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兩岸的各國政府啟動的大規模“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已經導致通貨膨脹的到來。這也是近年來金價高漲的部分原因——當消費者價格指數不斷走高,人們開始把有形資產看成是貯存價值的重要方式。
在世界各國紛紛把印制的紙幣投入全球經濟以求扭轉經濟頹勢的時候,我們對超級通貨膨脹的擔心又一次暗暗滋長。
《通脹:我們應該怎麼辦》自1975年初版誕生以來,廣受好評,它對帶有周期性的通脹作了一次深刻的規律性總結,是一部濃縮了的歷史,被看作是反映德國那個怪誕、恐怖時代的最經典作品。在2010年重版前,1975年版本的二手書價曾高達2000美元仍一冊難求。《通脹:我們應該怎麼辦》以為生存掙扎的普通人的目擊事實為經線,以精妙的分析評說為緯線,編織出一幅惡性通貨膨脹下人類社會的全景圖。
目錄
譯者序 貨幣已死——魏瑪時期超級通脹的夢魘
前言 若你想破壞一個國家,那麼首先必須摧毀它的貨幣
1 黃金換鋼鐵的時代
2 沒有歡樂的街
3 提交的法案
4 譫妄的10億
5 滑向超級通脹
6 1922年之夏
7 哈布斯堡的遺產
8 秋天里對貨幣的追逐
9 魯爾作戰
10 1923年之夏
11 哈芬施泰因
12 深淵之底
13 沙赫特
14 失業大爆發
15 裸露的傷口
16 尾聲
前言 若你想破壞一個國家,那麼首先必須摧毀它的貨幣
1 黃金換鋼鐵的時代
2 沒有歡樂的街
3 提交的法案
4 譫妄的10億
5 滑向超級通脹
6 1922年之夏
7 哈布斯堡的遺產
8 秋天里對貨幣的追逐
9 魯爾作戰
10 1923年之夏
11 哈芬施泰因
12 深淵之底
13 沙赫特
14 失業大爆發
15 裸露的傷口
16 尾聲
序
設想一下如下的情境︰一名退休職員興沖沖地懷揣著過去數年甚至數十年間積攢的財富打算大肆享樂與揮霍一番時,卻被告知手中的金錢竟然不足以支付普通面包的價格︰一名主婦攥著與上個月全月的開支數額相當的鈔票,卻愕然發現這已不足以維持這個家庭哪怕半個月的花銷;人們成群結隊地圍堵在商店門前,叫嚷著要將手中那一張張花花綠綠的紙片送到店家的手中,但店主們卻個個惶惶不安甚至關門大吉;年輕的單身漢興高采烈地走在街上,他剛剛用一個月的薪水買下了幾條對他來說毫無意義的嬰兒尿布片,因為這已是各大店鋪中僅存的物品,更何況貨幣的價值早已抵不上這些布條;曾經的富裕階層們盡管財富水平已大不如前,卻依然熱衷于舉辦各類奢侈聚會,在高級餐館里大快朵頤,熱烈的氛圍絲毫不減當年,但卻僅僅是因為與其讓財富縮水得一文不剩,倒不如早一點花光來得省事;鄰國的人們,不論男女老少,一到吃飯的時間,便整齊劃一地結伴而至,涌入大小餐館,享用著對他們來說近乎算得上是免費的美食,而當地人卻不得不面對著干淨得不見一絲油光的餐具唉聲嘆氣,一方面還要為了喂飽明天的胃而勞神。
以上的描述也許看起來更像是天方夜譚,盡管人們常常為金錢所煩惱,但更多的情況下,一份體面的工作,恰當而有效的開支計劃,波瀾不驚的生活步調與節奏總是能保證手中財富的真實價值是穩步提升的,而在奮斗了幾十年後,憑著年輕時的積攢,過上平穩舒心的生活,直至生命的盡頭,這似乎才符合經典理論中所描述的,以及人們心目當中所期許的生活軌跡。然而不幸的是,上述這一幕幕荒誕的鬧劇不僅可能發生,更是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街頭最稀松平常的景象。如今,我們將這段過往稱之為魏瑪時期的惡性通貨膨脹,也許在這一描述中加上夢魘二字會更為貼切。因為這段黑色的時期不僅對德國民眾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令原本高漲的信心與堅強的神經走向了崩潰的邊緣,更是再一次將德國推入戰爭的泥沼與深淵的罪魁禍首之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伊始,馬克的價值尚且與英鎊、法郎與里拉的價值相當,但其僅僅花費了十年的時間,便迅速貶值到了原先的萬億分之一的水平。按照彼時的英國駐柏林大使館的記錄,在1923 年10月,馬克與英鎊的兌價已相當于地球與太陽之間相隔的碼數,如果這種說法還不夠直觀,那麼當在戰前足以購買500,000,000,000個雞蛋的馬克如今只能購買1個雞蛋;1金馬克兌換1紙幣馬克的數量已高達平方毫米對平方千米的量級;即便是在相對平穩的時期,食品類商品高達50%的月漲幅也日漸成為一種奢望,凡此種種就足以令人們感到觸目驚心,更能切實地感受到那個陰霾籠罩下的德國正經歷著何等的痛楚與變故了。
