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PLUS 2018第80期

ART PLUS 2018第80期
定價:128
NT $ 122
  • 出版社:藝術地圖
  • 出版日期:2018-10-08
  • 語言:繁體中文
 

封面故事

本期專題
藝術家,別被騙了!
台灣藝術最大震撼彈 -  全球華人藝術網事件懶人包

文/余筱柔
2018年2月23日,立法院一場記者會上,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藝術界醜聞終於被揭露。全球華人藝術網有限公司打著文化部「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民間提案活動」名義,和上百名藝術家簽訂和著作專屬授權相關的合約。名為「臺灣百年藝術家傳記系列電子書建置計畫」的文書,其中內容卻不乏有以下不平等條例:
本人同意授權予某網及某人,代理銷售受本人已完成及未來所創作之作品;本人將作品之著作權及相關檔案資料讓與某網及某人…上述製作權、衍生著作權歸屬某網及某人所有…本同意書為專屬授權、本人同意將著作權全部以專屬授權的方式不限時間、地域、方法,為各種之利用可永久使用等;
本人亦應提供標的作品之原實體物,以配合某網及某人展示、廣告、租售之用…本人曾提供予某網及某人之作品、圖檔,如有(含本人)售出,本人均願支付委託銷售40%金額,作為銷售之酬金。
從水墨大師劉國松、黃磊生,至仍在台師大、台藝大等就學的新銳藝術家們,一一被騙著簽下這誇張至極的合約,將作品權利完全轉讓、專屬授權給全球華人藝術網販售。想像你的畢生心血,在這份契約面前,就像個任人宰割的俎上之肉,全球華人藝術網不但可以複製、再製、販售你的作品,甚至在你死後,繼續享有所有著作財產權;如果你自行將作品轉售予他人,全球華人藝術網不但可以告你違反契約中「專屬授權」的規範,還能逞著這不平等條約的威力,要求司法還他們「公道」;除此之外,其他畫廊、拍賣公司就會因此不敢販賣有簽約之藝術家作品,在這份條約的壓迫之下,你的作品價值再無可取代,也是沒人敢碰的燙手山芋。台灣藝術市場完全失衡,記者會上後方春聯的橫批——「藝術百年大災難」實無虛言。

藝術家對於法律遊戲的陌生
這份契約不但合法得嚇人,甚至讓全球華人藝術網在官司訴訟裡,一個轉身,華麗的成為權利受損的「被害人」。但,再怎麼不合理的契約,也必定是你情我願才會成立,讓人不禁懷疑藝術家怎麼可能這麼好騙?其實,藝術家在傾注所有心力創作之外,若還得理解複雜又咬文嚼字的著作權法案,才能保護自己的作品,那麼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第五條之「中央主管機關對文化藝術工作者之工作權、智慧財產權及福利,應訂定具體辦法予以保障。」作用在哪?政府應當是創作者們能夠放心倚賴的支柱,如今,長期的疏忽無非是促成藝術詐騙事件層出不窮的主因。
劉國松女兒劉令徽在記者會上曾提到:「一般詐欺多半是一次性金錢損失,沒想到這次是被詐欺一輩子心血。」事實上,藝術家們在簽訂合約前,看見是由文化部委託,而且自己作品又將被收錄在台灣百年藝術家傳記系列電子書中,高興都來不及了,何來懷疑來自政府的肯定呢?受害學生在記者會上強調,面談時,全球華人藝術網的代表一再口頭確認,授權之作品僅用於網站刊登。白紙黑字的契約理當無條件生效,但全球華人藝術網卻是在資訊不對稱的狀況下,利用藝術家的單純,咬定政府對藝術圈的忽視,獨吞利益,破壞公平。

