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月潭、魚池、埔里以迄霧社的廣闊地區,自清代以來,即被稱為「水沙連」;這裡有連聳的山峰、起伏的丘陵、乎坦的盆地,以及蜿蜒的河川。優越的自然環境與豐富的資源,使得很早以前就有史前人類、泰雅、布農、邵、乎埔族群,相繼來此建立家園,並且創造了豐美的文化特色。其中最讓人引以為傲的是,這裡還蘊藏著許多扣人心弦的歷史故事。
我有幸生於斯、長於斯,所以從小就聽到許多原住民的故事,「霧社抗日事件」就是其中之一。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族群,對「霧社抗日事件」會有不同的詮釋,而說故事的每個人似乎也有不同的版本。但可以確定的是,「霧社抗日事件」是一段悲壯的原住民抗日史實。
霧社泰雅族人的悲壯故事,一直湮沒在台灣史的底層裡;戰後初期,曾有「二二八事件」的陰影,影響所及,少有學者接觸台灣史,而「霧社抗日事件」屬於弱勢族群的原住民史,更難有學者投入探查。近十數年來,垂暮之年的泰雅遺老,帶著記憶和「霧社抗日事件」的歷史真實,逐漸在歲月裡凋零,而成為台灣史的憾事。
「霧社抗日事件」的史實一直未被重視,這涉及了「原住民史」、「台灣史」、「中國史」、亦或「日本史」的複雜情感。正如事件發生時,日人出動強大軍警部隊,配以精銳武器攻擊原住民,卻久久都無法攻陷,遂脅迫水沙連地區的不同族群投入戰役。因此賽德克、賽考列克、澤敖利各系統的泰雅族,以及布農族、乎埔族群、邵族、漢人皆以「官役人伕」之各,被脅迫馳騁於戰役中。正因為這麼多族群被迫投入,所以每個族群對「霧社抗日事件」都有不同的理解或詮釋,使得這可歌可泣的抗日事件,像迷霧般的充滿著謎團。
民國69年10月27日,正逢「霧社抗日事件」五十週年,政府要員前來霧社祭弔英靈,社區雜誌《埔里鄉情》則出版圖片集來加以紀念;先父鄧阿潾也在此時交給我日治時期的出版物《霧社事件實記》與《霧社討伐寫真帖》,在這種因緣際會之下,基於愛鄉情懷,我從此投入了田野調查與史料的解讀工作之中。
承下山一(林光明)、黃炳松兩位前輩的愛顧,將他們珍藏的歷史照片交給我整理;這批照片大都是日治時期下山治乎(下山一之又)、佐塚愛祐(「霧社抗日事件」發生時的霧社分室主任)兩位「理蕃」警察所遺留下來的。而事件中遺生的泰雅長者高彩雲、高友正、曹少聰、蔡茂琳、邱寶秀、黃阿笑、高愛德、傅阿有、溫克成等諸位先生女士,更期待能將他們的血淚史整理出來,因此才有今日台灣版「霧社抗日事件」的出版。然而大部分的長者都已作古,我愧對他們曾經對我有過的殷切期許。
本書的出版,最為辛苦的是程士毅,倘是清華大學的歷史學碩士,為了本書花了許多時間整理我過去的文章、編輯年表;為了控制品質,連打字、初步編輯、校對等雜務也都由他承擔下來。陳俊傑為本書繪製的地圖,使本書的內涵更加充實。另外,書中的照片皆係日治時期日人的官方檔案照片,或是當時日人所拍攝,基於尊重著作權之認知與責任感,敬請仁人君子不吝提供攝影者之資料。
這本書得以出版,要感謝許許多多曾經幫助我的人,至於可否解釋”霧社抗日事件」的謎題,實有待考驗,但期待讀者可以從這些珍貴的歷史相片裡,看到一些事件的脈絡;如此對於認識台灣史的某些環,應該有所助益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