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建築與東方實驗

數位建築與東方實驗
定價:490
NT $ 45 ~ 441
  • 作者:劉育東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07-01-1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4178539
  • ISBN13:9789864178537
  • 裝訂:平裝 / 18 x 22.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因為在哈佛的指導教授威廉?米契爾的一句話:「留在美國,你只是數百位人才中的一個,回到一切正在起步的台灣,才可能做不一樣的事。」1994年,劉育東放棄在哈佛與MIT的教職,回到台灣,從此展開一天工作48小時,一年工作720天的生活。

  這本書,就是交大建築所創所教授劉育東在台灣「完成第一個自由形體空間」、籌設「遠東國際數位建築獎」、為故宮實現「虛擬長安——再現盛唐」大展、赴中國大陸完成「大連電子深圳總部」數位建築,並獲得佛羅倫斯建築雙年展等國際大展、及中外媒體肯定等……,化各種不可能為可能的背後故事。

  本書前半部,則依歷史脈絡,描述如聖家堂、落水山莊、雪梨歌劇院、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等偉大建築,如何翻轉當代世人對工程與藝術的想像。

  「我選擇數位建築發展,就是選擇去相信建築即將有大躍進。」以超乎一般人想像的決心、過人的行動力,劉育東不僅為自己與交大、台灣、甚至中國大陸,實踐對未來建築的想像,也以《數位建築與東方實驗》,鼓舞所有在建築、藝術與科技領域中,勇於創新,夢想「寫下明日歷史」的人。

作者簡介

劉育東

  哈佛大學建築設計博士∕麻省理工學院共同博士研究,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創所教授,曾任應用藝術所所長、建築所所長、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代院長。專長數位建築理論,曾任哈佛大學、奧斯陸建築學院、智利大學、以色列理工學院與北京大學客座教授,並擔任柏克萊、愛荷華、雪梨、義大利比薩、日本大阪、韓國延世等大學與日本建築學會之專題講座,以及亞洲電腦輔助建築設計學會理事長。

  應邀參加佛羅倫斯建築雙年展、深圳國際建築與城市雙年展、法國科學院科技藝術展、智利聖地牙哥建築雙年展、臺北故宮「虛擬長安」展、臺北市立美術館「遠東建築展」與「明日建築展」、自然科學博物館「數位台灣成果展」、臺灣前衛文件展、日本全國建築系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設計小組。

  數位建築作品發表在國際雜誌 a+u(日本)、Experimenta(西班牙)、ARCH’ IT(義大利)、Rassegna(義大利)、Arquitectura(智利)、A. Israel(以色列)、Archiworld(韓國)與台灣及大陸各建築雜誌;並曾接受美聯社、法國《共和報》/《洛林共和報》/M6農錫電視台、西班牙《前衛日報》、義大利佛羅倫斯電視台、智利聖地牙哥電視台等國際媒體專訪。

  曾獲歐洲第一屆「派粹維克獎」(2003 Ivan Petrovic Prize),台灣第一位獲韓國《建築世界》雜誌選為「每月建築師」(2006年);列名《遠見》雜誌「典範人物」(2000年)、《GQ》雜誌「未來領袖」(2003年)、北京國務院建設部「中華建設名家」∕發行個人專題郵票(2005年),及2007年亞洲名人錄。

  自1999年起,應遠東集團徐旭東先生邀請籌設「遠東國際數位建築設計獎」,並擔任國際評審團主席迄今;應宏?集團施振榮先生邀請主持「宏?數位藝術中心」與「交大數位創意產業發展中心」創立計畫,並籌設「宏?數位創作獎」;與美國Peter Eisenman建築師合作規劃「新竹數位藝術館」;主持台機電贊助之故宮博物院跨國合作「虛擬長安——再現盛唐」數位藝術創作(參觀人數逾十萬人);應廣達電腦林百里先生邀請設計「廣達虛擬藝術館」;並應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陳郁秀主委邀請主持「2050願景台灣」之空間創作與文化藝術創作。2003年策劃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安藤忠雄來台設計「交大建築館與美術館」;2006年應邀策劃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生成就獎得主伊東豐雄來台設計「台大社會科學院」。