文化部從旁觀到回應
2012年文化部核准通過的補助案,到了全球華人藝術網手上,變成合法侵害藝術家權益的利器,直至2018年,才在立委召開的記者會上表示「絕對會陪伴藝術家處理到底」。六年了,文化部直到劉國松案爆上媒體後,才願意正視自己已成為藝術經濟罪犯的幫兇,恐龍般的反應和阿Q精神令人不敢恭維。
對此,監察院勢必要出面調查文化部,而在最新的糾正案文中提到,百年計畫費用核銷時,文化部未依補助契約書規範,驗收全球華人藝術網有無侵權,甚至,當劉國松案爆發時,在法庭上全球華人藝術網也以「合約書包含商業機密,無法提供給藝術家看」的理由搪塞法官,授權書——也就是此次爭議中的關鍵——含有不平等條例的合約書,始終未交至政府手上;再者,文化部於全球華人藝術網執行計畫期間,其實已知該公司以文化部名義誤導藝術家,逾越計畫目的並圖利,但當下卻無積極處理,導致時至今日,累積了上百位藝術家遭合約箝制。消失的六年,誰來償還給藝術家們真正的公平?
在記者會上,文化部長鄭麗君提出了五項行動:「擴大組成專案處理小組;成立受害人追蹤通報窗口;二度移送司法調查;協助受害藝術家採取法律行動;健全藝文經紀制度,積極防治藝術經紀犯罪,保障藝術家權益。」

事件觸碰文化圈對於法律的反省
積極二字,看來是如此諷刺。文化部為本案而成立的「文化部藝術授權受害人追蹤通報窗口」,功能是為不熟悉智慧財產權法的藝術家們處理作品授權糾紛,然而,這難道是第一次有此類糾紛嗎?政府的著作權觀念鬆散早已不是新聞,2017年三月,台灣數一數二獨立音樂製作公司有料音樂,被爆出未經樂團茄子蛋同意便使用其歌曲,申請文化部2015年度「流行音樂產業輔導促進計畫」補助案,而該補助案款項高達600萬。茄子蛋未簽署任何法律規定的過意向書等文件,在這種情況下,有料音樂仍能通過文化部審查,拿到鉅額補助金,政府和藝術經紀公司的「好關係」自然不在話下。
藝術家,別被騙了!
台灣藝術最大震撼彈 -  全球華人藝術網事件懶人包

文/余筱柔
2018年2月23日,立法院一場記者會上,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藝術界醜聞終於被揭露。全球華人藝術網有限公司打著文化部「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民間提案活動」名義,和上百名藝術家簽訂和著作專屬授權相關的合約。名為「臺灣百年藝術家傳記系列電子書建置計畫」的文書,其中內容卻不乏有以下不平等條例:
本人同意授權予某網及某人,代理銷售受本人已完成及未來所創作之作品;本人將作品之著作權及相關檔案資料讓與某網及某人…上述製作權、衍生著作權歸屬某網及某人所有…本同意書為專屬授權、本人同意將著作權全部以專屬授權的方式不限時間、地域、方法,為各種之利用可永久使用等;
本人亦應提供標的作品之原實體物,以配合某網及某人展示、廣告、租售之用…本人曾提供予某網及某人之作品、圖檔,如有(含本人)售出,本人均願支付委託銷售40%金額,作為銷售之酬金。
從水墨大師劉國松、黃磊生,至仍在台師大、台藝大等就學的新銳藝術家們,一一被騙著簽下這誇張至極的合約,將作品權利完全轉讓、專屬授權給全球華人藝術網販售。想像你的畢生心血,在這份契約面前,就像個任人宰割的俎上之肉,全球華人藝術網不但可以複製、再製、販售你的作品,甚至在你死後,繼續享有所有著作財產權;如果你自行將作品轉售予他人,全球華人藝術網不但可以告你違反契約中「專屬授權」的規範,還能逞著這不平等條約的威力,要求司法還他們「公道」;除此之外,其他畫廊、拍賣公司就會因此不敢販賣有簽約之藝術家作品,在這份條約的壓迫之下,你的作品價值再無可取代,也是沒人敢碰的燙手山芋。台灣藝術市場完全失衡,記者會上後方春聯的橫批——「藝術百年大災難」實無虛言。

