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本期專題】
穿越時光見到你3
因為寂寞的緣故
滿腹熱忱卻舉世皆敵的時候。唯可對酌的那人不在的時候。心比天高但感覺現實拖磨耽誤更見佝僂的時候。為不可聞問的身後躊躇徬徨的時候。
寫字人們不說寂寞,彷彿一鬆口就示弱了。但那畢竟日積月累打起一個個執著的暗結了,也標定記憶、意識,作品作為,以及後人重訪路線的刻度。
書寫36位前輩作家的盛事,堂堂來到第三回。本期七位秀異的青年作家,或穿越地設身處地想像,尋繹著作的幽微內核,或藉虛構之筆召喚已杳逝的作家精魄;他們充滿當代感的書寫,都展現爬梳冰冷材料之餘,謹慎地動員想像與表述的嫻熟技藝、感性與玩心。那既是不同世代創作者間極難得的隔空對話,也是對自身文學來處的時光地層探勘。
朱宥勳、謝宜安以小說筆調帶出張道藩、魏子雲「其後」的處境;楊双子、陳柏言分別徐緩敘說楊千鶴的性別處境、吳漫沙的土地認同跋涉史;莊子軒則更進入詩作,步隨步地審視伏藏於方思落於時光蔭影的履跡。馬翊航、蕭鈞毅彷如貼身凝視,直望入孫陵、蔡源煌不輕易隨群的,以愛澆鑄的內心。
朱宥勳/圖書館的某一午後──在「道藩樓」醒轉的夢
謝宜安/來自島上的淘金者--魏子雲《金瓶梅》研究其後
馬翊航/留(不)住一切親愛的--孫陵的故事
楊双子/楊千鶴與花開時節與我
陳柏言/蓬萊片景:吳漫沙與《風月報》
莊子軒/方思:蔭影中的獨行者
蕭鈞毅/蔡源煌:因愛而寂寞
穿越時光見到你3
因為寂寞的緣故
滿腹熱忱卻舉世皆敵的時候。唯可對酌的那人不在的時候。心比天高但感覺現實拖磨耽誤更見佝僂的時候。為不可聞問的身後躊躇徬徨的時候。
寫字人們不說寂寞,彷彿一鬆口就示弱了。但那畢竟日積月累打起一個個執著的暗結了,也標定記憶、意識,作品作為,以及後人重訪路線的刻度。
書寫36位前輩作家的盛事,堂堂來到第三回。本期七位秀異的青年作家,或穿越地設身處地想像,尋繹著作的幽微內核,或藉虛構之筆召喚已杳逝的作家精魄;他們充滿當代感的書寫,都展現爬梳冰冷材料之餘,謹慎地動員想像與表述的嫻熟技藝、感性與玩心。那既是不同世代創作者間極難得的隔空對話,也是對自身文學來處的時光地層探勘。
朱宥勳、謝宜安以小說筆調帶出張道藩、魏子雲「其後」的處境;楊双子、陳柏言分別徐緩敘說楊千鶴的性別處境、吳漫沙的土地認同跋涉史;莊子軒則更進入詩作,步隨步地審視伏藏於方思落於時光蔭影的履跡。馬翊航、蕭鈞毅彷如貼身凝視,直望入孫陵、蔡源煌不輕易隨群的,以愛澆鑄的內心。
朱宥勳/圖書館的某一午後──在「道藩樓」醒轉的夢
謝宜安/來自島上的淘金者--魏子雲《金瓶梅》研究其後
馬翊航/留(不)住一切親愛的--孫陵的故事
楊双子/楊千鶴與花開時節與我
陳柏言/蓬萊片景:吳漫沙與《風月報》
莊子軒/方思:蔭影中的獨行者
蕭鈞毅/蔡源煌:因愛而寂寞
編者的話
整裝上路,等待知音
◆封德屏
