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試圖理解我們為什麼以及如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感,這本書就是作者苦苦思索的產物。大腦跟任何一種復雜的生物系統一樣,可能具備某種自我監控系統——一套向自覺意識報告的信號,告訴自覺意識,潛意識正在進行什麼思維。
編者希望《人類思維中最致命的錯誤》一書能讓讀者意識到這種確定感的內在限制,作者當初並沒有奢望會有多少人來讀這本書,寫這本書主要是用于記錄自己對人性的解剖,算是個人日志而已。
目錄
序言 不經大腦的結論
第1章 遇到打劫,你會向劫匪開槍嗎
第2章 你對同一件事的記憶為什麼會改變
第3章 似曾相識感來自我們做過的夢嗎
第4章 為什麼有人總感覺門沒鎖好
第5章 “閃光”讓你想到的是搖滾音樂會還是電線短路
第6章 鼻子先撞到了門,為什麼腳趾頭也覺得疼
第7章 為什麼有人會喜歡背字典
第8章 為什麼冒失鬼和膽小鬼都愛賭上一把
第9章 為什麼靈感總惠顧某些幸運的人
第10章 醫生怎麼會相信愛情能治愈紅斑狼瘡
第11章 誰能讓我們得永生,科學還是神
第12章 你蓄謀了20年的事,為什麼天知地知,就是你自己不知
後記 知識最重要的產物就是無知
第1章 遇到打劫,你會向劫匪開槍嗎
第2章 你對同一件事的記憶為什麼會改變
第3章 似曾相識感來自我們做過的夢嗎
第4章 為什麼有人總感覺門沒鎖好
第5章 “閃光”讓你想到的是搖滾音樂會還是電線短路
第6章 鼻子先撞到了門,為什麼腳趾頭也覺得疼
第7章 為什麼有人會喜歡背字典
第8章 為什麼冒失鬼和膽小鬼都愛賭上一把
第9章 為什麼靈感總惠顧某些幸運的人
第10章 醫生怎麼會相信愛情能治愈紅斑狼瘡
第11章 誰能讓我們得永生,科學還是神
第12章 你蓄謀了20年的事,為什麼天知地知,就是你自己不知
後記 知識最重要的產物就是無知
序
“我們是如何知道自己所知的事物的?”從我記事開始,我就一直痴迷于這個問題。在我做神經學者的40年中,我逐漸開始覺得,我們對自己思維的看法原來並非基于對自覺意識的理性分析。科學證據越來越清晰地表明,我們可能是借助某些非自覺的情感來判斷我們的思維的,例如知道感、確信感和確定感。這樣的情感既會讓我們墜入愛河,也會讓我們勃然大怒。
我試圖理解我們為什麼以及如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感,這本書就是我苦苦思索的產物。我意識到,大腦跟任何一種復雜的生物系統一樣,可能具備某種自我監控系統——一套向自覺意識報告的信號,告訴自覺意識,潛意識正在進行什麼思維。
舉例來說,我們通過復雜的識別模式來識別面孔,這種識別模式在意識之外進行(通過潛意識的大腦機制進行)。而後,潛意識讓我們的自覺意識認出我們所識別的面孔。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機制通常被視做一個整體,其中一個機制負責識別面孔(認知行為),另一個負責通知我們(識別感)。
思維不僅包含思維行為,還隱含著對思維本性和品質的感覺,理解這種二元化能讓人豁然開朗。這種認識重塑了我看待個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方方面面的方式,也讓我逐漸意識到,當今最大的社會問題有很多都源自我們的確定感。以這種確定感為基礎的就是,認為自己已經通過深思熟慮、邏輯推理、理性分析確定了自己觀點的正確性。人們總是認為這種確定的感覺是通過辛辛苦苦的理性分析得來的,因而很難听從不同意見。