藝術家對於法律遊戲的陌生
這份契約不但合法得嚇人,甚至讓全球華人藝術網在官司訴訟裡,一個轉身,華麗的成為權利受損的「被害人」。但,再怎麼不合理的契約,也必定是你情我願才會成立,讓人不禁懷疑藝術家怎麼可能這麼好騙?其實,藝術家在傾注所有心力創作之外,若還得理解複雜又咬文嚼字的著作權法案,才能保護自己的作品,那麼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第五條之「中央主管機關對文化藝術工作者之工作權、智慧財產權及福利,應訂定具體辦法予以保障。」作用在哪?政府應當是創作者們能夠放心倚賴的支柱,如今,長期的疏忽無非是促成藝術詐騙事件層出不窮的主因。
劉國松女兒劉令徽在記者會上曾提到:「一般詐欺多半是一次性金錢損失,沒想到這次是被詐欺一輩子心血。」事實上,藝術家們在簽訂合約前,看見是由文化部委託,而且自己作品又將被收錄在台灣百年藝術家傳記系列電子書中,高興都來不及了,何來懷疑來自政府的肯定呢?受害學生在記者會上強調,面談時,全球華人藝術網的代表一再口頭確認,授權之作品僅用於網站刊登。白紙黑字的契約理當無條件生效,但全球華人藝術網卻是在資訊不對稱的狀況下,利用藝術家的單純,咬定政府對藝術圈的忽視,獨吞利益,破壞公平。

文化部從旁觀到回應
2012年文化部核准通過的補助案,到了全球華人藝術網手上,變成合法侵害藝術家權益的利器,直至2018年,才在立委召開的記者會上表示「絕對會陪伴藝術家處理到底」。六年了,文化部直到劉國松案爆上媒體後,才願意正視自己已成為藝術經濟罪犯的幫兇,恐龍般的反應和阿Q精神令人不敢恭維。
對此,監察院勢必要出面調查文化部,而在最新的糾正案文中提到,百年計畫費用核銷時,文化部未依補助契約書規範,驗收全球華人藝術網有無侵權,甚至,當劉國松案爆發時,在法庭上全球華人藝術網也以「合約書包含商業機密,無法提供給藝術家看」的理由搪塞法官,授權書——也就是此次爭議中的關鍵——含有不平等條例的合約書,始終未交至政府手上;再者,文化部於全球華人藝術網執行計畫期間,其實已知該公司以文化部名義誤導藝術家,逾越計畫目的並圖利,但當下卻無積極處理,導致時至今日,累積了上百位藝術家遭合約箝制。消失的六年,誰來償還給藝術家們真正的公平?
在記者會上,文化部長鄭麗君提出了五項行動:「擴大組成專案處理小組;成立受害人追蹤通報窗口;二度移送司法調查;協助受害藝術家採取法律行動;健全藝文經紀制度,積極防治藝術經紀犯罪,保障藝術家權益。」

事件觸碰文化圈對於法律的反省
積極二字,看來是如此諷刺。文化部為本案而成立的「文化部藝術授權受害人追蹤通報窗口」,功能是為不熟悉智慧財產權法的藝術家們處理作品授權糾紛,然而,這難道是第一次有此類糾紛嗎?政府的著作權觀念鬆散早已不是新聞,2017年三月,台灣數一數二獨立音樂製作公司有料音樂,被爆出未經樂團茄子蛋同意便使用其歌曲,申請文化部2015年度「流行音樂產業輔導促進計畫」補助案,而該補助案款項高達600萬。茄子蛋未簽署任何法律規定的過意向書等文件,在這種情況下,有料音樂仍能通過文化部審查,拿到鉅額補助金,政府和藝術經紀公司的「好關係」自然不在話下。
 

編者的話

人生中的最後14堂課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 在我手上已經超過2個星期,不是因為太難,也不是因為沒時間,每讀完一章節總讓我靜思好久。總是將自己的影子投射到書中的主角米奇(Mitch),我是不是太忙了?沒有好好的對待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日子是不是沒有問其「意義」?時間卻已經在飛逝中從年頭過到年底了;是不是太集中名利欲?以至於沒有好好地看身邊經過的風景。眼前堆積如山的工作及計劃,孩子與家庭每天帶給自己的課題,逼在眼前每天等你解決的問題,「我」為何而忙?為何而努力?當物質、名聲與金錢通通都有,不需要也不想要再覺得更多時,作為一個「人」,有沒有好好處理自己的生命、朋友與愛?這些看似理所當然卻永遠與「當下」疏離的議題,是不是在生命走到盡頭時,才會痛不欲生的死死抓住它。

