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王朝(重臣卷)

解讀王朝(重臣卷)
定價:162
NT $ 141
 

內容簡介

「伴君如伴虎!」這是封建皇權社會的千古名言。

從公元前1046年的西周到1911年的清末,歷朝歷代都有重臣死於非命,有被車裂的、腰斬的、梟首的,還有被「夷三族」、「五族」或「九族」的。其中殺戮重臣最多的是明朝。朱元璋打下天下,封了功臣250人,殺了96人,占在任重臣的38.4%!

可以「共患難」,不能「同安樂」。皇帝尊崇的是御民之術,臣民難測的是帝王之心。

孫寶鏞創作的《解讀王朝(重臣卷)》講述了歷代重臣們的故事。

《解讀王朝(重臣卷)》包括了專權賣國死有余辜——賈似道、力革弊政倏忽身敗——王叔文等內容。
 

目錄

代序關於《解讀王朝》(韶華)
立國功臣殞身一旦——伊尹
變法革新慘遭車裂——商鞅
六國相印不免一死——蘇秦
位極人臣終被放逐——呂不韋
秦宮廝殺玉石俱焚——李斯趙高蒙恬蒙毅
常勝將軍兔死狗烹——韓信
伴君伴虎忠良被誅——晁錯
聞名細柳餓斃囹岳——周亞夫
度田不實媚上招禍——張飯
大罪大功全家覆滅——竇憲
全家擅權一夕盡除——梁冀
名節高尚黨錮遇害——李膺
比富競奢因財致命——石崇
英武一世覆敗一時——苻融
大將遭誅長城被毀——檀道濟
高舉義旗英勇悲壯——楊玄感
殘酷狠毒禍及骨肉——來俊臣
力革弊政倏忽身敗——王叔文
忠貞勇武貶死雷州——寇准
專權賣國死有余辜——賈似道
女真倉頡蒙冤賜死——完顏希尹
功臣逆臣上萬冤魂——藍玉
狠毒奸佞天理不容——魏忠賢
貪求無厭賜令自盡——和
附錄歷代被殺大臣統計表
歷史上大批誅殺大臣案件表(部分)
 

我不是一個歷史知識很豐富的人,從來也沒有想過要當歷史學家。但是我常常讀些史書,想從歷史的發展中尋找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東西。這幾年我從上古到清末,系統地讀了些史料。使我吃驚的是,自西周以來近3000年的歷史中,死於非命的帝王竟然那麽多!占在位帝王的比例那麽大!我便按朝代做了若干張統計表。其中一張是「死於非命的歷代帝王比例表」。此表分為四欄:

一、紀元:自公元(前、後)××年至××年。

二、在位帝王:該朝從××帝至XX帝,在位帝王共XX代,亡於×朝。

三、該朝在位帝王平均享年(生卒年月不詳者未計)。

四、死於非命的帝王數目、死亡原因及其在該朝在位帝王中所占的比例。

這幾項統計,頭兩項前人作過,屬於普及知識范疇,但後兩項,就我所接觸的史書,尚未見過。我列了二十幾張各朝各代表和一張「總表」(因為夏商史料不全、不准,我是從西周開始統計的)。統計數字所表明的結果很令人吃驚:

一、從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1911年,共2957年。

二、從西周武王到清朝溥儀,共84個王朝,882個在位帝王。

三、在位帝王平均享年41.7歲。

四、在882個在位帝王中,有288個不得善終(被殺死、縊死、餓死、毒死),占在位帝王的32.6%。也就是說,100個在位帝王中,有近l/3不得善終。其中有4個王朝100%的帝王被殺,有25個王朝50%以上的帝王被殺。帝王的平均壽命40來歲,可以說是短命鬼。

五、在被殺帝王中,有18個未成年帝王,占被殺帝王的7.4%。

帝王是權力的最高象征,掌握著舉國的生殺大權,這麽多在位帝王被殺,就不能不令人想一想有關「什麽是歷史」和「權力」的一些問題了。

令人深思的還有:這些被殺帝王中,按我們習慣認識的常理,應該是被農民起義軍所殺。可是統計表明,他們基本上都是在宮廷政變的奪權斗爭中互相殘殺而死的。找來找去,找到了一個崇禎皇帝,是在李自成攻進北京時,上吊自殺的(只能算半個)。所以,我在「總表」的「附記」中說了一句:「被農民起義軍殺死的極少,其比例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這又為我們認識歷史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總表」有一個「附表」,即把在位30年、活到50歲以上的皇帝列了一個「長壽皇帝表」。按我掌握的資料,在歷史上可以說寥若晨星,一共不到30個。我列了20個,並在一條「小注」中作了說明。

