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
- 作者:美商麥格羅.希爾編輯部
- 原文作者:David Bordwell,Kristin Thompson
- 譯者:曾偉禎
- 出版社:美商麥格羅‧希爾
- 出版日期:1996-09-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849601X
- ISBN13:9789578496019
- 裝訂:平裝 / 560頁 / 16k / 19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我在紐約大學(NYU)先唸電影理論,後唸電影製作,二個系都用”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當教科書。這本書內宏廣,從對電影製作的技術性解說、對構成電影各元素的系統化分析評介,到電影分析方法的示範、影史的梗概提要,無不作到深入簡出,思慮慎密而觀點周全。
這本書把電影題材全面攤開,讓有心從事創作的人理解創作,並非單靠直覺的蠻力就夠。這本書在影史基礎上,提供分析方法,讓有志從事評論工作者,能踏實從對所謂形式、風格等文詞的定義上出發,拓展觀影思考的更多角度,理解評論,並非靠漫飛的感受和虛浮的文辭就行。
就像我先後唸過的二個不同系所的老師們指定我們讀這本書,我很高興它被譯成中文,讓我可以把它推薦給電影系的學生和熱愛電影的朋友。
王志成 影評人/電影工作者
第一部分 電影製作
第一章 電影製作
第二部分 電影形式
第二章 電影形式
第三章 敘事形式之系統
第四章 非敘事形式之系統
第三部分 電影風格
第五章 鏡頭:場面調度
第六章 鏡頭:電影攝影的特質
第七章 剪接:鏡頭之間的關係
第八章 電影的聲音
第九章 風格是一種形式系統
第四部分 電影分析評論
第十章 電影評論:範例分析
第五部分 電影史
第十一章 電影形式與電影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翻譯這本書的原始動機相當單純:一是從翻譯中溫習及反省自己的電影思考,二是提供國內大專院校電影系或相關科系學生作為教科書之用。
1989年自紐約大學(NYU)電影研究所(Ginema Study)畢業回國之後,由於在母校輔仁大學大傳系兼課,為了準備學生教材,我開始在書店中搜尋一些適合學生閱讀進修的中文書,結果發現市面上關於電影的書大部分是影評文集、資料性電影書或電影作者(auteur)專論的編譯。當時較適合做課堂教科書的,除了焦雄屏老師譯自Louis D. Gi-annctti著作的《認識電影》(Understanding Movies)是較具電影入門性格的書外,理論方面以陳國富先生譯自道利.安祖(Dudley An-drcw)的《電影理論》(The Major Film Theory)是比較進階介紹影史中各重要理論現象的好書。前者以知性感性兼具的方式著重簡介影史中已出現的電影技術;後者可幫助學生從幾個基本問題去概知各理論家對電影現象提出自己系統化的看法。但是光這兩本並不夠,要讓學生除了體驗電影外,更去思考影片,並能對電影保持高度興趣,需要一本綜合這兩類且有系統的方法去討論電影的書,書架上的其他書本雖有參考價值,但僅是課後學生充實自己視聽之用,並不能當做教科書。我因此開始調查了解學生的需要,然後回頭到以前在國外求學的外文資料裏尋找適合的教材。
這本書原名為Film Art:An Introduction,是當年入學時,研究所裡規定第一學期必修課之一的規定教科書。雖然Cinema Studies研究所著重的是學術性的電影研究,但是所裡並不只收電影科系的學生。所有受過相關的文學、戲劇等學科訓練的申請者,經過系內評估之後,都可獲准入學。所以為了先統合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學生以往對電影的認識。這本Film Art遂在第一學期的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學生在選修其他專論課程前的基礎訓練。
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我認為是:它以一個非常系統的方式進行電影「形式」與「風格」方面的概念思考,同時佐以鉅細靡遺的影片舉例,詳細分解構成電影的元素,說明電影的形式系統(敘事與非敘事性)與風格系統(攝影、剪接、場面調度與聲音)如何在影片中交互作用。所以對學生的幫助是讓他們在了解一部電影時,不再是以過往觀影經驗所累積的慣性直覺方式,去感受影片技術或屬於情感上的精彩片段,而能將電影看作是一個創作者在凝粹創作意念之後,執行到影片膠卷上的完整呈現,是一個像其他藝術如詩歌、建築、音樂與舞蹈一般的完整體。
而從教學者的觀點而言,由於本書作者在序言及其他重要部分的前言已詳細揭櫫他們寫作此書的理念,以「形式」與「風格」為主的美學方法論。理論邏輯軌跡明晰可循,也具通論性質,因此拿來當教材用,可以隨時在同一議題提出其他美學論點,並佐以不同影片的例子,讓課堂更活潑,學生因此可以有一個更周延的管道融會貫通地了解、體會及思考「電影是什麼」這個問題,進而發展出屬於個人的觀點。
在翻譯時,由於該書內容相當豐富,整個譯事工程約橫跨半年時光,在盡力統合各章術語譯法中,想必仍有疏忽之處;同時為了讓學生能更快進入本書的內容精神,我假設自己用了深入淺出的文字,想必也有頗多疏漏。人的性格影響文字性格,內文之中必有許多前輩、專家讀起來不對勁的地方,在此懇求指正,使本書更臻助益學生的學習效果。
剛開始翻譯這本書時的動機相當單純,然而,隨著整個譯事的龐大工程,才了解單純動機需要諸多客觀條件協助才能竟全功。因此,在這裏我不免俗地要感謝許多人。難友王瑋自我們的紅場電影工作室(1990春)還僅是概念上的草創初期即一起發想如何有計劃地做一些電影事,並肩至今。這幾年來,除了本書還有幾本關於實際電影製作的技術書籍(電影攝影、沖印、編劇與剪接)均已出版。希望能夠補充電影書架的空缺部分。這些書分別是:《電影製作手冊》、《電影編劇新諭》、《電影剪接概論》、《導演功課》等。
另外在翻譯中碰到許多關於技術與專有名詞之疑難處時,焦雄屏小姐、王志成先生、張昌彥先生、林良忠先生、藍祖蔚先生、胡幼鳳小姐、李幼新先生、石偉明先生、章秦薰小姐及《影響》雜誌諸君及李泳泉先生都提供了相當珍貴的資料及意見。而譯名的統合上,我們也已盡力讓所有紅場策劃的書中譯名整合在本書中。此外,譯事的龐雜工程中,趙曼如小姐,紐約的同窗好友林宜欣、輔仁大學英文系學妹童佩琪、王郁君及後來的劉蔚然小姐都幫了不少忙,謝謝她們。
這本書能再出現於市場,要感謝麥格羅.希爾公司在台灣成立中文部,能夠出版這些好書,是讀者的福氣,當然謝謝王敏玲經理、李念慈及陳奕軒小姐的費心與耐心,最後再次請前輩專家對本書能不吝指正。
曾偉禎 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