  除發表設計作品與學術著作外,另有《全球在地化——台灣新建築2000-2005》、《Glocalization: New Taiwan Architecture 2000-2005》;《大破大立——921校園建築獎》;《顯影數位建築》、《Distinguishing Digital Architecture》;《展現數位建築》、《Demonstrating Digital Architecture》;《數位建築多樣化》、《Diversifying Digital Architecture》;《數位建築發展》、《Developing Digital Architecture》;《為數位建築下定義》、《Defining Digital Architecture》;《數位建築的浮現》;《城市的現實與想像》;《東門城廣場設計競圖集》;《建築的涵意》;《建築的設計思考》;《Restructuring Shapes: Design cognition and computation》等書。並應邀撰寫《中國時報》文化藝術版「明日建築」專欄、《經濟日報》觀點版「創意」專欄、《遠見》雜誌「創意講談」專欄。

 

目錄

推薦序
一位寫下明日歷史的人∕高希均
一本讓人捨不得放下的書∕林懷民
前言&誌謝
對建築有熱情,對數位有憧憬
Part ONE 數位建築全球發展

1.建築是什麼?

建築的多元本質
建築的核心要素
建築的評價標準

2.數位觀點下的建築史

二十世紀末數位建築的浮現
數位前的建築
前數位建築
數位建築
後數位建築

3.數位建築的今日風貌

建築的數位性
數位建築的定位
數位建築的時代性斷裂
數位建築的發展方向

4.邁向數位之外——明日建築

又要變,又要恆久不變
創新與重複、極致與永恆的交錯
冰冷科技創造熱情建築藝術
真的從地上長出來
純藝術性與非線性
萬物皆可為建築
會呼吸的空中花園
動靜之間遊走
戰爭與和平的深思
自己就是自然
Part TWO 數位建築東方實驗

5.從新竹到全球

等待機會
再次熱身
東門城改造
新竹舊城的點線面
世界級的城市願景
二十一世紀數位建築

6.從全球回台灣——台灣數位建築實驗

遠東國際數位建築獎
公信電子設計
數位天空之城——把實驗變成課程
交大校門——師生都愛上的創意實驗

7.從實體到虛擬——亞洲的虛擬博物館

生命虛擬城市
總統府國家人權館
工研院願景館
廣達虛擬美術館

8.從建築到藝術——數位藝術進故宮

宏?數位藝術中心
宏?數位創作獎
虛擬長安.再現盛唐
陳慧坤的昨日淡水
為大師虛擬建館——蒲添生、李梅樹

9.從台灣到大陸——中國數位建築實驗

與貝先生談建築
青島大學城
大連電子總部大廳

10. 明日的建築歷史

交大最高的建築品質
「明日建築」走進北美館
向企業家學習明日
「劉育東的前半生」
2030年的白日夢

 

推薦序
一位寫下明日歷史的人
高希均

  2003年我在新竹的交通大學,第一次聽到劉育東教授對「數位建築」的演講,深被他所討論的歷史上的角色與交大近年的數位創作所吸引。我當時就邀請育東,把他的創意和成果寫成書。

  「數位建築」如育東所言,是歷史上又一次的思考解放,又一次的藝術創作革命,又一次的科學科技革新。對我們讀經濟發展的人來說,人類的文明就是靠解放、革命與革新這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來推進。「天下文化」向來以傳播進步觀念為己任,我們希望《數位建築與東方實驗》這本書的出版,能帶給讀者更廣闊的視野,讓讀者理解「數位建築」這個交集了工程與藝術、科技與人文的嶄新領域,能為未來的生活勾勒何等的美麗遠景。

  育東是一位熱情洋溢、有雄心壯志的學者,讀他寫的文字就像跟他面對面一樣,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多麼樂在工作。他常說:「我每天只睡二、三個小時;每天幾乎都要到深夜一、兩點才吃第一餐,可是我真的很快樂。」

  育東要用「數位建築」為台灣的中國人在國際上掙得一席之地,永遠抱著「不去試,怎麼知道不可能」的拚勁跟自信。我們看看他已經完成了多少偉大的夢想:

台灣第一名的城市新風貌——「新竹之心」都市改造(見第 5 章)。
台灣第一個數位建築設計——「公信電子接待大廳」(見第 6 章)。
中國大陸第一個數位建築——「大連電子深圳總部」(見第 9 章)。
為故宮製作第一次數位藝術——「虛擬長安」再現盛唐(見第 8 章)。
代表亞洲、與歐美分庭抗禮的虛擬美術館——「廣達虛擬美術館」(見第 7 章)。

