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故事在20世紀西方文學中被重寫了多少次
都不完全統計,從1900年至1989年
重寫耶穌的小說(包括短篇、中篇、長篇與譯作)共有400余部
重寫耶穌的詩歌有400首左右,戲劇有200余部,此外還有廣播劇
甚至百老匯的舞台也用搖滾樂塑造了一位超級巨星耶穌
耶穌不僅代表了一個在西方舉足輕重的宗教傳統
在這個世紀人們對耶穌的興趣仍在延續著
目錄
序言 錢競
緒論︰神秘的耶穌形象
第一章 耶穌形象的遺產
第一節 永恆的福音書山
第二節 中世紀的基督論大�
第三節 歷史上的耶穌
第二章 人子
第三章 耶穌作為明鏡
第一節 成問題的人
第二節 “存在化講述”
第四章 個體的耶穌“言說”
第一節 救世主耶穌
一、有限的更新
二、《子的福音》與神性拋棄說
三、告別形而上學
第二節 羔羊基督
一、耶舒阿與基督教世界觀的重現
二、東正教人論
三、《大師與瑪格麗特》中的“存在化講述”
第三節 人子的自我建構與靈性探索
第四節 女性的未來之歌
第五章 敘事的意義
第一節 窘迫的基督論
第二節 走向一種基督教文論
結語
後記
緒論︰神秘的耶穌形象
第一章 耶穌形象的遺產
第一節 永恆的福音書山
第二節 中世紀的基督論大�
第三節 歷史上的耶穌
第二章 人子
第三章 耶穌作為明鏡
第一節 成問題的人
第二節 “存在化講述”
第四章 個體的耶穌“言說”
第一節 救世主耶穌
一、有限的更新
二、《子的福音》與神性拋棄說
三、告別形而上學
第二節 羔羊基督
一、耶舒阿與基督教世界觀的重現
二、東正教人論
三、《大師與瑪格麗特》中的“存在化講述”
第三節 人子的自我建構與靈性探索
第四節 女性的未來之歌
第五章 敘事的意義
第一節 窘迫的基督論
第二節 走向一種基督教文論
結語
後記
序
其實,為張欣的這部專著作序,我算不得最恰當的人選,張欣的這部專注于基督教文學研究的著作,原本應該由中國人民大學的楊慧林教授這樣的專家撰寫序言。雖然,在現如今的社會道德氛圍里,那種肆意抬高、曲意逢迎的言詞頻頻出沒于序言中,早已是司空見慣了。但我一向認為,但凡專業的著述,只應當有專業的評論相應。絕對容不得外行冒充內行,隨意撰寫一些或故作高深、或謬托知己的詞語。不過,如今的世道是能者多勞,越是能干的越是忙。據張欣說,實在是在滿北京請托了一大圈而終于無計,才邀我出山。也正因為在下早已退休賦閑,反倒有了時間,可以充當“廖化”這樣的角色,勉為其難地為這部著作寫一點什麼。
如果只是依靠一些兒關于基督教的大致知識,瀏覽過幾本涉及天主教、東正教以及新教、猶太教的書籍,是遠沒有資格來談論這部二十世紀歐美文學中耶穌小說專著的。若是要強說,便十足是冒充內行了。因此,我只能說我自己知識範圍之內的話題,而且有理由認為,這些話題是頗值得一說的。
首先想到的,是關于學術專注度的話題。這原本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然而在今日空泛浮躁的氛圍中,它的嚴肅性異常尖銳地突出了。張欣是我帶過的第一個研究生,剛進校門的時候,我問過她的愛好趣向,記得是現代文學,是張愛玲,還有蘇青,但是她的本科論文寫作中就已經開始接觸到基督教文學。入學不久,她在一個老師那里認領了一個關于巴赫金的小課題,大約就是寫一個詞條。沒有想到的是,她竟然一猛子扎下去了,而且越扎越深。進入二十一世紀開端之際,巴赫金在中國已經紅過了,不再是一個時髦當令的課題了。此前文學評論界滿大街嚷嚷的“對話”啊,“狂歡”啊,此時已經漸漸沉寂。張欣卻從這個“過氣”題目里發掘出一些她覺得有滋有味的東西。這就是巴赫金所自從來的俄羅斯宗教哲學。