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和幼稚園的教室裡,學習如何控制學生的話語好像成為了每位老師的必修課,而學習如何管制自己的話語則成為了每位學生的始業式」
為什麼在眾聲喧嘩的台灣社會裡,嚴格管制說話權的場面仍然是許多幼稚園與小學教室裡十分平常的景致呢?當這些教室裡最常見的團體互動改由學生擔任活動帶領人後,為何互動形式仍然僵持不變,而互動內容也少有延展呢?
本書以「節奏」與「變奏」為隱喻來描述一個幼稚園班級及一個小學一年級班級教室團體互動的慣常模式與改變情形。透過學生、老師在研究歷程中的各種聲音,以及研究者的詮釋與老師的回應,我們可以瞭解極端重視互動秩序的集體認定如何穿透各層文化,影響了學生對學習、知識與師生角色的界定。作者對教室團體互動所做的分析與建議,有助於教育現場的老師積極創造討論,並使得以兒童個人經驗為基點的討論不致成為一種意外。
在質性研究數量漸增之際,本書所呈現的研究歷程與書寫方式,不但是討論的體現,也為質性研究與書寫展現了一種可能性。
作者簡介:蔡敏玲
- 學歷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幼兒教育碩士、博士
- 國立師範大學英語系學士
- 經歷 國中教師
幼稚園助理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 現任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教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