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郁星期天》,1930年由匈牙利作曲家RezsoSeress寫出的一首動人樂曲。在納粹當道的二次大戰期間,世局動盪,人心惶惶,許多人在聽了這首凄美樂曲,不禁動了輕生念頭,同時選在星期日自殺。這股自殺風潮,從匈牙利開始蔓延至歐洲、大西洋彼岸,約造成140人自殺,最后遭到匈牙利、英國等地禁播。成了著名的自殺聖樂。
尼克•巴科夫以這首《憂郁星期天》為創作靈感,撰寫成小說。二戰前夕,納粹橫行的布達佩斯,一位叫做查波的猶太商人經營着一家餐館,在這個熱愛生活、樂於享受的城市,他過得輕松而愉快。他雇佣了一位鋼琴師,這位氣質憂郁、才華橫溢的鋼琴師創作了一支曲子,名叫《憂郁星期天》。
尼克·巴科夫(NickBarkow),1928年生於柏林。長年任職駐外特派記者,曾旅居倫敦、紐約、東京及非洲與歐洲。對匈牙利這個熱愛生活卻又深深抑郁的小國十分着迷,特別是《憂郁星期天》的故事及其背后的因緣。此外也涉獵德國文學史的各項研究。
林敏雅,1966年生,台灣南投人,台大心理系畢業,德國特利爾心理系肄業。譯作有《小國王十二月》、《黑貓尼祿》、《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巴黎釣手尤納斯》、《但願我不是一只小鳥》、《會跳舞的熊》。曾四度獲得中國時報開卷年度最佳青少年翻譯圖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