上個月與約了很久的朋友吃飯,卻不歡而散。至今我仍耿耿於懷,是自己太過理想?情感過度投入?搞不清楚狀況?導致誤解與熱情擁抱後的失落。「朋友」這個定義,因為複雜的社會性,往往個人不同。對於某些人它是情感的「附屬品」,對於另一些人卻是生活或工作的「加工品」;它可以需要時加入,覺得不舒服或無用時,以健康為理由,清除。在台灣成長,往往以心對待人的我,「朋友」可能永遠是「感情的一部分」,自然地認定與接受,不期許卻永遠接納,只要沒有「緣盡」,天涯海角永遠惦記。但在香港,人們告訴你,不用太掛記,人們有太多事情考慮,朋友永遠有「利益」加持,不管你信不信。

生命議題
常聽長輩說,年少時聽到他人逝世是「噩耗」,往往不能接受,唏噓不已;及至年長後,參加他人的葬禮多過去朋友的生日會後,才漸漸感覺到生命的逼近。我們不再討論年輕時去世的「天妒英才」,老年去世的「壽滿天年」,當「過勞死」或年紀輕輕已感染「癌症」死亡的人數越來越多時,恐懼人類環境的惡化與生活素質降低、工作不定時造成的意外暴斃,「震驚」陪伴著「惋惜」與一絲絲的「自省」,已經沒有任何形容詞可以再來悼念這種生命的失落了。「不值得」與「不甘願」生命的離去,甚至連一點跡象都來不及通知,就這樣與自己的所愛離別,是現代人最悲傷的結束吧!

Morrie 的醫生告訴他,他只剩下二年的生命,他默默收拾自己的心情,為自己生命的過程整理了14堂課的課程,還為自己辦了一個在世的喪禮。喪禮中,他的朋友用嚴肅、嘻笑、唏噓與莊重的態度,談笑著與他一起的歲月時光與記憶、令人珍惜的片刻。作為一個平凡人,在世時能有多少機會,有如此的智慧去處理自己的死亡,傾聽他人與自己相處的生命時刻?

還記得我最摯愛的藝術家朋友—陳順築,在自己只剩下六個月生命時,一如Morrie 一樣,所有的朋友圍繞著他,帶他爬山、義務照顧他生機飲食抗癌,有一位知名攝影師每天記錄他漸漸凋落的容顏,他用僅有的時間跟他摯愛的朋友一一道別。我沒有寫任何輓聯或悼念的文章,當台灣的主編建議在雜誌裡寫一篇關於他的文章時,腦袋裡記憶的都是與他相處的片刻與朋友的熟悉。悶悶的心裡留下了絲絲眼淚與惋惜,與這篇文章在他的葬禮由他夫人燒成灰燼,送到天上給他。當時,台北市立美術館知道這個噩耗,緊急地為了籌備了一個回顧展,還有很多電視台為他製作藝術家專輯,當他在生命的盡頭還有機會「親身」參與自己生命最後旅程中光榮的片刻,雖然最終沒有辦法看到所有的成果,我想順築也一樣欣慰了吧。那本北美館的畫冊如今還擺在我的案頭旁,彷彿還可以每天看到他。

Morrie 說,生命就是「愛」而已,愛自己與愛你的家人與朋友。千萬不要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因為生命太短暫。

當我們還幼小的時候,我們常常抱怨父母親給了太多我們不想要做的事情,學習、學習與學習;社會壓抑了我們許多爆發的情緒與創意,憤怒、憤怒與憤怒;年長後工作與家庭壓抑了我們生命的出口,窒息、壓抑與找不到出口。我們似乎唯有當自己真正走到生活順暢的時候,才可以對自己說「不要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真的只能這麼可悲嗎?是的,一般人的人生是沒有辦法這麼豁達的。

你的生命中是不是有很多遺憾?千萬要時時刻刻去想,如果還來得及,趕快去挽救,千萬別變成遺憾。想想自己的孩子與家人,你有沒有天天跟他們擁抱與說「我愛你」?每天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覺前,我總是提醒自己千萬別忘了這麼做!(總編輯:樊婉貞)
人生中的最後14堂課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 在我手上已經超過2個星期,不是因為太難,也不是因為沒時間,每讀完一章節總讓我靜思好久。總是將自己的影子投射到書中的主角米奇(Mitch),我是不是太忙了?沒有好好的對待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日子是不是沒有問其「意義」?時間卻已經在飛逝中從年頭過到年底了;是不是太集中名利欲?以至於沒有好好地看身邊經過的風景。眼前堆積如山的工作及計劃,孩子與家庭每天帶給自己的課題,逼在眼前每天等你解決的問題,「我」為何而忙?為何而努力?當物質、名聲與金錢通通都有,不需要也不想要再覺得更多時,作為一個「人」,有沒有好好處理自己的生命、朋友與愛?這些看似理所當然卻永遠與「當下」疏離的議題,是不是在生命走到盡頭時,才會痛不欲生的死死抓住它。

