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食療重於藥膳~許豐明
自古以來,中國的醫學將「醫食同源」視為養生的重要關鍵,遠古書《黃帝內經,素問篇》曾記載:「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其說明了利用食物的屬性差異,先以食療,攝取所需養分,但切忌過量攝取,到了唐代名醫孫思邈更指出:「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癒,後乃用藥。」更說明了中醫食療養生的精髓,可見我們的祖先是如何重視食療,使後代子孫成為名符其實「吃」的民族。
雖言如此,對現代人來說,能夠了解自己的體質,也知道究竟哪些於和肉類食物適合自己,就成為保持健康快樂的重要課題。尤其是習慣食用大魚大肉的上班族,或盲目進補的老饕們,由於容易罹患慢性病,例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這本書就成為現代人不可不知的健康常識。
現任台北市立中興醫院中醫特約門診與至寶堂中醫聯合診所主治醫師蔡元琦說:「中醫門診的學理是根據大自然界的萬物,不論是病性或食物皆有陰陽之別,因此,人的體質也可分為陰虛型、陽虛型、燥熱型、痰濕型、在選擇食物時,就必須因人而異,舉例來說:陽虛和痰濕型的患者(或稱為寒體),就別吃生冷寒性的食物,如寒涼魚肉類/兔肉、袋鼠肉、鰻魚、螃蟹、蛤蜊、牡蠣、田雞、龜、蚌肉、鴨肉、水牛肉、或梨、西瓜、苦瓜等寒性食物;如果是陰虛和燥熱型的患者,因為體質夠熱,就別吃屬於熱性的食物;如狗肉、羊肉、或刺激性的調味品,麻辣火鍋之類的食物,最好是少吃為妙。」
另外,根據不同的體質、個性偏好、年齡、疾病症狀,在食療上就必須很小心,例如小朋友和老年人,就要避免摻入刺激性的調味品,如辣椒和蔥,也別吃太鹹或太甜的食物,而老年人則要盡量煮到爛、熱、軟,別給太多的生硬冷食。對慢性病如高血壓或糖尿病也要有所節制,就成了這本書的寫作緣起。本書寫作期間,承蒙現任台北市立中興醫院中醫科特約門診與至寶堂中醫聯合診所主治醫師蔡元琦先生,提供的專業醫療諮詢與名詞解釋,及多位中、西醫師的寶貴經驗傳承,限於篇幅,無法一一道及,另外,感謝希代編輯群的努力,讓本書的謬誤降到最低限度,筆者識見有限,失慮之處,尚祈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