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個銀行家︰下一次金融危機的真實圖景

13個銀行家︰下一次金融危機的真實圖景
定價:234
NT $ 204
 

內容簡介

關于大蕭條的討論有很多,但是人們普遍認為它是純粹的經濟現象——是過度負債經營、貨幣政策錯誤,或算法出錯的後果。西蒙‧約翰遜首次指出這曾經是、現在仍是一場政治經濟危機。他與郭庚信對華盛頓與華爾街之間暗地勾結的分析是必讀之作。

——尼爾‧弗格森 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2008年毀滅性的金融危機之後,世界金融是個什麼樣子?

美國仍然深受金融寡頭的困擾,如今,寡頭集團變得越發強大,越發有利可圖,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抵抗管制。6家超級銀行——美國銀行,摩根大通,花旗集團,富國銀行,高盛集團,摩根士丹利——擁有的資產總額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60%,實在令人驚訝;在這6家銀行的帶領下,這些金融機構繼續挾持全球經濟,繼續著過度的風險行為與“照常營業”的慣例做法,很有可能會導致另一場金融危機。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應該怎麼做?

在這本書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首席經濟學家,麻省理工大學教授西蒙‧約翰遜與著名經濟學家郭庾信描述了美國民主主義與金融巨頭之間的沖突︰從托馬斯‧杰斐遜到安德魯‧杰克遜,從西奧多‧羅斯福到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廣泛而細致地記錄了美國金融歷史。兩位作者很有說服力地告訴我們,在華爾街對政府相關政策的控制下,我們的未來已變得岌岌可危。
 

目錄

序言
1 美國金融體制︰從開國之初到羅斯福新政
也許漢密爾頓對于經濟學的看法是對的,但這並不是杰斐遜的首要顧慮。杰斐遜對于大型金融機構的擔心與資金的有效分配無關,他真正擔心的是權力問題。杰斐遜認識到,銀行的關鍵經濟職能——調節金融交易,創造信貸且管理信貸的提供——將會給銀行帶來經濟與政治權力。
杰斐遜雪恥
金融托拉斯
富蘭克林‧德蘭諾‧羅斯福與安德魯‧杰克遜
2 韓國、印度尼西亞和俄羅斯金融風暴:它們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啟示?
那些經濟不成熟、金融體系不夠發達、政治體制薄弱達到長期繁榮與穩定的國家就會發生危機,比如泰國、印度尼西亞,還有韓國。這些國家有三個主要的特點,正是這些特點使20世紀90年代的嚴重動蕩成為可能︰高債務水平政府與私營部門強勢個體之間的關系過于密切,依賴來自他國的不穩定資本流入。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經濟災難。
新興市場危機剖析
救生艇不足
不用擔心
3 神話造就者︰華爾街的崛起
如果說2007~2009年的金融危機產生了華爾街之王的話,那麼最有可能的就是杰米‧戴蒙了,他是摩根大通的首席執行官,是這場金融危機“最後的勝者”
單調的銀行業
變化中的銀行業
令人興奮的銀行業
更大的銀行業
4 讓人恐怖的金融怪胎
金融的日益復雜打破了華爾街內部人員與其他經濟決策者之間的權力平衡。來自大型金融機構的主管在華盛頓一直都受到重視,因為他們與所有行業的大型企業都有聯系。
競選資金
華爾街—華盛頓通道
金融思想體系
華爾街—財政部聯合體
5 有史以來最牛的交易
20世紀90年代,金融部門開發了一些金融“創新”︰結構性融資、信用違約掉期與次級抵押貸款,這些所謂的創新帶來了21世紀初房產與金融的繁榮。對于這些新的賺錢機器,多數金融監管機構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具哪。
下金蛋的鵝
強制蛻變
格林斯潘的勝利
高盛安全網
6 太大而不能倒閉
即使根據“中國儲蓄過剩”這個理論(該理論在美國十分流行,意指中國儲蓄所過剩導致大量低息貸款流入美國,造成了借款過度與房地產泡沫),這些低息資金仍然流經了美國金融體系,這也只能說明美國金融體系的資金分配極不合理。
懸崖邊上
他人的資金
照常營業
7 六大銀行——美國寡頭
在這種缺乏根本性改革的營業模式下,次級抵押貸款、位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擔保債務憑證以及信用違約掉期使自然而然地產生了。銀行不會停止開發新的不良產品,將來也很有可能再次引發金融危機。
拆除華爾街模型
如何保護消費者
太大而不能存在
 

聯邦政府是你們(銀行)與干草叉(民憤)之間的唯一紐帶。

——巴拉克‧奧巴馬,2009年3月27日

2009年3月27日,周五,華盛頓特區天氣晴好,但是全球經濟卻被陰霾籠罩。在短短7個月間,美國股市暴跌40%,美國約有410萬民眾失去工作。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總產量首次急劇減少。

盡管政府對花旗集團進行了三次救助,該集團的股價仍然低于每股3美元,與其高峰時期相比,大約下跌了95%;美國銀行也接受了兩次政府救助,但是其股票價值仍然損失了85%。據新聞報道,政府出資180億美元納稅人的錢)救助了美國國際集團,該集團卻拿出1.65億美元作為部門主管與交易員的獎金,而正是這個受獎部門差點導致整個公司于2009年9月破產,公眾對此憤怒不已。奧巴馬政府提出的關于遏制虧損的建議,在2月受到了猛烈抨擊,現在新聞界以及市場對此仍然反應冷淡。著名的經濟學家要求政府接管大型銀行並對其進行重組。華爾街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威脅。

3月27日,周五,13位銀行家——全美13家最大的金融機構的首席執行官——聚集在白宮,與巴拉克‧奧巴馬總統會晤。總統敦促這13位銀行家”互幫互助”。在稍後與媒體會面時,他們步調一致,口徑統一。白宮新聞秘書羅伯特‧吉布斯概括了總統的主要意思︰“我們每個人都應當有所貢獻。我們在同一條船上。”花旗集團的首席執行官潘維迪附和道︰“我感覺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富國銀行的首席執行官約翰‘斯頓夫重復道︰”基本的意思就是,我們在同一條船上。”

“我們在同一條船上”,這是什麼意思?很明顯,這13位銀行家需要政府的幫助。如果政府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干預(用納稅人的錢直接投資銀行,政府擔保多個市場,美聯儲提供大量緊急貸款以及超低利率),這些大型銀行恐怕會像貝爾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華盛頓互惠以及美聯那樣,不是倒閉就是被收購。但是,政府為什麼需要這些銀行家呢?

任何現代的經濟制度都需要金融體系,金融體系不僅負責處理款項,還負責將儲蓄轉變為投資。然而,正如小布什以及克林頓政府一樣,奧巴馬政府認定聯邦政府也需要這個金融體系——由1 3位銀行家(他們正是3月到白宮會晤的那些銀行家)主導的金融體系。這些大型銀行運用龐大的資產負債表,積極投注全新的金融市場,將復雜的衍生產品與特殊的抵押貸款融合在一起,最終毒害了全球經濟。在此過程中,這些銀行發展得過于龐大,如果它們倒閉,將會威脅到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這種威脅的存在使得這些銀行有恃無恐,成為它們與政府談判的籌碼。雖然這些大型銀行造成了金融危機,帶來了經濟衰退,但是巴拉克‧奧巴馬以及他的顧問們卻認定這些大型銀行是全美經濟繁榮的支柱所在。因此,他們誓死維護華爾街,絲毫不顧全美人民的憤怒——在3月27日的會議上,奧巴馬稱之為“干草叉”。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