上個月與約了很久的朋友吃飯,卻不歡而散。至今我仍耿耿於懷,是自己太過理想?情感過度投入?搞不清楚狀況?導致誤解與熱情擁抱後的失落。「朋友」這個定義,因為複雜的社會性,往往個人不同。對於某些人它是情感的「附屬品」,對於另一些人卻是生活或工作的「加工品」;它可以需要時加入,覺得不舒服或無用時,以健康為理由,清除。在台灣成長,往往以心對待人的我,「朋友」可能永遠是「感情的一部分」,自然地認定與接受,不期許卻永遠接納,只要沒有「緣盡」,天涯海角永遠惦記。但在香港,人們告訴你,不用太掛記,人們有太多事情考慮,朋友永遠有「利益」加持,不管你信不信。

生命議題
常聽長輩說,年少時聽到他人逝世是「噩耗」,往往不能接受,唏噓不已;及至年長後,參加他人的葬禮多過去朋友的生日會後,才漸漸感覺到生命的逼近。我們不再討論年輕時去世的「天妒英才」,老年去世的「壽滿天年」,當「過勞死」或年紀輕輕已感染「癌症」死亡的人數越來越多時,恐懼人類環境的惡化與生活素質降低、工作不定時造成的意外暴斃,「震驚」陪伴著「惋惜」與一絲絲的「自省」,已經沒有任何形容詞可以再來悼念這種生命的失落了。「不值得」與「不甘願」生命的離去,甚至連一點跡象都來不及通知,就這樣與自己的所愛離別,是現代人最悲傷的結束吧!

Morrie 的醫生告訴他,他只剩下二年的生命,他默默收拾自己的心情,為自己生命的過程整理了14堂課的課程,還為自己辦了一個在世的喪禮。喪禮中,他的朋友用嚴肅、嘻笑、唏噓與莊重的態度,談笑著與他一起的歲月時光與記憶、令人珍惜的片刻。作為一個平凡人,在世時能有多少機會,有如此的智慧去處理自己的死亡,傾聽他人與自己相處的生命時刻?

還記得我最摯愛的藝術家朋友—陳順築,在自己只剩下六個月生命時,一如Morrie 一樣,所有的朋友圍繞著他,帶他爬山、義務照顧他生機飲食抗癌,有一位知名攝影師每天記錄他漸漸凋落的容顏,他用僅有的時間跟他摯愛的朋友一一道別。我沒有寫任何輓聯或悼念的文章,當台灣的主編建議在雜誌裡寫一篇關於他的文章時,腦袋裡記憶的都是與他相處的片刻與朋友的熟悉。悶悶的心裡留下了絲絲眼淚與惋惜,與這篇文章在他的葬禮由他夫人燒成灰燼,送到天上給他。當時,台北市立美術館知道這個噩耗,緊急地為了籌備了一個回顧展,還有很多電視台為他製作藝術家專輯,當他在生命的盡頭還有機會「親身」參與自己生命最後旅程中光榮的片刻,雖然最終沒有辦法看到所有的成果,我想順築也一樣欣慰了吧。那本北美館的畫冊如今還擺在我的案頭旁,彷彿還可以每天看到他。

Morrie 說,生命就是「愛」而已,愛自己與愛你的家人與朋友。千萬不要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因為生命太短暫。

當我們還幼小的時候,我們常常抱怨父母親給了太多我們不想要做的事情,學習、學習與學習;社會壓抑了我們許多爆發的情緒與創意,憤怒、憤怒與憤怒;年長後工作與家庭壓抑了我們生命的出口,窒息、壓抑與找不到出口。我們似乎唯有當自己真正走到生活順暢的時候,才可以對自己說「不要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真的只能這麼可悲嗎?是的,一般人的人生是沒有辦法這麼豁達的。