我在中年以後才漸漸領悟到,僅僅一門心思地以文藝學、美學畫地為牢,在狹窄的所謂“專業”範疇中討生活,是難以突破的。而放開視野,將文學理論的課題納入思想史、文化史、學術史的範疇,作“考鏡源流、辨章學術”的工作,恰恰是我本人樂見,而且也的確曾經身體力行的事情。所以很自然地贊同張欣將它確定為碩士論文的選題。不湊巧的是我在那個時期身體狀況一塌糊涂,沒有能親力親為再深入地鑽研進去,給學生一些指導。但是,我知道張欣的讀書進程,也在交談中了解到她在研究中的認識進程。如果平心而論,這篇碩士論文在文字表述上還存有些許青澀之處,但是不夸張地說,張欣對于別爾加耶夫這些個俄羅斯東正教哲學家的了解,尤其是對于作為巴赫金最重要的研究對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了解,做一篇碩士論文是絕對足夠的了。而張欣的收獲,遠不止是在巴赫金研究上有了新的拓展,而且為她後來的基督教文學研究做了比較踏實的鋪墊。作為一個有所得的佐證,就是參加了這篇論文答辯的周啟超先生——我們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理論室的室主任,事後正式邀請張欣攜論文出席了巴赫金的學術研討會。畢業之後,張欣考上了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師從車槿山先生。可以說,這是張欣在基督教文學研究道路上的新階段。這部專著就是來源于同樣題目的博士論文。如果從九十年代末本科階段算起,張欣專注于基督教文學已經十年有余,迄今為止,是否已經磨成一劍,尚未可結論,但是僅就學術專注度而言,可以說不遑多讓了。而這種專注度卻正是今日“吾家所寡有者”。
其次想要說到的,是一種學風。先不說此種學風如何命名,僅就它通常的表現而言,就是“鍥而不舍”,而它的反面則是“淺嘗輒止”。就我所知道的張欣而言,她的一個習慣或是長處就是,在讀到一本書的時候,知道從注釋中或是附錄中,尋找到更多的書目線索。然後尋蹤追索,找到更多的參考書,再由此獲得更多的書目資料信息。雖然不敢說做到了窮盡,但是,大體上心里是有數了。由此再深入一步,踫到的問題、疑惑也就可能隨之擴展,逐漸就會出現一份長長的問題清單,而到了這一步,只要功夫下足,達到目標也就指日可待了。具體到張欣的這部專著,麻煩困難格外的多。因為這個領域對于當代中國學術而言還是一塊未經開墾的處女地。中文的參考書和論文就少得可憐,要想真的做研究就只能靠外文書籍資料,因為沒有看到參考書目的目錄我沒有法子說出總數,但完全可以想見,她得怎麼花費氣力去苦苦搜尋那些只能來自于海外的書籍資料。這可真是讓。人望而生畏!然而,張欣還是做到了。
之所以將話題集中在學風上,還有一個原因,這就是我們對于西方的了解究竟如何?過去的很長時間里,是隔絕。那麼現在呢?開放三十年了,懂外語的,留過學的,不知增長了多少倍,境況應該是大有改善。別的領域我這里無從置喙,但是在文藝學這個行當里,可是長進不大。也許,再擴展一些,超越文藝學範圍,也還是存在許多沒有法子深究的問題。比如說,我們懂得古希臘嗎?好像都還知道,但一深入,比如說,《理想國》和其他一些歸在柏拉圖名下的文字,哪些其實是屬于蘇格拉底的,就真的不清楚了。而進一步考究沿著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思想走向,開闢出後來西方思想史上怎樣對峙的兩大學派,我們又說不出個一二三了。說到張欣的這部著作,也許是較為專精的涉及文學、宗教學甚至存在主義、女性主義的課題,但是我們也可以不夸張地說,不明白基督教文學,是沒有法子談什麼西方文學的。或許,這也正是張欣這部專著的價值所在!
