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太平洋盆區新興工業國家的經濟形態,頗受西方經濟學者和社會學者的重視。不少學者從文化的角度,來探討造成這些國家的經濟成就的潛在因素。
他們得到的結論是,東亞地區的共同文化傳統----儒家文明----是促進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這個新觀點和中國近幾十年來反儒家、反傳統的思潮恰成一有趣的對比。然而,「儒家文明」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具體的指涉為何,仍有待進一步釐清。西方學者今日讚揚東亞的「儒家文明」,譽之為無可匹敵的文化動力。過去則把「儒家文明」批評得一無是處,既是封建帝制的護符,又是小農社會的愚昧象徵。不論是今日之讚揚或昔日之貶抑,難免都有以「儒家文明」為一面鏡子的作用。昔日之貶抑,是要在「儒家文明」這面鏡子裡,看到一個如日中天的西方文明的自我形象,而今日之讚揚,則是希望在這面鏡子裡看到西方自身問題之所在。事實上,從六○年代中期歐美出現的「反主流文化」 (counterculture) 開始,一直有這樣一個探索的過程。
缺乏分析和批判的反傳統,就如缺乏分析和批判的肯定傳統一樣,都是經不起時間考驗的。這是我們進一步討論儒家思想與經濟發展問題的基本認識。
本書藉由傅偉勳的〈儒家思想的時代課題及其解決線索〉、蕭欣義的〈儒家思想對於經濟發展能夠貢獻什麼?〉、黃仁宇的〈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一個重點的綜合〉、石錦的〈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研究理論的評介〉、孫中興的〈從新教倫理到儒家倫理----瞭解、批評和應用韋伯論點〉、楊君實的〈儒家倫理、韋伯命題和意識形態〉,等六篇文章的探討,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間的關係,亦昭然若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