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怎麽了

孤獨,怎麽了
定價:228
NT $ 198
 

內容簡介

世界上每十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經歷着孤獨的疼痛感。孤獨有時與別人無關,與生活無關,它僅僅是一種偶爾會發作的病。被孤獨感傷害的人群,無論是否有人陪伴,都始終覺得生活里只有自己,好像每個人都離我如此遙遠。孤獨給我們的身心健康帶來的長期傷害不亞於吸煙,而且會減少預期壽命。

本書是一本教你全面認識孤獨的心理學作品。從孤獨是什麼,孤獨的成因,孤獨的真相,闡述孤獨是如何一步步悄無聲息地侵入了你的世界,進而在此基礎上分析環境與人、從心理學角度去化解孤獨,並提供管理情緒、重塑自我的內心力量。

如果你偶爾感到生活孤立無援,帶着活潑開朗的外殼,可以讀讀這本書。

如果你始終覺得是自己一個人,內心深處郁郁寡歡,也可以讀讀這本書。

艾米莉•懷特,曾是一名律政界的風雲人物,金發、苗條纖秀,有三個學位,曾因孤獨而出眾,卻也遭受孤獨致命的折磨。

在父親癌症去世后,她的孤獨開始深入骨髓,令她無法靠近任何人,不但因此放棄了律師工作,嚴重時幾近自殺。

本書所記錄的,就是她從孤獨中走出來的全部過程。她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駕馭孤獨的方式,讓自己活得更有力量。如今她居住在紐芬蘭專門從事寫作,平靜地與她的四只貓為伴。

本書是她的最新作品,也是她與孤獨奮戰的僅有完整記錄。
 

目錄

序一:孤獨,讓我們和自己在一起

序二:致孤獨的自己

第 一部分 \ 孤獨來襲
第 一章 預警:當孤獨感忽然來襲
第二章 真相:孤獨到底是什麼

第二部分 \ 影響
第三章 漫漫長路:了解孤獨的真相
第四章 身體與心靈:孤獨如何侵襲我們
第五章 矛盾:適應孤獨,就像適應一種殘疾

第三部分 \ 環境
第六章 控制:孤獨究竟有沒有解藥
第七章 群組效應:孤獨,這個時代的流行病
第八章 禁忌:重新發現我們和他人的孤獨

第四部分 \ 解決方法
第九章 方法:願每一種孤獨都有陪伴
第十章 揮別:孤獨是你的必修課

尾聲:與孤獨握手言和
 

孤獨,讓我們和自己在一起

五年前,我告別了他。

巨大的孤獨感,渴望被陪伴的感覺,我在商店里度過了那個下午。

與收銀員們的閑聊讓我情緒好了點。然而回到家時,我察覺到自己的壓抑,幾乎是憤怒:為什麼我非得去購物?而我去購物其實是為了周末有個說話的對象?
當時的我,是這樣活着:不去逛街,就只有貓陪着我。
我所謂的社交生活已經退化到僅僅跟一個銷售員聊聊天就算了不起的成就了?暴怒於自己的這一念頭,我拎起把椅子扔向牆上。
羞辱感,悲傷……我曾經是這樣孤單。

三十五歲時,我已經在這樣長時間的孤寂狀態里度過了差不多四年。二十多歲,甚至十幾歲,我都有過這樣的狀態。但是三十歲后,一切不再一樣。
我的姐姐們沒有這樣的經歷,面對她們我無法啟口。更可怕的是,當我看到她們,看到其他的家庭成員在一起時,我有的僅僅是距離感——好像每個人都離我如此遙遠。

我這樣渴望與某人親密無間,深情厚誼。而我的孤獨無可救藥。
父親癌症去世后,這種孤獨感開始變成我生活中深入骨髓的一種存在——令我無法靠近他人。我一度困惑,是否還可以期待一個沒有孤獨感的未來。
最終我決定寫下這一切,這本書,這不是關於某種瞬間的孤獨感,而是月復一月,年復一年。

我與有同樣遭遇的人聊起這個話題,他們無一例外地活在這種孤獨感里,一年,十年……半生。

有統計顯示,大約有1/10的人長期生活在這種長久而疼痛的孤獨感中,然而電視上,雜志里,網絡上……每個人似乎都很好。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孤獨在現實里已經存在這樣久,而周圍卻是死一般的沉寂?我們可以公開談論抑郁、厭食,甚至雙向型情感障礙,而孤獨?如此陌生,無人言及。

這就是為什麼,在這萬籟俱寂的孤獨感里,我幾乎窒息。對我而言,「孤獨」這個詞好像是專為不被歡迎者和邊緣人群預留的,我不想成為這個群體的一員。
我試着對醫生談起這種孤獨感。這個家庭圓滿、工作忙碌的男人笑着說,他甚至希望能「有時間孤獨一會兒」。