「文藝雅集」每年十月舉辦,迄今30年。而「文藝關懷列車」,七月初就已啟動。由北而南,從個人探訪,到群組聯誼。大台北之外,我們到了苗栗、台中、彰化。稍憩幾日後,再沿陽光海岸南行,先到台灣最南端屏東,接著是高雄。
1991年元月,《文訊》開始進行「台灣各縣市藝文環境調查」,起點就是屏東。前後我們用了近兩年時間,拜訪各區在地的作家、藝術家、文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他們長期努力,在資源不充沛的土地上,不僅帶動台灣各地區藝文的發展,間接也維繫、延續了傳統文化,潤飾、填補、修葺了不容中輟的人文風貌。
因為這樣的機緣和認知,在台北冷氣房中執行編務時,心中總會記掛起台灣的山陬水涯、偏鄉小鎮,那些可敬可愛、努力工作生活的朋友。這也是日後陪伴《文訊》二十餘年的「各地特派員」,以及「各地文學采風」的由來。他們的質樸、熱情、毅力,無形中時刻提醒我們,定策行事不能只用「台北觀點」,應該關切、效法他們,如何使出渾身解數,掙脫艱困環境的束縛,從每日一鋤一耙的耕耘中,產出豐足甜美的果實。
八月底,「關懷列車」到苗栗公館鄉拜訪李喬。半年前他進了一趟醫院,但談起寫作,眼眸發光,話鋒仍健,中午大夥還叨擾了一頓豐盛的客家菜。臨別辭行,他感性的話別,語多肯定、鼓勵;原來,他對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早已默默觀察許久,知著也見微,了然於心,更讓我們振奮感動。
再是南台灣之行。下了左營高鐵,一路驅車直奔屏東。為了節省時間,直接請幾位作家到潮州曾寬家會合。林剪雲放下手邊工作如約前來,83歲的兒童文學家黃基博騎著摩托車赴會。曾寬傾心創作、熱心教學及藝文工作,倏忽數十年,見到老友大夥來訪,笑逐顏開。盡情敘舊後,黃基博、曾寬二老,以摩托車開道,帶領我們外出飽餐一頓。
轉到高雄。這一兩年,最記掛患帕金森症的詩人白萩,但更感佩的是照顧他病體無微不至的妻子。居家環境非常整潔,女主人帶著笑容,輕柔敘述白萩的日常生活。談到復健的過程、進度,感知多少的細心體貼、包容鼓勵,讓一行探望的友人消除了不安,對白萩的狀況放下心來。
因時間關係,有些人無法一一登門探訪。心裡十分惦記去年李冰老師過世後獨居的師母,豪爽的凌煙,一口答應幫忙接送,讓師母和我們大夥、沙白、王希成、陳甲上、黃漢龍,一起度過一個溫馨的晚餐時刻。
隔日,離開高雄的午間,許久不見的老友:《大海洋》創辦人朱學恕夫婦、黃漢龍、汪啟疆,還有林仙龍、周梅春夫婦、王廷俊、陌上塵,大家開心相聚。連日出訪,工作堆積,難免心繫,但此刻難得,更值珍惜。談近況,說往事,分享寫作、旅遊、生活、學習……點滴心得。
原來,能隨遇而安,知樂不知苦,接納新事物,充電再出發,給自己更多時空自由揮灑,重拾年輕時的興趣嗜好,實現未完待續的夢想,是這些長者前輩們面對歲月逼人,依然活力充沛的祕徑法門!
