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解析:文藝復興以來的顏色發展史

色彩解析:文藝復興以來的顏色發展史
定價:1608
NT $ 1,399
  • 作者:(英)派翠克•巴蒂
  •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8-08-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68040216
  • ISBN13:9787568040211
  • 裝訂:平裝 / 351頁 / 16k / 19 x 26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這一領域的集大成的權威之作,對業餘愛好者、專業修復人員、翻新者、熱情的裝飾者以及所有對室內裝飾和設計感興趣的人,都無疑是一本極具吸引力的著作。
  
《色彩解析:文藝復興以來的顏色發展史》作者是顏色史專家派翠克·巴蒂,他通過考查龐大的專業檔案,以追溯顏料、色彩系統和標準的演變,以及考察它們從17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室內裝修方面所產生的影響。首先,巴蒂繪製了從1650年至1799年由遺留的地球顏料所製成的普通而昂貴的顏料圖表。接著,他研究了色彩系統及標準的產生,以及它們對塗料、顏料的影響、工業產品對塗料質地和持久性的影響。巴蒂將其注意力轉至20世紀的色彩標準。
  
對色彩的分析與求證,是考古學的一個分支,而在室內裝修方面,如何恰當地應用顏料,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綜觀《色彩解析:文藝復興以來的顏色發展史》,枚舉了室內裝修方面的詳細案例,詳盡而權威的色彩知識,並著筆墨講述了每一時期、每間房間獨特的色彩趨勢和繪畫風格,同時,深入地分析色彩的歷史以及顏料在室內設計方面的開發和應用。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顏料、塗料和內部材料 1650—1830年
第一節 傳統塗料
第二節 傳統顏料
第三節 房屋油漆匠和顏料商
第四節 顏色在室內裝飾中的使用,1700—1830年

第二章 塗料、色彩體系和室內裝飾 1830—1900年
第一節 色彩體系的介紹
第二節 色彩在室內裝飾中的應用,1830—1900年

第三章 塗料、色彩標準和室內裝飾 1909—1945年
第一節 塗料和顏料的發展
第二節 色彩體系和標準,1900—1945年
第三節 色彩在現代主義裝飾中的應用

第四章 塗料、色彩體系和室內裝飾 1945—1960年
第一節 色彩標準,1946—1960年
第二節 20世紀50年代裝飾中的色彩運用

術語表
參考資料
插圖來源
索引
致謝
 

裝飾色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但是它常常被認為是司空見慣的一件事情,而且也很少被人關注。無論是在城市或鄉村,還是在參觀向公眾開放的房子時,我們都能看到使用不同程度技法或應用手法的色彩裝飾。巧妙地運用色彩裝飾,可以增強建築物的藝術魅力,或者可以掩蓋建築不太完善的一面。但若處理稍有不適,效果恐會令人感到不適。很少有人能有機會學習有關顏色的知識,但似乎許多人具有天生的色彩感,並且知道在恰當的時間及以和諧的方式運用顏色。
 
在英格蘭北部里茲市的紐塞姆寺畫廊(Temple Newsam)修復17世紀40年代的畫廊時,我驚訝地發現,彼處使用的第一種裝飾色彩體系,竟運用了淡粉色天花板和深綠色牆壁。這個使用補色的經典案例早在第一部英語版顏色理論著作廣泛流傳前整整一個世紀就已經使用。色彩也是很有趣味的,它可以昇華思想,刺激感官,給予平靜。一個人對顏色的選擇體現了他們的脾性、期望及其審美敏感度。重新修復曾由歷史人物居住的房子時,瞭解顏色的表達語境和歷史脈絡是很重要的。現在,可以發現歷史建築中最初使用的油漆顏色,從而可以使內部修復更加貼近原貌。

色彩分析是一個小心求證的過程,也是發掘建築物興造改制狀況及其時間點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作為考古學的一個分支,對於建築物塗料的色彩分析不僅揭示了建築物的表面顏色,同時也能提供關於建築物結構及其變更的資訊。遺憾的是,大多數歷史建築的工作人員們對於色彩的把握和理解可能並不夠充分,往往造成了早期裝飾用色的精妙之處在一次又一次的後期修復當中丟失。
 
甚至有些時候,在經過分析之後,研究人員已經得到了與原件完全相同的手工上色樣品,最終施工依舊需要交給對於歷史色彩知識所知甚少的工人完成。因此,原始色彩的精妙之處依舊毀在了修復的努力當中。即便施工方排除萬難在浩如煙海的塗料產品中找到了最吻合的那種,但最終的上色結果也可能看上去過於平整,韻味不足。

因此爭議不斷,特別是對於地標性建築的顏色翻新—倫敦塔橋(Tower Bridge)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1976年,從灰色到紅白藍三色的變化就引起了軒然大波。記憶有時候也靠不住。20世紀80年代,威靈頓公爵八世(Duke of Wellington VIII)就堅持認為海德公園角阿普斯利邸宅(Apsley House at Hyde Park Corner)前的欄杆一直都是黑色的,但經過分析並還原了早期的綠色塗裝之後,他童年時代關於綠色欄杆的記憶又泉湧了出來。1986年,經過周密論證之後,漢默史密斯橋(Hammer smith Bridge)的外觀恢復到了最初落成時的銅綠色,這一改動更是引發了曠日持久的揣測,甚至有人謠傳一位手眼通天的商家決定了顏色的選擇。
  
