛?瓦爾頓(David
Walton)稱讚:「它是一位好作家的巔峰之作,重寫一個老故事,一件歷史性的謀殺案。任何結論都只可能是疑測之辭,極端考驗一位作家的能力。」《華盛頓郵報》書評說:「《雙面葛蕾斯》的力道絕不比流沙差。它是一本棒極了的小說。一旦把你吸了進去,你就別想走……」《每日新聞報》認為:「《雙面葛蕾斯》使你有機會沈溺於一本書中。我們最有天分的一位作家,讓你得以今日的時光,走入過往,換取昨日的種種。」
《紐約時報》書評也很肯定的說:「在《雙面葛蕾斯》一書中,瑪格麗特.愛特伍超越了她自己。」
——原載《書評雙月刊》五十期(本文作者為靜宜大學英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