‧
「穿越時光遇見你」專題系列,進入第三個月。年輕寫作者與我們通力合作,呈現眼前的,總是處處可觀,驚喜不斷;看著一篇篇完成的作品,像是一同打造了一個全新的,充滿探索、叩問、理解、重整、再造的文學譜系。
藉著這個過程,似乎曾經斷裂散落的片段、冰冷隔閡的介面,重新被組裝連結起來,渾然一體,迸發出新生命!許多沉寂的、孤獨的,被塵埃覆掩的文學靈魂,在漫漫文學旅途中,再次整裝上路,等待知音的聆賞。
◆封德屏
「文藝雅集」每年十月舉辦,迄今30年。而「文藝關懷列車」,七月初就已啟動。由北而南,從個人探訪,到群組聯誼。大台北之外,我們到了苗栗、台中、彰化。稍憩幾日後,再沿陽光海岸南行,先到台灣最南端屏東,接著是高雄。
1991年元月,《文訊》開始進行「台灣各縣市藝文環境調查」,起點就是屏東。前後我們用了近兩年時間,拜訪各區在地的作家、藝術家、文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他們長期努力,在資源不充沛的土地上,不僅帶動台灣各地區藝文的發展,間接也維繫、延續了傳統文化,潤飾、填補、修葺了不容中輟的人文風貌。
因為這樣的機緣和認知,在台北冷氣房中執行編務時,心中總會記掛起台灣的山陬水涯、偏鄉小鎮,那些可敬可愛、努力工作生活的朋友。這也是日後陪伴《文訊》二十餘年的「各地特派員」,以及「各地文學采風」的由來。他們的質樸、熱情、毅力,無形中時刻提醒我們,定策行事不能只用「台北觀點」,應該關切、效法他們,如何使出渾身解數,掙脫艱困環境的束縛,從每日一鋤一耙的耕耘中,產出豐足甜美的果實。
八月底,「關懷列車」到苗栗公館鄉拜訪李喬。半年前他進了一趟醫院,但談起寫作,眼眸發光,話鋒仍健,中午大夥還叨擾了一頓豐盛的客家菜。臨別辭行,他感性的話別,語多肯定、鼓勵;原來,他對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早已默默觀察許久,知著也見微,了然於心,更讓我們振奮感動。
再是南台灣之行。下了左營高鐵,一路驅車直奔屏東。為了節省時間,直接請幾位作家到潮州曾寬家會合。林剪雲放下手邊工作如約前來,83歲的兒童文學家黃基博騎著摩托車赴會。曾寬傾心創作、熱心教學及藝文工作,倏忽數十年,見到老友大夥來訪,笑逐顏開。盡情敘舊後,黃基博、曾寬二老,以摩托車開道,帶領我們外出飽餐一頓。
轉到高雄。這一兩年,最記掛患帕金森症的詩人白萩,但更感佩的是照顧他病體無微不至的妻子。居家環境非常整潔,女主人帶著笑容,輕柔敘述白萩的日常生活。談到復健的過程、進度,感知多少的細心體貼、包容鼓勵,讓一行探望的友人消除了不安,對白萩的狀況放下心來。
因時間關係,有些人無法一一登門探訪。心裡十分惦記去年李冰老師過世後獨居的師母,豪爽的凌煙,一口答應幫忙接送,讓師母和我們大夥、沙白、王希成、陳甲上、黃漢龍,一起度過一個溫馨的晚餐時刻。
隔日,離開高雄的午間,許久不見的老友:《大海洋》創辦人朱學恕夫婦、黃漢龍、汪啟疆,還有林仙龍、周梅春夫婦、王廷俊、陌上塵,大家開心相聚。連日出訪,工作堆積,難免心繫,但此刻難得,更值珍惜。談近況,說往事,分享寫作、旅遊、生活、學習……點滴心得。
原來,能隨遇而安,知樂不知苦,接納新事物,充電再出發,給自己更多時空自由揮灑,重拾年輕時的興趣嗜好,實現未完待續的夢想,是這些長者前輩們面對歲月逼人,依然活力充沛的祕徑法門!