舉例來說︰不管有多明顯的跡象表明全球正在變暖,也還有人竭盡全力地反對這一看法;不管有多麼確鑿的證據證明進化論的正確性,也還有人嚴格遵從聖經的創世論,堅決不肯接受進化論;不管看什麼電視新聞節目、看什麼報紙報道,你都會看到有些人堅決維護某些最不可思議、最不可理喻、最違背邏輯的觀點,似乎這些觀點正確得不得了。悲哀的是,每個發言人都完全相信自己的觀點來自嚴密的邏輯分析,但事實上,他們是受到自己生物構造的誘導才產生了無意識的確定感。
我希望《人類思維中最致命的錯誤》一書能讓讀者意識到這種確定感的內在限制,但是坦白說,我當初並沒有奢望會有多少人來讀這本書,我寫這本書主要是用于記錄自己對人性的解剖,算是個人日志而已。
讓我出乎意料、喜出望外的是,這本書竟然贏得了公眾的認可。似乎我的書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在思考嚴肅的社會問題時很難做到思想開明。不計其數的讀者都分享自己的經驗,來描述確定感是如何毀掉了公眾輿論的。一直鼓舞我的是,本書引起的反應頗為廣泛,涵蓋了政治、哲學、宗教等領域的觀點。
于是,我把這些廣泛的反應當做大眾的深刻需求,大家都希望能超越表面的東西,認清諸多問題的本質。如果本書能削弱一些確定性,也許我們就能把世界變成更美好的家園。
我試圖理解我們為什麼以及如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感,這本書就是我苦苦思索的產物。我意識到,大腦跟任何一種復雜的生物系統一樣,可能具備某種自我監控系統——一套向自覺意識報告的信號,告訴自覺意識,潛意識正在進行什麼思維。
舉例來說,我們通過復雜的識別模式來識別面孔,這種識別模式在意識之外進行(通過潛意識的大腦機制進行)。而後,潛意識讓我們的自覺意識認出我們所識別的面孔。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機制通常被視做一個整體,其中一個機制負責識別面孔(認知行為),另一個負責通知我們(識別感)。
思維不僅包含思維行為,還隱含著對思維本性和品質的感覺,理解這種二元化能讓人豁然開朗。這種認識重塑了我看待個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方方面面的方式,也讓我逐漸意識到,當今最大的社會問題有很多都源自我們的確定感。以這種確定感為基礎的就是,認為自己已經通過深思熟慮、邏輯推理、理性分析確定了自己觀點的正確性。人們總是認為這種確定的感覺是通過辛辛苦苦的理性分析得來的,因而很難听從不同意見。
舉例來說︰不管有多明顯的跡象表明全球正在變暖,也還有人竭盡全力地反對這一看法;不管有多麼確鑿的證據證明進化論的正確性,也還有人嚴格遵從聖經的創世論,堅決不肯接受進化論;不管看什麼電視新聞節目、看什麼報紙報道,你都會看到有些人堅決維護某些最不可思議、最不可理喻、最違背邏輯的觀點,似乎這些觀點正確得不得了。悲哀的是,每個發言人都完全相信自己的觀點來自嚴密的邏輯分析,但事實上,他們是受到自己生物構造的誘導才產生了無意識的確定感。
我希望《人類思維中最致命的錯誤》一書能讓讀者意識到這種確定感的內在限制,但是坦白說,我當初並沒有奢望會有多少人來讀這本書,我寫這本書主要是用于記錄自己對人性的解剖,算是個人日志而已。
讓我出乎意料、喜出望外的是,這本書竟然贏得了公眾的認可。似乎我的書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在思考嚴肅的社會問題時很難做到思想開明。不計其數的讀者都分享自己的經驗,來描述確定感是如何毀掉了公眾輿論的。一直鼓舞我的是,本書引起的反應頗為廣泛,涵蓋了政治、哲學、宗教等領域的觀點。
于是,我把這些廣泛的反應當做大眾的深刻需求,大家都希望能超越表面的東西,認清諸多問題的本質。如果本書能削弱一些確定性,也許我們就能把世界變成更美好的家園。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67