亞當‧弗格森(Adam Fergusson)先生,自1955年從劍橋大學歷史系畢業後,曾任職多家知名報社,從《格拉斯哥先驅報》、《統計學家報》、到《泰晤士報》,作為政治、經濟、商貿與環境事務方面的專家,他對社會與經濟的走向與變革有著異常敏銳的洞察與深邃的思索。同時,曾經是歐洲議會成員、英國外交部特別顧問以及歐洲國際工商事務顧問等數職的經歷也令其所發表的觀點與見解更具有戰略性與現實意義。
本書中,作者從英國外交部的記錄文檔中汲取了大量翔實而頗具指示意義的事實與信息,而這些珍貴的信息往往是在日常生活中所難以接觸與企及的,也許其中的許多信息會讓人難以置信,但這卻正是那個灰暗時代中以德國為代表的軸心國們的社會圖景的真實再現。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將這些資料中所反映的政府與民眾的行為、反應與相互作用按照歷史的先後順序娓娓道來,以期能夠展現這些事件背後一脈相承的邏輯線索、關聯與動因,揭示在紛繁復雜的社會與經濟狀況的表象之下那些重要但又鮮為人知的真理與事實,這種忠于歷史原貌,盡可能用最為客觀與理性的視角去引導讀者進行思考,而非強制性灌輸的方式也極大地提升了本書的參考與閱讀價值。
本書的重點雖然旨在述說德國魏瑪共和國時期惡性通貨膨脹的生成、發展與演變的過程,但又不僅僅拘泥于此,通過奧地利、匈牙利、俄羅斯、波蘭與法國等各條特定線索的展開,作者力圖向讀者展現20世紀20年代前後整個歐洲大陸中各個相關國家的全景,事實上,正因為各個國家的社會與經濟都並非是獨立運行的,來自一個國家的沖擊與突變常常會對其他的國家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種關系網式的敘述方法相較于單一的、平鋪直敘的記述往往更能令讀者感同身受,也令本書所傳遞的信息與內容更為豐富與飽滿。這就如同是一台恢弘的戲劇展演,隨著劇目中的主要角色一個個粉墨登場,觀賞者的視線也不再僅僅限于單個表演者所展現出的性格與特征,而是逐漸轉向各角色之間的關系、影響,以及劇目背後所蘊涵的邏輯關系與精神內涵。同樣,德國的貨幣體系災難也並非僅僅由其政府一味以擴大公共開支來刺激經濟的政策主張,國內的騷亂與政治顛覆以及消費者的信心崩潰所引發,來自協約國的賠償要求與制裁,出口貿易上的壓制與封鎖,昔日盟友的糟糕境況以及世界經濟大環境的惡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將德國推入無盡深淵的元凶,本書所做的正是力圖去梳理這背後環環相扣、而又籠罩于層層迷霧之下的關系網絡與前因後果,從而最終出離這一框架,在更高的層面上審視這段乍一看頗令人費解的過往,去思考在這一場浩劫中,通貨膨脹扮演了怎樣的角色,而又是什麼因素使得這異乎尋常的通貨膨脹如毒草般蔓延滋長,最終達到令人難以承受的境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本書便不僅僅局限于是一本著力于評述通貨膨脹的萌芽、演化及其對于一個國家和社會生活的破壞力的經濟類讀物,更是一幅將經濟、政治、軍事與社會融于一體的展現了特定歷史背景與情境下人的心理與表現的綜合畫卷。
……
以上的描述也許看起來更像是天方夜譚,盡管人們常常為金錢所煩惱,但更多的情況下,一份體面的工作,恰當而有效的開支計劃,波瀾不驚的生活步調與節奏總是能保證手中財富的真實價值是穩步提升的,而在奮斗了幾十年後,憑著年輕時的積攢,過上平穩舒心的生活,直至生命的盡頭,這似乎才符合經典理論中所描述的,以及人們心目當中所期許的生活軌跡。然而不幸的是,上述這一幕幕荒誕的鬧劇不僅可能發生,更是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街頭最稀松平常的景象。如今,我們將這段過往稱之為魏瑪時期的惡性通貨膨脹,也許在這一描述中加上夢魘二字會更為貼切。