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活力八十
我從小體弱多病,讀書屢次中斷,每次不超過兩年。二十多歲的時候,醫生說我活不到三十歲。我有胃病,幾乎吃什麼都不能消化,也失眠,更時常傷風;有時前一次傷風剛好,另一次又接著來了,而且一傷風就是十幾天,甚至病上一個月,變得面無血色,骨瘦如柴。
少小瘦弱常病,當然吃很多藥,也看很多醫生,不過藥既無效,醫生也醫不好我的病,我的精神頹喪,自以為永遠不會強健起來,看見別人面色紅潤,精神健旺,只有羨慕。
不過即使在最失望的時候,我也好動。小時學過外家拳,不過,因為自己以為身體太壞(這是最大的障礙),沒有認真打下去。後來也學太極拳,還打點籃球,我的球打得很差,因為瘦弱,常常給人撞倒,氣力也不夠。朋友總勸我去給醫生檢查檢查。我心裡想:檢查有什麼用?
我少年失學,十幾歲就做了學徒(不過在銀行裡大家都美其名叫我練習生)。我的工作辛苦,加上晚上還得自修英文,所以休息不夠。抗戰期間,銀行待遇不夠維持一家數口的生活,我的家累又重,所以還得在晚上替人補習英文,或兼別的工作。此後又碰到很多別的打擊,生活異常艱辛。
中年之後健康漸有起色,雖然當時艱辛如舊,但身體漸漸好起來了。我對運動有了恆心,生活也變得很有規律。到了四十歲時,各種病都已經沒有了,再沒有人叫我去看醫生,我也早就什麼藥都不吃了;五十歲開始練緩跑(慢跑),由四百公尺開始,慢慢增加到四千八百公尺;六十歲開始做伏地挺身,雖然以前也做過,不過都只有六七下而已,這時慢慢增加,二十年來,曾到過一千下。現在發現,到了我八十歲這個年齡,八百下足夠了。(我得趕緊聲明,我開始太遲了,做的姿勢不合標準。標準的姿勢是全身筆直,每做一下,胸不著地。這種做法,體育家也只能做幾十下。我每做一下胸部著地,而且身軀微曲,這樣做容易得多,也可以得益。)緩跑也減到三千二百公尺(兩英里)。伏地挺身每天做,緩跑每星期二、三次。太極拳學過三派,打了五十多年,每天打。另外每天還做八段錦。近年來還按摩腳底和別的穴道。
如今八十歲,精力似乎還很充足,能吃很多苦。我自己從體弱多病,到相當康強,很覺得幸運,而我以為人人都可以不用費錢,享這個福。
我覺得美國人發明很多運動器械,雇了壯漢來做宣傳,他們是生財有道。當然用那些器械也有益,不過我並沒有用,身體不是也練好了!我的方法不費一文,任何環境都可以做。不需要任何條件,如一般的健身設備:游泳池、球場、單槓、啞鈴等。也不需要技藝,如:會游泳、能打各種球等(除太極拳須學習外)。更不需要運動伴侶,如:打網球的對手等。完全靠自己有恆心地做簡單有益的運動,因為一有依賴,就不能自己作主,鍛鍊就受阻礙,不能持久了。運動是最大功臣,健康並不只有幸運的人才有。只要勤於運動,持之以恆,人人可以享受,一切在乎自己。
我雖然不是醫生,可是像神農嘗百草一樣,用自己身體做試驗,一次一次得到經驗和教訓,改正錯誤,還看了許多書,研究古今人物,已經有六十多年,漸漸得到結論,有了信心,定出項目和方法,有規律地實踐。幾乎和我對翻譯一樣,研究了多年,又譯了不少書,所以凡有人提出問題,我都有現成的答覆。這不是我有過人之處,而是我下了多年的苦功,日積月累,慢慢悟出來的。
書中我談到的太極拳部分所佔篇幅很多,恐怕有人沒有耐心細看,反把本書的重心轉移了,加上我考慮到在國外的讀者未必能找到人教導,所以本書提的每個方法和動作,都希望能讓讀者輕易地照著去做,不能叫他再去求人,為考慮初學者能易學易懂,故採用研究太極拳三十年的吳賢一教授的「吳派太極拳二十四式套路」,以利推廣。我把這部分放在卷末,有心學打的可以照著去學。我喜歡中西文學,常常加以比較,發些議論(雖然我不是比較文學的學者),可是從來不敢說我能溝通中西文化。這件事要讓像果漱溪那樣的學者去談,不過小小範圍之內我倒的確溝通了「中西武化」,身體力行。我打太極拳,做八段錦,按摩,也練緩跑,做伏地挺身,這不是中西合璧嗎?說句笑話,不但溝通中外,還融合古今(八段錦是由漢末華陀的玉禽戲變化出來的)。我這個年紀有這樣的健康,是實在的證明,我相信我這樣體弱多病的人都可以健康長壽,就沒有人不能了。所以要寫本書出來,好讓別人倣效,得到益處。
不過別人如果照著做起來,也許會覺得辛苦無趣,因為許多有趣的事(如:吸煙、喝酒、通宵打牌......等等),非但不可以做,還要天天做許多運動,又氣悶、又辛苦,幾乎是受活罪,何苦呢?如果有人當我是瘋子,我也無話可說。又或許有人看我健康,想知道我努力的經過,那麼我的經過就全在這裡了。 思果時年八十二 二○○○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