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論、觀念和方法三個層面把握紀錄片創作的內涵和現實,以中外紀錄片創作發展歷程為背景,結合了典型紀錄片的個案分析,基本理論包括概念與命名、真實性問題、虛構的意義、意識形態與行動主義、欄目紀錄片與紀錄片欄目等幾個部分,涉及了拍攝者與被拍攝者的關系、敘事時空和視角、道德精神和倫理關系等創作觀念的論述,方法上圍繞攝影、同期錄音、配樂、剪輯等創作核心環節展開。
劉忠波,南開大學文學院傳播學系講師,北京師范大學電影學碩士,南開大學文學博士,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博士后。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紀錄片創作與理論、影視文化傳播等。曾在《中國電視》、《北京電影學院學報》、《電視研究》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划項目等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先后出版有長篇小說《潤身》、《灰魚》,拍攝有《微光漫游》、《郎毓秀》、《刺青》等多部紀錄片,作品曾多次在國內外電影節入圍、獲獎。
目錄
第一章 紀錄片的概念與類別
第一節 多義的概念和可能的類別
一、多義的概念
二、可能的類別
第二節 中國紀錄片的命名過程和稱謂變化
一、20世紀80年代幾種紀錄片稱謂的來源
二、紀錄片稱謂的恢復過程
三、中外概念的對接與影響
第二章 社會屬性、政治化與意識形態特征
第一節 政治的「理想之眼」:由維爾托夫說起
第二節 社會屬性、政治化與意識形態
第三節 政治化與藝術化:以里芬斯塔爾的紀錄片為例
第三章 真實的實踐與虛構的意義
第一節 基於感知的真實與紀實主義
第二節 真實的不同實踐
一、技術的前提
二、以「觀察—旁觀」為核心的創作觀念
三、以「激發—干預」為核心的創作觀念
四、「新紀錄電影」的「雜糅」與「融合」
第三節 虛構的意義與真實再現
第四章 紀錄片拍攝對象的屬性
第一節 尋找拍攝對象
第二節 擬劇理論作為分析工具
第三節 拍攝對象重新塑造角色的形式
第四節 拍攝者與拍攝對象的情感關系
第五章 紀錄片攝影的行為機制
第一節 敘事性構思和即時性
第二節 攝影與照明
第三節 攝制組的團隊工作與動力學
第六章 紀錄片的同期錄音及配樂
第一節 同期錄音的特征與設計方案
第二節 紀錄片的配樂
第七章 紀錄片的剪輯
第一節 剪輯的基本方式
第二節 時空與結構
一、作為觀念的「被禁用的蒙太奇」
二、時空結構的方式
第三節 敘事視角
一、全知敘事視角
二、限制性敘事視角
三、自傳體與私紀錄:一種自我的視角
第八章 匯編(文獻)紀錄片的創作
第一節 人物文獻紀錄片的素材處理
一、素材開發的創新思維
二、關於素材資料的真實性問題
第二節 口述歷史紀錄片
一、口述歷史的基本形式
二、口述歷史的方法與內涵
第三節 阿倫雷乃的《夜與霧》
一、歷史情感的復雜性與豐富性
二、結構形式、時空要素與色彩對比
三、記憶的深度:恢復與重建
第九章 道德困境和倫理風險
第一節 交流的倫理價值
第二節 倫理控制的方式
第三節 不傷害原則的悖論
第十章 電視紀錄片的發展過程與價值取向
第一節 紀錄片欄目的定位及實現路徑
一、欄目定位的考量因素
二、動態的定位調整和執行的實現路徑
三、敘事的方式與故事化定位
第二節 欄目紀錄片的時段編排
第三節 科技傳播與科技類電視節目
第四節 現實類紀錄片的存在方式與價值取向
第十一章 基於模塊設計的紀錄片創作教學
參考文獻
后記
第一節 多義的概念和可能的類別
一、多義的概念
二、可能的類別
第二節 中國紀錄片的命名過程和稱謂變化
一、20世紀80年代幾種紀錄片稱謂的來源
二、紀錄片稱謂的恢復過程
三、中外概念的對接與影響
第二章 社會屬性、政治化與意識形態特征
第一節 政治的「理想之眼」:由維爾托夫說起
第二節 社會屬性、政治化與意識形態
第三節 政治化與藝術化:以里芬斯塔爾的紀錄片為例
第三章 真實的實踐與虛構的意義
第一節 基於感知的真實與紀實主義
第二節 真實的不同實踐
一、技術的前提
二、以「觀察—旁觀」為核心的創作觀念
三、以「激發—干預」為核心的創作觀念
四、「新紀錄電影」的「雜糅」與「融合」
第三節 虛構的意義與真實再現
第四章 紀錄片拍攝對象的屬性
第一節 尋找拍攝對象
第二節 擬劇理論作為分析工具
第三節 拍攝對象重新塑造角色的形式
第四節 拍攝者與拍攝對象的情感關系
第五章 紀錄片攝影的行為機制
第一節 敘事性構思和即時性
第二節 攝影與照明
第三節 攝制組的團隊工作與動力學
第六章 紀錄片的同期錄音及配樂
第一節 同期錄音的特征與設計方案
第二節 紀錄片的配樂
第七章 紀錄片的剪輯
第一節 剪輯的基本方式
第二節 時空與結構
一、作為觀念的「被禁用的蒙太奇」
二、時空結構的方式
第三節 敘事視角
一、全知敘事視角
二、限制性敘事視角
三、自傳體與私紀錄:一種自我的視角
第八章 匯編(文獻)紀錄片的創作
第一節 人物文獻紀錄片的素材處理
一、素材開發的創新思維
二、關於素材資料的真實性問題
第二節 口述歷史紀錄片
一、口述歷史的基本形式
二、口述歷史的方法與內涵
第三節 阿倫雷乃的《夜與霧》
一、歷史情感的復雜性與豐富性
二、結構形式、時空要素與色彩對比
三、記憶的深度:恢復與重建
第九章 道德困境和倫理風險
第一節 交流的倫理價值
第二節 倫理控制的方式
第三節 不傷害原則的悖論
第十章 電視紀錄片的發展過程與價值取向
第一節 紀錄片欄目的定位及實現路徑
一、欄目定位的考量因素
二、動態的定位調整和執行的實現路徑
三、敘事的方式與故事化定位
第二節 欄目紀錄片的時段編排
第三節 科技傳播與科技類電視節目
第四節 現實類紀錄片的存在方式與價值取向
第十一章 基於模塊設計的紀錄片創作教學
參考文獻
后記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