你的生命中是不是有很多遺憾?千萬要時時刻刻去想,如果還來得及,趕快去挽救,千萬別變成遺憾。想想自己的孩子與家人,你有沒有天天跟他們擁抱與說「我愛你」?每天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覺前,我總是提醒自己千萬別忘了這麼做!(總編輯:樊婉貞)
 

雜誌目錄

004 Column
網紅展,何時成了這個時代的臉面?
眾神失語的日子
抗世的舞蹈劇場:《紫玉成煙》的當代意識
《Julie》—— 赤裸的欺騙
嵌入環境中的創作實踐:開放城市空間中的三個展覽

010 Feature
藝術領地
台灣藝術最大震撼彈 -  全球華人藝術網事件懶人包
全球華人藝術網爭議案各方處理進度
藝術界智慧財產權的歪曲與消失,藝術法律、簽約常識知多少?
藝術地圖ARTMAP X「全球華人藝術網著作權爭議案件」系列專題
訪問藝術工作者與各種騙術總覽
政商環伺下,藝文工作者要關注哪些文化政策的制定?
似與不似?法與不法?

035 Preview
大館舞蹈季:《來來舞廳》
黃大徽 舞蹈+劇場.觀/照系列
HAT- Happy All Together第三屆澳門國際花燈節
香港歌劇院《杜蘭朵》
新視野藝術節2018《馭水之音》
香港小交響樂團「最愛大提琴」音樂會
曹斐在過滿的世界挖一個洞
楊沛鏗個展「在 之間」
首屆香港當代音樂節——[樂在香港]
高雄獎
張婷婷獨立製作《既視感》經典再現
2018《大觀舞集》年度公演
《再約》Later 阮劇團X李銘宸
羅蘭・奧澤《在棉花田下的孤寂》
《國王的衣裳》
2018臺東藝術節
謝春德 平行宇宙系列
2018新條通樂園『口嫌體正直―鼻句糸罔口愛』


044 Visual + stage
歷隨山水百轉 博見趣途萬里
用音樂連結中西
口琴二胡跨越時空撞出火花
好,就現在! 初試啼聲 5 ——入圍藝術家聯展
知專三檔設計展,概括建築、多媒體、服裝多個面向
彼此與共 樂在其中
尋找過程中的過程 / 用筆墨注入溫度
以形繪意:陳金龍《十方宇宙 正泰聖極》中的佛學哲思
2018基隆潮藝術『基隆港口藝術雙年展-問津』
「全球水墨畫大展」.

066 Music
聽古典,有許多種狀態
百年不孤寂  印象派宗師德布西逝世百年祭

074 Lifestyle
I Like Hong Kong
Spiritualize:新迷幻樂團的中年危機
 

內容簡介

自《藝術地圖》2003年7月於香港創刊,2004 年1月發行港澳版,並於2004年5月出版《am post》,《藝術地圖》與《am post》已成為港澳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媒體。《am post》剛出版時只是想要把藝術圈內的文化活動介紹給圈外的藝術愛好者,從每月印發兩萬份,之後不斷遞增,高峰期曾印到100頁並發行至每月3萬5千份。9年的光景伴隨著香港文化發展的醞釀期,社會在轉型,政府確立創意產業並帶動商界參與,民間力量成立並主動透過傳媒引領社會議題,年輕一代對社會的關注。《am post》將帶著《藝術地圖》走進7-Evelen的店鋪,成為史上第一本在香港7-Eleven雜誌架上索取的藝術月刊,《am post》留下了「a」for art,「m」for map的名字在歷史,正式改名為《art plus》,於2011年11月在港、澳與台灣三地同步創刊。

《art plus》傳承《am post》,繼續以跨文化藝術的方向發展,並會在香港、澳門和台灣建立互動的文化平台。《Art plus》將代表這時代我們需要的生活參照,從各城市差距中得到更大的啟發,分享相近觀點的樂趣,找出不同的生活意義,遠想彼此的文化底蘊,微觀各自的生活態度。我們希望超越界限和距離,加上與信念相近的流通網路合作,從他們最大的連鎖網絡及各區的文化地點,以更廣更多的平台接觸大家。《art plus》是藝術+生活,藝術+樂趣,藝術+人生各種的可能性,我們相信唯有給自己不斷地加分,生命才會充滿意義。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5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