  這些成就,紛紛獲得國際一流建築期刊和國內外媒體的肯定。這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東方人的驕傲。

  育東所稱的「東方實驗」,還包括:教畫家劉其偉先生畫人生第一幅數位自畫像,用數位科技擷取舞蹈家羅曼菲女士的舞姿,運用辛棄疾的詩和懷素的草書去設計山東膠南大學城……。

  這些都是充滿創意的實驗。育東的這本書,已為自己、為交大的團隊、為台灣、為中國大陸,寫下明日的一頁建築史。而他超乎常人的才華與決心、過人的想像力與行動力,更是能鼓舞所有在建築、藝術與科技領域中勇於創新,夢想「寫下明日歷史」的人。

2006年12月26日 台北

一本讓人捨不得放下的書
林懷民

  從埃及希臘神廟,聖彼德教堂,艾菲爾鐵塔,雪梨歌劇院,到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法蘭克.蓋瑞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到他自己的數位建築設計;劉育東不掉書袋,他說故事,說得讓人捨不得放下書。對於像我這樣的門外漢,這是一本圖文並茂的建築小百科,好看,好玩。我買一百本送給雲門同仁與朋友,也向所有對藝術與知識有嚮往的朋友們熱烈推薦。

自序
對建築有熱情,對數位有憧憬
劉育東

  本書想介紹的是建築在數位時代的新發展,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談到數位建築自1990年開始的全球風貌,第二部分則介紹交大在過去十年來的一些數位建築實驗。先讓我向本書主編林榮崧、責任編輯黃雅蕾、美術編輯張議文致謝,三位的專業與熱忱,的確展現了國內出版業的大將之風,尤其榮崧兄還耐心等待我遙遙無期的拖延,讓我很不好意思。

  1996年我花了六個月寫完我的第一本中文書《建築的涵意》,那是個意外,因為當時我滿腦子想寫的書,不是建築入門的書,而是研究類的書。十年後的今天,我花了三年半再度寫完本書(其實前三年一字未寫,只在腦中想、在演講中講),還是個意外,因為原先我想寫的,只有本書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會是另一本建築作品專輯,而不是現在呈現的「背後故事」(inside story)。第一本書我用7萬字寫什麼是建築、什麼是數位建築,純粹講「道理」、寫的是「別人」;本書用12萬多字,除了改寫什麼是建築、什麼是數位建築之外,也大量在寫十年來我們交大師生做設計前後的種種,開始講「感情」,寫的是「自己」,因此常常寫太長、太瑣碎、太抒情,但是,沒辦法,下筆不能自止。

  本書之所以能「意外登場」,首先要感謝高希均教授。2003年在交大的一場座談中,當我在30分鐘內、以75張影像,介紹數位建築在歷史上的發展與交大近年的數位創作後,高教授立刻邀我把這個架構寫成一本書,以數位建築的角度談歷史、談現在、談未來、談台灣、談大陸,也為本書命名「數位建築與東方實驗」。能得到高教授寫書之邀,是人生很重要的榮譽,因為我從大學時代就精讀高教授的文章,「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錯誤的決策比貪汙更可怕」,這些經典的字句,以最清晰的頭腦、放最真誠的情感、用最淺顯的文字、講最重要的道理,我一直把高教授當作「學者」的典範。