從此表可以看出:

凡是開國的、治國的、對人民實行「仁政」或「勤政」、重視文化的朝代,延續的時間都比較長,帝王平均享年高,被殺的少;凡是繼位的帝王反復爭權奪位的、荒淫無道的、壓迫人民特別殘酷的王朝,統治時間都比較短,被殺的帝王比例大,帝王大多是短命鬼。這也是一種規律。

統治和被統治是殘酷的,統治集團內部之間的這種斗爭也是非常激烈和殘酷的。

其中還有值得思索的一個問題是:歷史是怎麽發展的?每次農民起義建立的只是一個新的封建王朝,戰爭之後無不哀鴻遍地,屍橫荒野。倒是某個王朝統治比較穩定的時期,科學文化發展了,則會有一個被稱之為「盛世」的時期。

在「非正常死亡表」中,還有三張「王子」、「後妃」和「重臣」的「非正常死亡表」。

在某一個皇帝在位時,如果不立太子,內部矛盾暫時潛伏下來,一旦要立太子了,即這種統治權力更迭時,皇帝與太子、皇子與皇子(因為皇帝的兒子很多)、擁立此皇子與擁立彼皇子繼位的大臣派系之間,甚至王妃之間的斗爭,便激化起來,使用的手段也特別毒辣、殘酷。父子之間、母子之間、兄弟之間便互相殺將起來。但本表只統計在位皇帝的「非正常死亡」;如果把被殺的王子、王妃、大臣也統計在內(還有其他原因被殺的),那就太多了!縱觀古今各朝各代,概莫能外。因此,後三張表統計都比較簡單。因對方施展陰謀而「暴崩」的皇帝,史學家未證明是被殺的,也未計算在內。

制訂了這些個「表格」後,我沒想到發表,只是作為自己認識歷史、思索權力的規律性的一個資料,有時也作為和二三好友談話的題目。後來和一位文學界的朋友談及此表,他建議我編一種套書。我本來有許多小說要寫,可是,我覺得此事很有意義,自己也有興趣,即組織幾位又是史學家又是作家的朋友(即閻德榮、吳夢起、郎享伯、孫寶鏞同志)著手編寫,又過了一年多,編成了四卷書。

編寫之前,我和這幾位同志曾經商量了幾個問題:

第一是讀者對象問題。此書是作為史料寫,還是作為文學作品寫?我們認為,對象應該是最廣大的普通讀者,讓他們通過此書了解歷史和思索歷史;不是為史學家提供資料——他們掌握有比我們還多的資料。要特別注重可讀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力爭達到雅俗共賞。

第二是文學性和歷史真實的關系問題。第一要符合歷史真實,但必須有文學性,有可讀性。我們遵循的原則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大事,即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要符合歷史真實;小事,即情節和細節,可以運用文學描寫手段。或者叫作「以史為骨,以文為肉」。這是用文學手段寫作歷史題材作品的共同規律。

第三是選材問題,即多和少的關系問題。歷朝歷代的宮廷斗爭,留下多少驚心動魄的故事!我們只能選擇具有典型性和有特色的故事來寫。如果悉數收錄,那是百八十卷也寫不盡的。

第四是篇幅問題,即大和小的關系問題。每個帝王,每段歷史上的這類故事,都可以寫成一部中篇、長篇小說,或者多集電視連續劇,如果盡情地這麽寫開了去,這不是本書所能做到的。所以,我們規定每個入選的故事寫5000至1萬字。每卷三四十個故事,約25萬到30萬字。

第五是求全和不全的關系問題。在近3000年歷史84代王朝中,280多個帝王被殺,還有數不清的王子、後妃、重臣被害,而我們只選擇幾十個故事,顯然不足以囊括歷史。為補缺遺,我們在每卷後面列了一個「附表」,或可從中約略窺見全貌。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