‧
「穿越時光遇見你」專題系列,進入第三個月。年輕寫作者與我們通力合作,呈現眼前的,總是處處可觀,驚喜不斷;看著一篇篇完成的作品,像是一同打造了一個全新的,充滿探索、叩問、理解、重整、再造的文學譜系。
藉著這個過程,似乎曾經斷裂散落的片段、冰冷隔閡的介面,重新被組裝連結起來,渾然一體,迸發出新生命!許多沉寂的、孤獨的,被塵埃覆掩的文學靈魂,在漫漫文學旅途中,再次整裝上路,等待知音的聆賞。
雜誌目錄
編輯室報告 ◆封德屏
人文關懷
〈百草言〉
三都物語 ◆黃英哲
〈書寫台灣文學史方法論22〉
一九八○年代的文學與政治(下) ◆陳芳明
專題 穿越時光見到你3──因為寂寞的緣故
圖書館的某一午後──在「道藩樓」醒轉的夢 ◆朱宥勳
來自島上的淘金者--魏子雲《金瓶梅》研究其後 ◆謝宜安
留(不)住一切親愛的──孫陵的故事 ◆馬翊航
楊千鶴與花開時節與我 ◆楊双子
蓬萊片景:吳漫沙與《風月報》 ◆陳柏言
方思:蔭影中的獨行者 ◆莊子軒
因愛而寂寞:蔡源煌 ◆蕭鈞毅
自由談
〈島嶼殘酷史〉
妖怪花蓮:阿里嘎蓋踏查 ◆何敬堯
〈溫室效應〉
大象背元年 ◆許亞歷
〈粉筆胭脂〉
為你草擬寫給作家的合作邀請函SOP ◆陳栢青
書的世界
〈書評〉
光的目擊者──讀坦雅詩集《光之翼》 ◆果子離
以比喻來比喻比喻的病──讀盛可以《錦灰》 ◆朱嘉漢
〈導讀〉
翱翔在稻田海軍上空的燕子、星星與風--張翎《勞燕》導讀 ◆須文蔚
〈出版因緣〉
島嶼風聲.記憶流域--陳建忠文集新書發表會側記 ◆彭玉萍、林皓淳
采風誌
在埔里山間賣力生長的籃城書房──還沒開幕,歡迎讀書、吃飯、睡覺 ◆錢乃瑜
特輯「我們的文學夢」 ◆孫大川
活動報導
你應該具備的著作權法基本功(下) ◆蕭雄淋‧幸秋妙
草原副刊
地號:墓寮 ◆楊富閔
迷宮組曲 ◆蘇家立
大善人 ◆王如斯
人物春秋
〈文壇新秀〉
黑暗中的音樂--曹馭博《我害怕屋瓦》 ◆陳建男
〈作家的批信〉
在裂縫中開花的詩人岩上 ◆向陽
〈懷念作家〉
時間又逮走了一個智者──悼念詩人蜀弓 ◆向明
談文論藝
漂泊於情念之途的憂魂──從塵世野地的悲歡到砌築宮殿樓閣的杜國清 ◆李敏勇
【日治童謠】最好的時光:展讀來自昭和五年的時空膠囊
2018作家關懷列車2
流經時間的悠悠大河--探訪作家李喬、邱家洪側記 ◆何佳穎
那些筆下的美好時光--探訪藝術家謝里法、詩人林亨泰側記 何佳穎
九十歲浪漫詩人--探訪丁潁側記 ◆應鳳凰
豐沛的饗宴--「七老」聚會側記 ◆紫鵑
銀光副刊
〈小說〉
老景 ◆高鳳池
〈詩〉
古井(詩二首) ◆趙天儀
木棉花宣言 ◆余崇生
〈散文〉
憶同學張心墉 ◆周愚
弟弟的書 ◆趙淑敏
Line的世界 ◆劉靜娟
人文關懷
〈百草言〉
三都物語 ◆黃英哲
〈書寫台灣文學史方法論22〉
一九八○年代的文學與政治(下) ◆陳芳明
專題 穿越時光見到你3──因為寂寞的緣故
圖書館的某一午後──在「道藩樓」醒轉的夢 ◆朱宥勳
來自島上的淘金者--魏子雲《金瓶梅》研究其後 ◆謝宜安
留(不)住一切親愛的──孫陵的故事 ◆馬翊航
楊千鶴與花開時節與我 ◆楊双子
蓬萊片景:吳漫沙與《風月報》 ◆陳柏言
方思:蔭影中的獨行者 ◆莊子軒
因愛而寂寞:蔡源煌 ◆蕭鈞毅
自由談
〈島嶼殘酷史〉
妖怪花蓮:阿里嘎蓋踏查 ◆何敬堯
〈溫室效應〉
大象背元年 ◆許亞歷