錢競
2010年6月24日
如果只是依靠一些兒關于基督教的大致知識,瀏覽過幾本涉及天主教、東正教以及新教、猶太教的書籍,是遠沒有資格來談論這部二十世紀歐美文學中耶穌小說專著的。若是要強說,便十足是冒充內行了。因此,我只能說我自己知識範圍之內的話題,而且有理由認為,這些話題是頗值得一說的。
首先想到的,是關于學術專注度的話題。這原本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然而在今日空泛浮躁的氛圍中,它的嚴肅性異常尖銳地突出了。張欣是我帶過的第一個研究生,剛進校門的時候,我問過她的愛好趣向,記得是現代文學,是張愛玲,還有蘇青,但是她的本科論文寫作中就已經開始接觸到基督教文學。入學不久,她在一個老師那里認領了一個關于巴赫金的小課題,大約就是寫一個詞條。沒有想到的是,她竟然一猛子扎下去了,而且越扎越深。進入二十一世紀開端之際,巴赫金在中國已經紅過了,不再是一個時髦當令的課題了。此前文學評論界滿大街嚷嚷的“對話”啊,“狂歡”啊,此時已經漸漸沉寂。張欣卻從這個“過氣”題目里發掘出一些她覺得有滋有味的東西。這就是巴赫金所自從來的俄羅斯宗教哲學。我在中年以後才漸漸領悟到,僅僅一門心思地以文藝學、美學畫地為牢,在狹窄的所謂“專業”範疇中討生活,是難以突破的。而放開視野,將文學理論的課題納入思想史、文化史、學術史的範疇,作“考鏡源流、辨章學術”的工作,恰恰是我本人樂見,而且也的確曾經身體力行的事情。所以很自然地贊同張欣將它確定為碩士論文的選題。不湊巧的是我在那個時期身體狀況一塌糊涂,沒有能親力親為再深入地鑽研進去,給學生一些指導。但是,我知道張欣的讀書進程,也在交談中了解到她在研究中的認識進程。如果平心而論,這篇碩士論文在文字表述上還存有些許青澀之處,但是不夸張地說,張欣對于別爾加耶夫這些個俄羅斯東正教哲學家的了解,尤其是對于作為巴赫金最重要的研究對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了解,做一篇碩士論文是絕對足夠的了。而張欣的收獲,遠不止是在巴赫金研究上有了新的拓展,而且為她後來的基督教文學研究做了比較踏實的鋪墊。作為一個有所得的佐證,就是參加了這篇論文答辯的周啟超先生——我們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理論室的室主任,事後正式邀請張欣攜論文出席了巴赫金的學術研討會。畢業之後,張欣考上了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師從車槿山先生。可以說,這是張欣在基督教文學研究道路上的新階段。這部專著就是來源于同樣題目的博士論文。如果從九十年代末本科階段算起,張欣專注于基督教文學已經十年有余,迄今為止,是否已經磨成一劍,尚未可結論,但是僅就學術專注度而言,可以說不遑多讓了。而這種專注度卻正是今日“吾家所寡有者”。
其次想要說到的,是一種學風。先不說此種學風如何命名,僅就它通常的表現而言,就是“鍥而不舍”,而它的反面則是“淺嘗輒止”。就我所知道的張欣而言,她的一個習慣或是長處就是,在讀到一本書的時候,知道從注釋中或是附錄中,尋找到更多的書目線索。然後尋蹤追索,找到更多的參考書,再由此獲得更多的書目資料信息。雖然不敢說做到了窮盡,但是,大體上心里是有數了。由此再深入一步,踫到的問題、疑惑也就可能隨之擴展,逐漸就會出現一份長長的問題清單,而到了這一步,只要功夫下足,達到目標也就指日可待了。具體到張欣的這部專著,麻煩困難格外的多。因為這個領域對于當代中國學術而言還是一塊未經開墾的處女地。中文的參考書和論文就少得可憐,要想真的做研究就只能靠外文書籍資料,因為沒有看到參考書目的目錄我沒有法子說出總數,但完全可以想見,她得怎麼花費氣力去苦苦搜尋那些只能來自于海外的書籍資料。這可真是讓。人望而生畏!然而,張欣還是做到了。
之所以將話題集中在學風上,還有一個原因,這就是我們對于西方的了解究竟如何?過去的很長時間里,是隔絕。那麼現在呢?開放三十年了,懂外語的,留過學的,不知增長了多少倍,境況應該是大有改善。別的領域我這里無從置喙,但是在文藝學這個行當里,可是長進不大。也許,再擴展一些,超越文藝學範圍,也還是存在許多沒有法子深究的問題。比如說,我們懂得古希臘嗎?好像都還知道,但一深入,比如說,《理想國》和其他一些歸在柏拉圖名下的文字,哪些其實是屬于蘇格拉底的,就真的不清楚了。而進一步考究沿著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思想走向,開闢出後來西方思想史上怎樣對峙的兩大學派,我們又說不出個一二三了。說到張欣的這部著作,也許是較為專精的涉及文學、宗教學甚至存在主義、女性主義的課題,但是我們也可以不夸張地說,不明白基督教文學,是沒有法子談什麼西方文學的。或許,這也正是張欣這部專著的價值所在!
錢競
2010年6月24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