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際,是我國歷史上的大動蕩時代。階級矛盾的激化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從天啟七年(1627)開始到崇禎十七年(1644),僅僅經過十七年的戰斗,闖王李自成就打進了北京。緊接著山海關外的滿族小皇帝清世祖福臨和攝政王多爾袞率軍入關,打敗農民軍佔領北京,繼而著手消滅明朝的殘余勢力,使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又一時上升為主要矛盾。這對站在明王朝封建政權立場上,不願與“入主中原”的清王朝同流合污、醉生夢死的知識分子來說,總結這段大動蕩的教訓,提出種種從學術到政治上的新見解新設想,就成為落在他們身上的歷史重任。于是他們中間有不少人成了著名的思想家、學問家,寫出了至今還閃耀著光輝的著作。我們在這里選譯的《日知錄》及其撰著者顧炎武,就是其中最有影響的代表作品和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先介紹顧炎武的生平。他是明朝萬歷四十一年(1613)出生的,家在現在的江蘇昆山,就明朝的地方行政隸屬來說是南京的蘇州昆山。這一帶地處長江下游三角洲,宋元以來就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又是學術文化領先的地區。顧家世代讀書做官,曾祖顧章志曾貴為明朝的南京兵部侍郎。顧章志有兩個兒子,長子紹芳生子同德、同應,同應生有五子,其中第二子就是顧炎武,當時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才改名炎武,改字寧人,還曾化名蔣山佣,學者則稱之為亭林先生,因為他家鄉有個地名就叫亭林。他的堂叔、也就是顧章志次子紹莘的兒子同吉還未成婚’就去世,未婚妻王氏自願到顧家當紹莘的兒媳婦,並經同意把顧炎武領過來作為兒子。這位嗣母王氏很有文化,能讀《史記》和《資治通鑒>,對顧炎武盡心教導,使顧炎武從小就博覽群書,通讀《二十一史》和明十三朝實錄。不過他在科舉道路上並不得意,十四歲時取得一名秀才後再不曾有所進展。到南明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他三十三歲時清兵南下,版圖易色,他便過起了另一種帶有傳奇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