  第二要謝謝林懷民老師。大學時代看雲門,只知道林老師很拚、很棒、很有名,而且高不可攀。回國後竟開始有機會到雲門練舞場、到林老師家、到許多場合見到林老師,不但和林老師講到話、甚至同桌吃飯,與大師對話的快樂,只能親身體驗,很難書寫。後來讀了他的傳記《飆舞》,深受感動與啟發,才知道極度甜美的果實,都是極度辛苦甚至辛酸下的產物。所以,潛意識中,林老師是我的心理醫生,當我極勞累時,比起雲門,小巫見大巫;當我內心受傷想離開台灣時,告訴林老師要找他談談,他告訴我「為什麼還沒來」;當我耗盡全力才請到安藤忠雄來蓋房子,正不知下一步的徬徨時刻,突然收到林老師的卡片,鼓勵我說「前天才知道你已請到Ando到交大為你設計你的『家』!Bravo!!!佩服你說到做到的生命力與Vision!」我立刻又精神飽滿。林老師在《飆舞》序文中說,「陳達是我心目中台灣第一名藝術家」,我在所有場合中告訴大家,「林懷民是我心目中台灣第一名藝術家」。我們在青島的作品用懷素的狂草,是受到當時林老師「行草」的啟發,後來知道林老師陸續有「行草貳」和「狂草」,更加興奮,因為我就是把青島大學城的作品看成「狂草I」,明日建築展中的藝術空間看成「狂草II」。學林老師是多麼令人驕傲的事,當然我知道,我們只學到皮毛,但皮毛也驕傲,因為我一直把林老師當作「創作者」的典範。

  第三要謝謝我的博士指導教授威廉.米契爾(William Mitchell,我們都習慣叫他的小名Bill)。Bill不但收我進哈佛、再帶我進麻省理工,他教我們要在建築歷史與建築理論中大膽的看未來,與意見相反的大師辯論也別害怕。當我畢業在美國找教職時,他告訴我:「回台灣會比在美國好,因為在美國,你只是眾多好教授的其中之一,回到你的國家,有可能是少數帶領方向的教授中的一員。」當我辦遠東國際數位建築獎已五年、正猶豫不決是否該繼續或該功成身退時,他告訴我:「再辦五年,會對這個關鍵時代的影響更大。」當我回台灣後,所有需要他大老遠飛來「相挺」時,他從不說不,到現在共12年,他來過5次。Bill至今大約有50位博士學生,在世界各地教書,我們心中都很想知道:「我是不是Bill學生中的前三名?」我還沒有答案,但他鼓勵我回國,讓我除了教學和研究外,還有機會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至少我很清楚,我是Bill學生中前三名令人羨慕的。

  第四要謝謝大阪大學榮譽教授?田剛史(Tsuyoshi Sasada,我們都習慣稱他的小名、英文字母開頭的“T”)。Bill教我研究,T叫我創作,當我剛拿到博士學位,一心只想繼續做「更深」的數位研究時,他常告訴我,在100分的研究成果中,若不限定自己僅紙上談兵,而開始創作,只要能在真實土地上實現10%,對建築的影響會「更廣」。他在美國、日本、大陸、韓國等地親身的示範,讓我在大膽將數位研究成果中的十分之一,轉為設計創作時,心?很放心。十年來,我跟T的學習和合作,讓我很清楚的知道,我有位「人生最好的朋友」。他在前年(2005年)離開我們,我在告別式中致詞:「我們別難過,壽命長短無所謂,因為T的一生夠精采。」去年的週年紀念會上,我長大了一些,向大家說:「經過這一年,我才知道什麼叫做失去人生最好的朋友(losing the best friend in my life),那就是,你再也沒有最好的朋友了,而且第二名朋友不能遞補,因為我要把the best friend的位置空下來,留給T。」

  最後要謝的人,就一大群了,是參與我所有設計的交大學生,沒有他們,真的不會有這些成果,真的,我不是在講客套話。在國內和國外,經常有人問我,或私底下問我學生,劉育東的設計團隊是什麼樣的一種組織?怎麼工作的?怎麼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做出這麼多不一樣的東西?這個團隊怎麼可能不是全職的設計公司、或建築師事務所?怎麼可能只有碩、博士學生?設計品質怎麼控制?答案其實很簡單,我運氣好到不行,我有一大群傑出的交大建築所學生,他們個個都有進美國前十名建築研究所的實力,他們跟我一樣對建築有熱情、對數位有憧憬。我們經常日以繼夜,經常一起工作到凌晨才去路邊攤吃晚飯,舉杯之際,建立了太多太多的革命情感。在幾十位學生中,我特別要謝謝跟我上山下海、沒日沒夜的李元榮和林楚卿二位博士,元榮和楚卿是我所有設計成果的支柱,這本書的第二部分,寫的其實是我們三人與交大學生的「背後故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09
    $45
  2. 新書
    29
    $140
  3. 二手書
    42
    $206
  4. 二手書
    53
    $260
  5. 新書
    9
    $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