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能夠解釋一位擁有出色懷疑精神的哲學家對另一位哲學家的喜愛?最大的可能就是兩者在認知上擁有相類似的精神脈沖,比如尼采對叔本華,科耶夫對黑格爾,洛維特對布克哈特。
雅各布·布克哈特是19世紀傑出的文化史、藝術史學家。他一生中目睹了19世紀傳統的衰敗和20世紀革命興起的交替過程,並成為革命時期的激烈反對者而極力否認國家和工業覺醒背后的進步信念。洛維特很早就從布克哈特的文章中發現了一個核心為批判新時代歷史哲學的思想,並由此用「在歷史中間的人」標注布克哈特的立場,他在布克哈特避開政治、轉向文化和藝術史的精神軌跡中察覺到了一種哲學上的本真意義——這是自黑格爾以降的哲學傳統所匱乏的東西。
卡爾·洛維特,猶太裔德國哲學家。1897年生於慕尼黑,納粹主政時流亡意大利、日本、美國等地,1952年返回德國,於海德堡大學哲學系任教至1964年退休,1973年逝世。一生著述遍涉神學、歷史哲學、社會哲學和思想史研究,但無論生前逝后均長期處於漢語(甚至英美)學術界的視野之外。德國麥茲勒(Metzler)出版社在其辭世后為之出版九卷本的作品全集(1982-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