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楠,自漢至清,經學在各門學術中佔有統治的地位。經學的發展經歷了幾個不同的階段,而清代則是很重要的也是最後的一個階段。清代經學家在經書文字的解釋和名物制度等的考證上,超越了以前各代,取得了重要成果,這對我們利用經書所提供的材料研究古代的經濟、政治、文化、思想以至科技等,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清代的經學著作,數量極多,體裁各異,研究的方面也不同。其中用疏體寫作的書,一般是吸收、總結了前人多方面研究的成果,又是現在文史哲研究者較普遍地需要參考的書,因此我們在十三經清人注疏這個名稱下,選擇這方面有代表性的著作,陸續整理出版。所選的並非全是疏體,這是因為有的書未曾有人作疏,或雖然有人作疏,但不夠完善,因此選用其它注本來代替或補充。禮書通故既非疏體又非注體,但它與體記訓篡等配合,可起疏的作用,故也入選。大戴禮記不在十三經之內。但它與禮記(小戴體記)是同類型的書,因此也收進去。對收入的書,均按統一的體例加以點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