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建築碰上結構
文/廖慧燕
結構是建築的基礎,有穩定健全的結構才有安全的建築,所以建築發展與結構演進是密不可分的,從早期的石塊堆疊圓拱、中國木構架的斗栱、哥德式建築的飛扶壁,以迄當代的混凝土梁柱、鋼構桁架大跨距空間等,而人們在解決結構安全的問題時,其實也多同時融合了建築空間使用機能與建築美學。近年來,材料及力學等現代科技突飛猛進,使結構更可千變萬化,也提供建築設計更大的創意與揮灑空間。另一方面,對處於地震帶的台灣來說,建築耐震是大家必須面對的課題,如何從屢次的地震中檢討反省,使我們的建築更安全也是當前重要課題。
鑒於建築結構安全之重要,及建築結構與建築設計密切之關連性,本期雜誌特別以建築結構為主題製作特輯,未來也將採不定期方式刊載建築結構相關文章。本特輯感謝全國建築師公會特殊結構委員會陳澤修主任委員的協助,陳主任委員邀集相關建築師召開多次會議確認專輯架構並協助審核文稿等,使專輯得以順利完成。
本期特輯重點除討論耐震結構的技術手法及地震災害檢討外,也特別介紹國內一些配合建築設計的精彩結構設計案例。在耐震結構與災害預防部分,由江支川建築師介紹隔震及制震結構之原理與其應用之案例,並說明建築設計對應之技巧;楊勝德建築師檢討國內地震災害之原因,並提出預防之重點;蘇錦江建築師與莊國榮技師介紹國產ASBD隔震系統的原理及實際應用之案例。
在特殊結構部分,包括劉培森建築師介紹高雄市立圖書館以懸吊式結構,提供無柱的空間,完美的顯現建築師的設計原意;楊立華建築師說明臺中歌劇院變化多端的外型如何轉換成結構,使原建築設計構想得以完整的呈現;張敬禮總經理與葉秀信副總經理介紹陶朱隱園旋轉律動變化式的建築設計,結構如何呼應設計與建築理念,達成在旋轉幾何條件下室內空間無柱的挑戰。這幾個案例都是建築與結構相互結合,在配合建築設計理念下也充分發揮了結構創意,確實是建築與結構完美結合的典範。
配合建築結構特輯較為技術剛硬的主題,本期另外由謝宗哲博士介紹日本自由主義建築師—石上純也,所謂自由的建築(Freeing
Architecture),依據石上純也自己的定義,係指釋放的、不受制約的、不斷超越既定框架的建築。石上純也的創作多具強烈的實驗性格與狂想特質,往往不易被一般人理解,但他關注於環境範疇的特色,認為「建築」必須進化成「環境」,讓建築可以持續延伸到遠處,使人們在裡頭能感受到空間像風景般無限地擴展。有些人或許不同意石上純也小題大作的手法,甚至認為瘋狂,但是他對一些作品的處理手法,如文章中介紹的神奈川工科大學
KAIT 工房及莫斯科科學技術博物館的更新,確有其高明之處,而其他的實驗性作品雖然瘋狂但或亦有讓人想一窺究竟之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