〈粉筆胭脂〉
為你草擬寫給作家的合作邀請函SOP ◆陳栢青
書的世界
〈書評〉
光的目擊者──讀坦雅詩集《光之翼》 ◆果子離
以比喻來比喻比喻的病──讀盛可以《錦灰》 ◆朱嘉漢
〈導讀〉
翱翔在稻田海軍上空的燕子、星星與風--張翎《勞燕》導讀 ◆須文蔚
〈出版因緣〉
島嶼風聲.記憶流域--陳建忠文集新書發表會側記 ◆彭玉萍、林皓淳
采風誌
在埔里山間賣力生長的籃城書房──還沒開幕,歡迎讀書、吃飯、睡覺 ◆錢乃瑜
特輯「我們的文學夢」 ◆孫大川
活動報導
你應該具備的著作權法基本功(下) ◆蕭雄淋‧幸秋妙
草原副刊
地號:墓寮 ◆楊富閔
迷宮組曲 ◆蘇家立
大善人 ◆王如斯
人物春秋
〈文壇新秀〉
黑暗中的音樂--曹馭博《我害怕屋瓦》 ◆陳建男
〈作家的批信〉
在裂縫中開花的詩人岩上 ◆向陽
〈懷念作家〉
時間又逮走了一個智者──悼念詩人蜀弓 ◆向明
談文論藝
漂泊於情念之途的憂魂──從塵世野地的悲歡到砌築宮殿樓閣的杜國清 ◆李敏勇
【日治童謠】最好的時光:展讀來自昭和五年的時空膠囊
2018作家關懷列車2
流經時間的悠悠大河--探訪作家李喬、邱家洪側記 ◆何佳穎
那些筆下的美好時光--探訪藝術家謝里法、詩人林亨泰側記 何佳穎
九十歲浪漫詩人--探訪丁潁側記 ◆應鳳凰
豐沛的饗宴--「七老」聚會側記 ◆紫鵑
銀光副刊
〈小說〉
老景 ◆高鳳池
〈詩〉
古井(詩二首) ◆趙天儀
木棉花宣言 ◆余崇生
〈散文〉
憶同學張心墉 ◆周愚
弟弟的書 ◆趙淑敏
Line的世界 ◆劉靜娟
內容簡介
◎「人文關懷」:邀請著名學者、文化評論家探討當前文化與社會現象。
◎「青年筆陣」:納入年輕的聲音,讓青春勃發的創意及光彩充分展現。
◎「人物春秋」:我們可以看到資深作家的智慧風華、中生代作家馳騁文壇的心路軌跡、年輕作家的初試啼聲,以及學者致力研究的學思歷程。
◎每期以「專題企畫」方式探討不同階段的文學發展與趨向,不少議題已觸發許多台灣當代文學工作者繼續鑽研及深化。
◎「書的世界」:每月刊出3~5篇文學新書書評,回顧五、六○年代好書,反映時代文學品味。
◎「采風誌」:深入探討、呈現各地的藝文環境,了解文化發展,透過人物特寫、專題報導、在地文化探討等方式回應各個地區多元、豐富的藝文活動。
◎「銀光副刊」:以銀髮族的65歲為界,搭建新舞台,讓他們再度粉墨登場。
◎「青年筆陣」:納入年輕的聲音,讓青春勃發的創意及光彩充分展現。
◎「人物春秋」:我們可以看到資深作家的智慧風華、中生代作家馳騁文壇的心路軌跡、年輕作家的初試啼聲,以及學者致力研究的學思歷程。
◎每期以「專題企畫」方式探討不同階段的文學發展與趨向,不少議題已觸發許多台灣當代文學工作者繼續鑽研及深化。
◎「書的世界」:每月刊出3~5篇文學新書書評,回顧五、六○年代好書,反映時代文學品味。
◎「采風誌」:深入探討、呈現各地的藝文環境,了解文化發展,透過人物特寫、專題報導、在地文化探討等方式回應各個地區多元、豐富的藝文活動。
◎「銀光副刊」:以銀髮族的65歲為界,搭建新舞台,讓他們再度粉墨登場。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95折$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