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老街

台灣的老街
定價:400
NT $ 360
  • 作者:黃沼元
  • 出版社:遠足文化
  • 出版日期:2002-10-1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2803115
  • ISBN13:9789572803110
  • 裝訂:精裝 / 192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可能位於水路交通的樞紐,可能地處平原與山區的門戶,也可能是農林礦產的集散地……,漢人及日本政府對台灣的開發,便是這樣由點而線、而面,一步步的交互延伸、推展。而這些點、這些聚落,因為商業的特性,也就形成了一區區的「街」。

  歷史洪流滾滾,這些留存著台灣百年前的繁華的老街,如今已經所剩無幾了。本書即挑選49區經典老街,帶您認識分別受到中國、日本及歐洲影響的「亭仔腳」、街屋及巴洛克建築,回顧每區老街的輝煌歷史,欣賞其特有的生活及產業風貌,同時也品嚐道地的特產美食,作為您探訪這些老街或進入「老街學」時最基礎的入門書。

作者簡介

黃沼元
黃沼元,民國62年生,台南人,文學碩士,從事雜誌書刊編輯、語文教學數年,編著作品十來部,素來對台灣鄉土文化有濃厚興趣,故參與本書編撰工作,希望用略帶感情的筆觸,紀錄台灣開發史上重要的一頁,作為讀者走訪老街的良伴。

 

目錄

書名頁 1
推薦序 莊永明 2
目錄 4
細說老街生命史 6

北部老街 20
開蘭第一頭城老街22
和平老街與利澤老街24
雨港的崁仔頂老街26
維持舊時繁華的迪化街28
艋舺老街台北第一34
鳶山下的三峽老街38
樟腦、茶香滿溢的石碇老街44
基隆與台北間的水返腳老街48
景致秀麗的茶鄉--坪林老街50
溫泉與廟口--金山老街52
山城、河港、熱鬧的淡水老街56
以豆腐名勝天下--深坑老街62
見證北台灣最早的開發--新莊老街68
以石回子著稱的鶯歌老街72
冷清的瑞芳侯硐老街76
自水中砂金興起的九份老街78
楊梅老街與新街84
伯公岡上的富岡老街86
華麗精緻的大溪老街88
竹塹城的北門老街96
以擂茶著稱的北埔老街100
洋溢紅磚風味的湖口老街106
倚山濱海的苑裡街112

中部老街116
盛極一時的犁頭店老街118
航運繁盛的梧棲港口街122
貓羅溪畔的大里老街126
保存先民開拓遺跡的石岡老街128
泉州風獨具的鹿港老街130
以甘蔗起家的溪湖老街136
中台灣的重心--草屯新街138

南部老街140
斗六的太平老街142
醬油和建築齊名的西螺老街144
北港朝天宮前的宮口街148
阿里山上的奮起湖老街150
歷史悠久的台南安平152
總兵署武官進出的總爺街156
理番教化大目降老街158
倒風內海畔的麻豆老街162
善化的中山路老街164
猶如一彎新月的鹽水街166
旗津的通山老街170
水路運中心的岡山中街172
美觀的旗山老街174
客家人最早的聚落-美濃老街180
新舊行業交雜的橋頭老街186
鮪魚的故鄉-東港老街188
滿溢客家風味的豐田老街190

離島老街192
火山熔岩形成的澎湖194
海上珍珠--金門模範街198
參考書目與圖片出處204
老街的紀念札記206
版權頁208

 

台灣的記憶.台灣的歷史

莊永明.推薦序

  悠游老街,不是懷舊,更非屬於耽美,而是行一趟歷史之旅。

  歷史的老街,究竟沈澱了多少記憶,究竟深藏了多少感情,絕對值得大家來探索的。

  本書將「原始、古老」的道路,作為「老街」的定義,也強調了至少都有近百歲的高齡了;「老街」這個名詞源於何時?我不確知,也不明瞭1991年個人付梓的《台北老街》是否為台灣第一本以「老街」做書名的著作,但是而後不少的各地老街、古街的著作連續出書是不爭的事實;近年來,以台灣老街為調查、研究的專書也有成績,這些都是可嘉的現象。

  老街,目前在台灣可以稱為稀珍,因為我們缺乏千年古鎮,而且百年建築殘存至今也不算多,因之能有歷史性的街坊還能在都市更新中苟延殘喘的,當然更需要去重視。

  我是台北「大稻埕囝仔」,茶香歲月的年代,大稻埕是台灣的「明星之地」;「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艋舺港埠地位沒落後,興而代之的即是大稻埕,從台灣開港後,這個「小地方」即有數十年的風光,我的出生地—港町,也就是今日的貴德街,當年茶行、茶棧林立,我常自豪的說:「我們是聞著撲鼻薰香茶的茉莉花香長大的!」說起貴德街,來頭可大,日治時代以「港町」為名,因為它友大稻埕碼頭,其時有清一代,此街分為兩段,南段稱「建昌街,北段名「千秋街」,乃台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敦促板橋林家林維源和稻江首富李春生出資打造的「外僑街」,籌劃作為租售給外商跨國公司作為駐在地,也就是今日的「世貿中心」構想。淡水河舟楫往來的年代,這條接處處懸掛著「萬國旗」,因為在二十世紀出年先後有英國、西班牙、美國、德國、荷蘭、丹麥、義大利,甚至中國的各國領事館和代辦所設置於此;而今,走進貴德街,蕭條的景象令人慨嘆!怡和、德記等洋行都不復存在,還好有李春生紀念教堂、錦記洋行以及〈望春風〉作詞者林臨秋故居那整排紅磚二樓建築裝飾著竹狀水管建築還點綴期間。我稱今日的貴德皆為「歷史後巷」,因為1920年代還有非武裝抗日民族運動的港町文化講座。

  貴德街是與淡水河大稻埕段平行的老街,迪化街和延平北路就是和其並排得另二條名聞遐邇的另兩條老街。

  我之所以訴說歷史後巷貴德街的故事,是因為擔心「年貨大街」的迪化街和日治時代「台灣人的街市」的延平北路會步其後塵,成了永久的遺憾。迪化街老房子,塌倒、危傾的,日益增多,延平北路舊商圈,關店、改裝的,逐日遞增,老街的窮途末日,給予我們的警惕和教訓,難道不夠嗎?

  歲月累積而造就的老街,倖存的無不與台灣漢人開拓史休戚相關,先民汗、淚、血的成果,老街能夠看得到,老街可以印證一切。

  翻閱這本《台灣的老街》,從北部的艋舺老街、三峽老街、石碇老街……到中部的犁頭店老街、梧棲港口街……一直到南部的西螺老街、北港宮口街、台南縣的鹽水街、高雄縣的美濃老街……還有跨海的金門模範街,我們可以很容易地了解舊情綿綿的老街「存在」的必要性!

  走進老街,徜徉期間,不僅是接受一堂歷史課程,也會產生一份喜悅,甚或會有無限溫馨。

  西洋詩人曾歌詠說:「廢墟的存在,是土地的記憶,也是土地的歷史」,我借用此詩說:「老街的存在,是台灣的記憶,也是台灣的歷史」!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