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譽為「古今第1善書」。此書源出於《抱朴子》,后經宋代李昌齡、鄭清之等先賢發揚光大,流通於世,影響深遠。上至朝廷,下至民間,刊印傳播者眾多,到明清時期達到高峰。旨在勸善,簡稱《感應篇》,作者不詳,內容融合了較多的傳統民族思想,樹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確形象,許多內容至今仍然具有積極意義。
(宋)李昌齡,鄭清之鄭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別號安晚,慶元道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嘉泰二年進士及第。歷官光祿大夫,左、右丞相,太傅,衛國公(齊國公)等。淳佑末年,元兵大舉侵宋,鄭清之進十龜元吉箴勸帝勵精圖治,未能實施,而后退仕隱居,謚忠定,着有《安晚集》六十卷。
目錄
太上感應篇1
進太上感應篇表1
太上感應篇敘2
紀述靈驗7
太上感應篇卷之一10
太上感應篇卷之二26
太上感應篇卷之三33
太上感應篇卷之四39
太上感應篇卷之五46
太上感應篇卷之六54
太上感應篇卷之七63
太上感應篇卷之八69
太上感應篇卷之九77
太上感應篇卷之十86
太上感應篇卷之十一92
太上感應篇卷之十二98
太上感應篇卷之十三106
太上感應篇卷之十四112
太上感應篇卷之十五117
太上感應篇卷之十六123
太上感應篇卷之十七131
太上感應篇卷之十八139
太上感應篇卷之十九147
太上感應篇卷之二十154
太上感應篇卷之二十一161
太上感應篇卷之二十二169
太上感應篇卷之二十三176
太上感應篇卷之二十四184
太上感應篇卷之二十五194
太上感應篇卷之二十六201
太上感應篇卷之二十七208
太上感應篇卷之二十八215
太上感應篇卷之二十九223
太上感應篇卷之三十232
御注太上感應篇238
御注太上感應篇序238
御注太上感應篇239
太上感應篇箋注276
太上感應篇序276
重刊道藏輯要太上感應篇277
太上感應篇集注331
太上感應篇集注序331
太上感應篇集注333
太上感應篇纘義440
序440
太上感應篇纘義441
進太上感應篇表1
太上感應篇敘2
紀述靈驗7
太上感應篇卷之一10
太上感應篇卷之二26
太上感應篇卷之三33
太上感應篇卷之四39
太上感應篇卷之五46
太上感應篇卷之六54
太上感應篇卷之七63
太上感應篇卷之八69
太上感應篇卷之九77
太上感應篇卷之十86
太上感應篇卷之十一92
太上感應篇卷之十二98
太上感應篇卷之十三106
太上感應篇卷之十四112
太上感應篇卷之十五117
太上感應篇卷之十六123
太上感應篇卷之十七131
太上感應篇卷之十八139
太上感應篇卷之十九147
太上感應篇卷之二十154
太上感應篇卷之二十一161
太上感應篇卷之二十二169
太上感應篇卷之二十三176
太上感應篇卷之二十四184
太上感應篇卷之二十五194
太上感應篇卷之二十六201
太上感應篇卷之二十七208
太上感應篇卷之二十八215
太上感應篇卷之二十九223
太上感應篇卷之三十232
御注太上感應篇238
御注太上感應篇序238
御注太上感應篇239
太上感應篇箋注276
太上感應篇序276
重刊道藏輯要太上感應篇277
太上感應篇集注331
太上感應篇集注序331
太上感應篇集注333
太上感應篇纘義440
序440
太上感應篇纘義441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79折$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