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近年來有關繪畫問題的文章結集,其中既有作者對繪畫問題的思考,也有對繪畫在當代藝術史中的地位與特征的個案分析。作者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分析基於由繪畫所表現出來的圖像,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個人的,而是特定歷史時期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反映。全書共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 「論繪畫」中,作者強調由於知識與歷史背景的不同,東西方在關於
「繪畫」的特征以及對文明功能的基本判斷和評估方面,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一致的觀點。特別是西方繪畫的材料與觀念不斷變化,使用傳統工具與材料的中國繪畫長期以來被視為 「非當代的」。在第二部分
「藝術史:趣味、圖像與身份」中,作者選擇了兩位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中具有不同藝術特征和歷史影響的藝術家——何多苓與王廣義,將他們分別與懷斯、沃霍爾進行對比,強調應將每個藝術家的作品和言行放在特定的歷史語境和背景中進行考察,從而才能發現其問題和價值。
呂澎,藝術史家,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
1956 年出生於重慶,1977—1982年在四川師范學院政治教育系讀書;1982—1985年任《戲劇與電影》雜志社編輯;1986—1991年任四川戲劇家協會副秘書長;1990年—1993年任《藝術·市場》雜志執行主編;1992年為「廣州雙年展」藝術主持;2004年,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博士學位。
主要著作:《歐洲現代繪畫美學》、《現代繪畫:新的形象語言》、《藝術人的啟示錄》、《20 世紀藝術文化》(與易丹合著)、《現代藝術與文化批判》、《中國現代藝術史:1979—1989》、《藝術操作》、《中國當代藝術史:19901999》、《溪山清遠兩宋時期山水畫的歷史與趣味轉型》、《20 世紀中國藝術史》、《藝術史中的藝術家》、《美術的故事》、《1979
年以來的中國藝術史》(與易丹合著)、《20 世紀中國美術編年史:1900-2010》、《中國現當代美術史文獻》(與孔令偉合編)、《血緣的歷史》等。
主要譯作:《塞尚、凡 高、高更書信選》、《論藝術的精神》、《風景進入藝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