我無法回應,離開。
他徹頭徹尾地無法理解我說的是什麼。
這樣的反應意味着,孤獨者被遺棄在這個世界:無可救藥地與世隔絕,而他們甚至無法說出他們是這樣絕望地與世隔絕。這樣的孤獨變成雙重的:你覺得孤獨,且這個世界上只有你是這樣孤獨。這種對孤獨病態的偏見,是我所能想到最可怕的反應。研究人員要求人們形容~個孤獨的人時,他們所采用的形容詞常常包括大量的厭惡感:他們不光是孤僻,肯定也沒什麼吸引力,消極,愚笨。換句話說,他們肯定有點問題。

這些詞完全不適合我。我金發、苗條纖秀,有着三個學位,沒人比我更積極。我見過更多積極幽默聰明的孤獨者。然而這樣的現實無法說服流行的觀念,束縛住我們的正是那些負面的標簽,令人訝異的曲解。在我竭盡全力去理解這種孤獨感的過程里,我看到太多這樣的偏見。

有個相當直白卻令我信服的理論是:對於我們最恐懼的事情,我們往往表現為過度的負面反應來保持與之疏沅
這是我孤獨活着常常遭遇的情形。沒有人願意聆聽我的內心,不是因為我覺得「孤獨」這個詞有多麼大不了,而是他們覺得很可怕。

有數據顯示,過去50年來,這種對孤獨感的抵觸持續上升。如果你看看20世紀40年代關於孤獨的文章,你會發現那時候沒有這麼多的驚恐和歧視。而最近幾十年來,孤獨開始變形——變成一種病,一種缺點,一種瑕疵。它最近的變身則是——它變得具有傳染性,就像流感。我們必須把自己全副武裝包裹起來以免被傷。

我與他人談到我正在寫一本關於孤獨的書時,通常他們的第一反應是后退一兩步,好像我有傳染病。

這種朝向孤獨的抵觸更強烈了,恰恰是因為我們自身比過去更易受傷害,更恐懼孤獨。盡管現在我們有更多的聯系方式——在Facebook上找到同類,或通過Twitter相互交流。然而在另外某種意義上,我們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孤獨。

我也用Twitter,但並未感覺到任何不同。如果沒有一個電話或與他人真正的交流,哪怕一整個上午都在發微博,也無法拯救我的孤獨感。

多於30%的英國人選擇獨居,我們花在訪親拜友上的時間在大量減少。美國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接近1/3的調查對象承認沒有可傾訴的朋友。有段時間,我搬家到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里。那時我的社交圈只有3個人——約等於「零社交」。

孤獨感開始變成我們生活中的一個嚴重問題。心理健康協會2010年度報告稱,英國的孤獨症患者數量已經追上流行疾病的比例。然而始終沒有人正視這一點。
孤獨的時候,我會隱藏自己真實的情感,編造亂七八糟的謊言,暗示我其實不是單身,讓別人誤以為我過得豐富多彩。我曾是個律師。如果同事說我看起來很累,我會假裝是各種業余活動讓我累死了。

我以為只有我這樣。之后我發現,所有孤獨的人都是這樣。

他們會說,昨晚過得特別開心,而實際上他們只是自己待在家,期盼很久沒響過的電話鈴聲響起。星期一早晨,他們孤單的周末生活會被演繹成無休止的社交活動。

這些孤獨的謊言家,他們正掙扎在社交標准的壓力下,因為環境越是營造社交游刃有余的輕閑模樣,我們的孤獨感越強烈,獨居的人愈來愈多,密友的數量愈來愈少。

《欲望都市》《老友記》《廣告狂人》這樣的電視劇里全是對生活心滿意足的人物形象。即便是與社交完全無關的品牌,也會在廣告里植入模特們手挽手,親密放松的情景。

我們被迫展示活得如何精彩,心懷無法言說的孤獨。

社交能力被放大、贊美成為標准時,無疑我們只能掩飾自己內心的孤獨感。誰願意承認自己不合群?承認自己連某些最基本的人類需求都無法滿足?這樣巨大的壓力如果只能經由社交媒體發聲,孤獨感只會更甚。「我們在一起」這個概念會因科技發展隨之傳播,花蝴蝶式的社交生活模式會更被推崇。而我們,實際上更孤獨了。

「孤獨症候群」與無人為他們發聲的現實該結束了。孤獨是如此深邃的人類情感,它就像是在釋放信號:我們需要相互關心,感覺到彼此的存在。我希望人們對待孤獨的看法能得以改變,就像人們現在對待抑郁症一樣。我們可以討論它,不用自責,不再掩飾。

很久很久之后,我的孤獨感走到了盡頭。36歲那年,我遇到了某個人。這是生命中第一次我感覺到,我跟這個世界有關。

在所有那些孤獨沉寂的歲月里,我至今仍無法忘記的是那種揮之不去的不安:只有我一個人,這樣的與世隔絕。

這是我們最該改變的。
讓每一個活在孤獨中的人知道,他們並不孤單。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