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黑狗兄故鄉》
3成廠商倒掉,單價卻增82%,飆史上最高
拒絕被KO!襪子特攻隊
10年突圍記
直擊3位年輕頭家用「服務魂」,扭轉社頭產業危機
商周在六年前,曾以「台灣黑狗兄」 為題,報導台灣襪子之鄉社頭,面臨美韓FTA(自貿協定)與中國廉價襪競爭,即將滅鎮的危機。
六年之後,我們再次回到社頭,轉單、跳票消息仍不斷。尤其是三年前開始,中國襪廠一改過去只接大單的定位,開始搶少量多樣的襪單,對社頭襪廠打擊更大。
攤開台灣襪業外銷單統計,十年來全台襪業外銷金額驟減三成八,去年只剩近七千四百萬美元,創下史上新低。
兩成襪廠轉型「顧客導向」
先市調後製襪,攻運動、醫療市場
織襪公會前理事長、國內絲襪龍頭華貴牌總經理魏平祺估算,金融海嘯至今,社頭代工廠至少又收了三成,從兩百間只剩一百五十間左右。沒收攤的也不好過,「至少有一半的廠商都有危險!」織襪公會理事長魏平儀說,社頭占全台襪業產值九成,若不轉型就等著收掉。
怎麼轉型?以往社頭廠商訂單多來自貿易商,未跟消費者接觸,拿什麼單就做什麼襪子,拚低價、衝大量,思維是製造導向。這幾年,許多工廠跳過貿易商,自主接單或創立品牌,將製造業服務化,解決品牌或消費者的痛點,力拚成為「顧客導向」廠商。
這些轉型的廠商,約占社頭工廠兩成,家數雖少,卻闖出一條新路。
營收千萬的「台灣黑狗兄」李東林是其一。過去,他曾是Adidas的代工廠,因貿易商跳票,頓時斷了生計,「我們做襪子,就像井底之蛙,外面世界什麼我們也不知道,就像被K.O.這樣,一拳就倒下去了……。」當時他說。
當別人降價、轉行,在最壞的日子裡,他卻做出大膽的決定,「我不要被淘汰掉,我要留下來!」六年前,他成立運動襪品牌「OH9」,從仰賴貿易商的代工廠,直接面對消費者。
這並不容易,初期,他改不了生產者思維,開發劍道襪、溜冰襪等沒市場的產品,導致倉庫堆滿六萬雙庫存。去年九月,他的兒子李庭葳從台灣師大運動科學研究所畢業,回家接班。二代對市場更有想法,他找籃球、排球選手代言棚拍,經營臉書粉絲團,並禁止繼續閉門造襪;接班後,每款產品須經運動員測試、發問卷市調後,才能開發。
其他還包括專做日本襪的群竣實業,為趕上消費者喜新厭舊腳步,十年來把打樣速度加快三倍,以少量多樣每個月超過兩百款襪子,打進日本各大景點特產店。壓力襪廠上蕎,十年前在中國推出治療靜脈曲張的醫療襪品牌「美迪可」,蒐集顧客意見,十年來改良四代商品,讓產品在舒適與治療間取得平衡,成為唯一打進中國醫療院所的台灣襪業品牌,一雙襪子出廠價達七美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一十元)。
儘管台灣織襪外銷金額大減,大家都不看好,營收幾百萬幾千萬、頂多是幾億元的企業,怎麼跟全球競爭?連網紅「館長」去年底,也唱衰社頭窮到連麵包都買不起。
但就是有一群頭家不願服輸,打不贏規模戰,就打價值戰。去年,台灣外銷每打襪子平均單價創歷史新高,從二○○八年不到七美元,提升至二○一八年的十二.七美元,十年間,價格拉高八二%!
商周深入社頭,尋找營收破億或將破億,且營收五年持續二位數增長,兼顧規模與成長性案例。他們共同特徵,是製造跨足服務,接近市場,讓毛利率三○%起跳,甚至到四○%,相較未轉型襪廠約一五%,他們創造高一倍、兩倍的附加價值。
他們是一群「拒絕被K.O.」的襪子特攻隊,也是在台灣各角落,力求轉型升級的中小企業縮影。以下是他們的故事。
---完整封面故事報導,請至書城選購本期《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