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成果研究以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的州縣行政與社會關系為切入點,從歷史社會學的分析層面,通過一系列有特色的個案和行政官員的大量實踐活動的考察分析,說明當時的州縣政府作為國家行政權威下延的終點和地方意志表達的起點,在維持地方社會安定、經濟運作等方面的重大問題,是如何進行操作的;在進一步保證國家對鄉村有效控制的同時,其相關對策或應對措施與我們一般熟知的制度史描繪會有多大的距離,並廓清以往研究中在這方面的一些模糊性認識。
馮賢亮,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江南區域史、明清史、中國社會經濟史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曾被評為上海市高校優秀青年教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獲得中國出版政府獎等。著有《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動與社會控制》、《歲時節令:中國古代節日文化》、《太湖平原的環境刻畫與城鄉變遷(1368—1912)》、《近世浙西的環境、水利與社會》等。現為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州縣的治所與衙署
一、府州縣形勢
二、城牆與治所
三、城市形態與規模變化
四、衙署的建設
五、行政人員的置配
六、工食俸銀的比較
第二章 州縣的責任
一、親民莫如州縣
二、吏治的期許
三、州縣的責任
四、州縣官的負擔
五、蠹吏的危害
六、民生的救護
七、糧長與賦稅的征解
八、行政的煩難
第三章 疆界管理與利益分割
一、蘇南與浙西
二、政區的分割
三、疆界的問題
四、鄉村的錯壤
五、疆界的厘正
六、合理的分區
第四章 治安與秩序
一、鄉約教化史
二、江南鄉約
三、基層體系
四、盜匪防范
五、王朝更替
第五章 政治變動與日常生活
一、紫隉侯氏
二、侯岐曾的日記
三、與官府的周旋
四、抗清活動
五、抵抗的失敗
六、絕望的紳士們
第六章 水災與社會反應
一、水患問題
二、萬歷年間的大災
三、災害的程度
四、生活救濟和水利重建
五、感受與比較
第七章 江湖坍漲與地方社會
一、公占隙地
二、河湖的坍漲
三、利益驅動
四、水利的規復
五、嘉靖朝以后的治水及評價
六、州縣課稅與調控
七、共同利益的問題
第八章 府縣秩序與行政
一、行政地理與府縣秩序
二、湖州府的事例
三、埭溪鄉村社會
四、邊界地方的控制
五、府縣矛盾
六、縣政的困難
第九章 命案屍場
一、制度規范與法律表達
二、「圖賴」詐財
三、仵作的准備
四、改革整頓
五、戰后的新舉措
六、吏治的要求
第十章 匪亂控制
一、三省交界
二、廣、建反亂事件
三、匪徒的追緝
四、巡檢與保甲控制
五、官方的反應
六、社會危機感
第十一章 地方政治和社會變化
一、地方評判與感覺
二、鄉宦巨室的影響
三、風氣惡化
四、下層紳士變化與地方政事
五、區域的發展
六、政治參與及競爭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第一章 州縣的治所與衙署
一、府州縣形勢
二、城牆與治所
三、城市形態與規模變化
四、衙署的建設
五、行政人員的置配
六、工食俸銀的比較
第二章 州縣的責任
一、親民莫如州縣
二、吏治的期許
三、州縣的責任
四、州縣官的負擔
五、蠹吏的危害
六、民生的救護
七、糧長與賦稅的征解
八、行政的煩難
第三章 疆界管理與利益分割
一、蘇南與浙西
二、政區的分割
三、疆界的問題
四、鄉村的錯壤
五、疆界的厘正
六、合理的分區
第四章 治安與秩序
一、鄉約教化史
二、江南鄉約
三、基層體系
四、盜匪防范
五、王朝更替
第五章 政治變動與日常生活
一、紫隉侯氏
二、侯岐曾的日記
三、與官府的周旋
四、抗清活動
五、抵抗的失敗
六、絕望的紳士們
第六章 水災與社會反應
一、水患問題
二、萬歷年間的大災
三、災害的程度
四、生活救濟和水利重建
五、感受與比較
第七章 江湖坍漲與地方社會
一、公占隙地
二、河湖的坍漲
三、利益驅動
四、水利的規復
五、嘉靖朝以后的治水及評價
六、州縣課稅與調控
七、共同利益的問題
第八章 府縣秩序與行政
一、行政地理與府縣秩序
二、湖州府的事例
三、埭溪鄉村社會
四、邊界地方的控制
五、府縣矛盾
六、縣政的困難
第九章 命案屍場
一、制度規范與法律表達
二、「圖賴」詐財
三、仵作的准備
四、改革整頓
五、戰后的新舉措
六、吏治的要求
第十章 匪亂控制
一、三省交界
二、廣、建反亂事件
三、匪徒的追緝
四、巡檢與保甲控制
五、官方的反應
六、社會危機感
第十一章 地方政治和社會變化
一、地方評判與感覺
二、鄉宦巨室的影響
三、風氣惡化
四、下層紳士變化與地方政事
五、區域的發展
六、政治參與及競爭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