因為這段黑色的時期不僅對德國民眾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令原本高漲的信心與堅強的神經走向了崩潰的邊緣,更是再一次將德國推入戰爭的泥沼與深淵的罪魁禍首之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伊始,馬克的價值尚且與英鎊、法郎與里拉的價值相當,但其僅僅花費了十年的時間,便迅速貶值到了原先的萬億分之一的水平。按照彼時的英國駐柏林大使館的記錄,在1923 年10月,馬克與英鎊的兌價已相當于地球與太陽之間相隔的碼數,如果這種說法還不夠直觀,那麼當在戰前足以購買500,000,000,000個雞蛋的馬克如今只能購買1個雞蛋;1金馬克兌換1紙幣馬克的數量已高達平方毫米對平方千米的量級;即便是在相對平穩的時期,食品類商品高達50%的月漲幅也日漸成為一種奢望,凡此種種就足以令人們感到觸目驚心,更能切實地感受到那個陰霾籠罩下的德國正經歷著何等的痛楚與變故了。
亞當‧弗格森(Adam Fergusson)先生,自1955年從劍橋大學歷史系畢業後,曾任職多家知名報社,從《格拉斯哥先驅報》、《統計學家報》、到《泰晤士報》,作為政治、經濟、商貿與環境事務方面的專家,他對社會與經濟的走向與變革有著異常敏銳的洞察與深邃的思索。同時,曾經是歐洲議會成員、英國外交部特別顧問以及歐洲國際工商事務顧問等數職的經歷也令其所發表的觀點與見解更具有戰略性與現實意義。
本書中,作者從英國外交部的記錄文檔中汲取了大量翔實而頗具指示意義的事實與信息,而這些珍貴的信息往往是在日常生活中所難以接觸與企及的,也許其中的許多信息會讓人難以置信,但這卻正是那個灰暗時代中以德國為代表的軸心國們的社會圖景的真實再現。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將這些資料中所反映的政府與民眾的行為、反應與相互作用按照歷史的先後順序娓娓道來,以期能夠展現這些事件背後一脈相承的邏輯線索、關聯與動因,揭示在紛繁復雜的社會與經濟狀況的表象之下那些重要但又鮮為人知的真理與事實,這種忠于歷史原貌,盡可能用最為客觀與理性的視角去引導讀者進行思考,而非強制性灌輸的方式也極大地提升了本書的參考與閱讀價值。
本書的重點雖然旨在述說德國魏瑪共和國時期惡性通貨膨脹的生成、發展與演變的過程,但又不僅僅拘泥于此,通過奧地利、匈牙利、俄羅斯、波蘭與法國等各條特定線索的展開,作者力圖向讀者展現20世紀20年代前後整個歐洲大陸中各個相關國家的全景,事實上,正因為各個國家的社會與經濟都並非是獨立運行的,來自一個國家的沖擊與突變常常會對其他的國家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種關系網式的敘述方法相較于單一的、平鋪直敘的記述往往更能令讀者感同身受,也令本書所傳遞的信息與內容更為豐富與飽滿。這就如同是一台恢弘的戲劇展演,隨著劇目中的主要角色一個個粉墨登場,觀賞者的視線也不再僅僅限于單個表演者所展現出的性格與特征,而是逐漸轉向各角色之間的關系、影響,以及劇目背後所蘊涵的邏輯關系與精神內涵。同樣,德國的貨幣體系災難也並非僅僅由其政府一味以擴大公共開支來刺激經濟的政策主張,國內的騷亂與政治顛覆以及消費者的信心崩潰所引發,來自協約國的賠償要求與制裁,出口貿易上的壓制與封鎖,昔日盟友的糟糕境況以及世界經濟大環境的惡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將德國推入無盡深淵的元凶,本書所做的正是力圖去梳理這背後環環相扣、而又籠罩于層層迷霧之下的關系網絡與前因後果,從而最終出離這一框架,在更高的層面上審視這段乍一看頗令人費解的過往,去思考在這一場浩劫中,通貨膨脹扮演了怎樣的角色,而又是什麼因素使得這異乎尋常的通貨膨脹如毒草般蔓延滋長,最終達到令人難以承受的境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本書便不僅僅局限于是一本著力于評述通貨膨脹的萌芽、演化及其對于一個國家和社會生活的破壞力的經濟類讀物,更是一幅將經濟、政治、軍事與社會融于一體的展現了特定歷史背景與情境下人的心理與表現的綜合畫卷。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