相關部門在對重大歷史建築進行翻新工作以前,都會儘量考證其外觀的歷史變遷。一般來說,這個過程裡遇到的問題總是大同小異,而我們能從過去學到許多有益的經驗。另外,資料也能成為平息問題的依據。例如,20世紀早期,人們發現在一座鐵路橋上,巧克力色的油漆耐久性超過了鋼灰色油漆4倍。考慮到整座橋需要耗費15000千克的油漆,即便不討論人力與工時成本,這項發現的重要性依舊不言自明。有些顏色就是要比另外一些顏色更加經用:比如,無論技術如何進步,紅色和綠色還是更加容易褪色。這本書的重點是剖析在過去的300年間所使用油漆和建築物內的顏色。它並不是一個裝飾的歷史,也不是提供一個如何裝飾的處方。相反,本書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理解什麼是早期油漆以及如何使用這些顏料的機會。本書還研究了許多可用的顏色,它們是如何被指定的以及它們的常用使用方法。本書顏色考證來自細緻而複雜的線索,本書所用資料包括查理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曾乘貝格爾號艦(HMS Beagle)作了歷時5年環球航行所採集的少量顏色參考資料,還有來自20世紀50年代英國標準的色彩規範的顏色參考資料。
 
本書也探討了一種範式對另一種範式的影響,以及兩者之間的微妙變化。常見的顏色都有各自通用的名稱,但想要更加精確地複製顏色,則需要用到更複雜的語言。經年累月,人們開發了許多不同的系統來交流色彩資訊。今天,客戶們已經有理由確信自己得到的顏色就是自己所需要的。很多年前,我應邀評審了一本關於顏料歷史的著作,書裡花大篇幅討論了顏料中那些鮮為人知的可食用成分。
 
確實,有些用做顏料的原材料在緊急之時也是能吃的,但非要說大多數傳統顏料的成分都來自於“環保材料”就言過其實了。對於石化產業的盲目批判以及“塑膠漆”之類的產品用詞讓現代顏料不受待見。
 
這種觀點實際上忽略了此類產品一直在隨時間不斷改進,並解決了高毒性、慢幹性等早期配方中存在的問題。想要生產一款開蓋即用的顏料產品絕非易事,想要在小作坊裡做出更高品質的顏料是不現實的。另外,想要做到“環保”,也不應該使用進口顏料或者時常加以頻繁翻新。
 
事實上,早期顏料中所用到的原料,只有極少一部分符合今天的健康與安全審查標準。鉛、砷、汞、鈷、銅、錳、鎘等傳統顏料中常見的成分或許能解釋為什麼在19世紀早期油漆工人被視為“災難與疾病的釋放者”而為人們所敬畏。也正是因為對於衣物上重金屬殘留的擔憂,所以畫家們儘量避免飼養寵物,以免毒害它們。

從理論上來說,傳統顏料應是持久耐用的,但這只是現在對傳統持有的觀念。早期的油漆製造商其實建議每3年重新油漆一次木製品的外部,因為它有可能會掉下來。在小說家安東尼﹒特羅洛普(Anthony Trollop)的經典名著《巴賽特寺院》(Barchester Towers,1857年)中,哈丁先生被告知,根據希拉姆醫院(Hiram’s Hospital)的看管標準,他應該“每隔7年粉刷一次室內,而且每隔3年粉刷一次外牆”,對於今天的人來說很難接受這個事實。在檢查了無數外部表面的樣本之後,可以非常清楚地判定它們被油漆過的頻率以及次數。幾乎沒有可靠的歷史顏料和顏色來源的資料,而我試圖把這些歷史記錄理清。我還試圖為塗料的發展提供一個基本的依據,這樣讀者就會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來觀察他們將來所看到的顏料。

盡信書不如無書。幾年前,為了準備一場關於約翰﹒法勒(John Fowler)對英國鄉村建築裝飾風格影響的講座,我坐下來重新打開了他與知名建築史學家約翰﹒柯恩佛斯(John Cornforth)共同於1978年出版的著作《18世紀的英國裝飾》(English Decoration in the18th Century)。第一次打開這本書時,它就成為我心中的“聖經”。誠然,這是一本條理清晰的好書,提供了許多關於早期資源的參考。但當我逐行研究書中關於顏料的部分,我才發現他對於許多老資料存在誤解,還有些部分失實。伊安.布裡斯托博士(DrIan Bristow)是第一位為建築在過去是如何繪畫提供確鑿證據的現代作家。他的兩卷書雖然絕版,但對學習歷史裝飾的學生來說卻是必不可少的讀物。我不能期許有同樣程度的學識,但希望這部作品能吸引更多的觀眾。任何對這一主題有興趣的人都應該去查閱布裡斯托發表的文章。即便使用當今最先進的印刷工藝,想要准確的再現顏色依舊非常困難。本書中出現的色樣僅作為參考。本書中介紹的大多數顏色的準確色樣可以從倫敦的紙張與顏料公司(Papers and Paints)處購買。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